周穆王西行3.5万里,是怎么一回事?日本学者:实际只有2600公里

游史渊 2025-02-05 09:33:36

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之中,有一段十分神奇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侃侃而谈,那便是西周第五位天子——周穆王姬满的西行之旅。据古籍记载,这位雄才大略的天子曾带领大军,历时543天,行程35000里,最终到达传说中的西王母之邦,与这位神秘的女仙相会。

然而,这段西行之旅的真实性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热烈讨论的话题。1993年,在埃及一具女性木乃伊的头上发现了一块中国丝绸,这一发现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周穆王西行的争论。

对于这件事情,日本学者却是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引起争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一、周穆王西行的背景与动机

周穆王姬满,是当时西周王朝的天子,其实他西行之旅的背景颇为复杂,而他的动机更是众说纷纭。

姬满继位之初,西周王朝正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周朝面临着贵族权力的逐渐膨胀,诸侯各自为政;而在边境,游牧民族频繁的侵扰也让中原王朝不得安宁。因此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增强中央集权,姬满进行了多次军事征伐,而后也是你有一定的成效, 他逐步稳固了国内外局势。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国家重新强盛之后,这位充满雄心的君主却开始筹划了一场不同寻常的西行。

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于公元前963年从国都镐京(今西安)出发,率领一支庞大的队伍沿着黄河一路向西。这支队伍不仅包括精锐的六个师的大军,还伴随着众多随从和“七萃之士”,总人数达到了三万人。

关于这次西行的动机,史书上有着不同的记载。有的认为,周穆王希望通过这次西行,扩展西周的疆域和影响力;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在寻找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以求长生久世;更有观点认为,这仅仅是一次出于个人爱好的豪华旅行,一次“天子巡游”而已。

无论动机如何,这次浩大的西行行动,无疑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人们的讨论。

那周穆王到底去了哪里?

二、神秘的西王母之邦与昆仑瑶池

在周穆王的西行故事中,最令人神往的部分莫过于他到达了传说中的西王母之邦。据古籍记载,这位女仙居住在昆仑瑶池,统领着一方神秘而富饶的国度。西王母的形象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频繁出现,她通常会被描述为一位掌握长生不老之术的仙人,居住在遥远的西方,坐拥瑶池仙境。

古籍中描述,周穆王历经艰险,最终抵达了这个传说中的仙境昆仑瑶池。瑶池四周群山环绕,奇花异草遍布,仿佛是一个人间仙境。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会面更是充满礼仪和神秘感的。两人相会后互赠礼物,周穆王赠送了白圭玄璧和彩色锦带等珍贵的礼物,而西王母则回赠了夜光杯、玉石和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这段奇幻的相遇,似乎暗示着古代中西方文明的某种早期交流,也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

然而,这个故事到底是历史事实,还是后人虚构的神话传说,一直以来都有争论。许多学者认为,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很可能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文化想象的产物。昆仑瑶池的形象可能来自于早期中国人对西域地区的地理想象,而西王母的形象也可能是多个女神形象的综合。

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展现的是古代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憧憬与向往,也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对神秘西方的深刻好奇。那周穆王这35000里的路程是如何让行走的呢?

三、行程的艰辛与考古发现的意外

周穆王西行的旅途不仅漫长,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从河南、山西,经过雁门关,沿黄河一路向西,穿越了包头、贺兰山、祁连山和天山北路,最终抵达了传说中的昆仑瑶池。

整个行程超过35000里,历时543天,这一路上,周穆王一行克服了高山、沙漠、河流等种种障碍。队伍在穿越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时,面临着水源短缺、气候恶劣的挑战;而在翻越高山时,又不得不面对寒冷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整个行程对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物资保障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然而,1993年在埃及的一项考古发现让这一切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埃及第21王朝的一位女性木乃伊头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丝绸。这一发现立刻引发了人们对于周穆王西行故事的新一轮讨论。

根据这一考古证据,一些学者推测,周穆王的西行之旅或许并非止步于昆仑瑶池,而是继续向西,甚至可能到达了遥远的埃及。这块丝绸是否是周穆王西行时带去的礼物?这个新的考古发现让这一古老的传说再次充满了无限可能。

对于这件事情,一位日本学者则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四、日本学者的“短里”理论与争议

关于周穆王西行的真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众多的学术观点中,日本学者古田武彦的“短里”理论无疑是最具颠覆性的一种。

古田武彦提出,周穆王的西行距离并非传统记载中的35000里,而是基于“短里”的计算方法,实际的行程可能只有2600公里,终点或许仅仅在我国的甘肃或新疆一带。

古田武彦的这一理论主要基于对古代度量衡的重新解释。根据他的研究,周代的“里”并非现代标准的500米,而是一种被称为“短里”的单位,每“短里”大约只有76-77米。

这种解释大大缩短了周穆王的西行距离,使得整个行程更加合理,也使得人们对周穆王是否真的到达昆仑瑶池产生了新的疑问。

然而,古田的这一理论虽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但也遭到了不少质疑。许多学者认为,“短里”说法虽然解释了行程的可能性,但与《春秋·谷梁传》等古籍记载的“里”长并不符合。

根据《春秋》的记载,“三百步一里”,即每“里”大约415米,这与古田的“短里”理论存在明显矛盾。此外,古籍中关于周穆王西行的记载也表明,这是一段长途跋涉的旅程,并非2600公里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古田武彦的“短里”理论虽然新颖,但在学术界仍未得到广泛认可。

五、学术争议与历史再现的可能性

关于周穆王西行的真实性和行程路线,学术界的争论从未停止。支持传统观点的学者认为,根据现有的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周穆王确实可能完成了这段漫长的西行之旅,而这段旅程很可能达到了传说中的昆仑瑶池,甚至更远。

然而,支持“短里”理论的学者则认为,这段西行的距离被古代文献夸大了,实际的行程可能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古田的“短里”理论虽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也面临着一些其他学者的质疑。

尽管如此,周穆王西行的故事依然吸引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光。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古代东西方交流的传奇,更是对古代交通、度量衡、中西方文化接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课题。

对于周穆王西行这件事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