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隐藏40年神秘部队,对越反击战中为何不出?解放军笑而不语

墨渡有熊心 2025-02-20 09:00:48

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的枪声打破了边境的平静。

双方剑拔弩张,炮火轰鸣。让人费解的是,越战中曾让美军闻之色变的越南空军却全程沉默。

这支曾经击落2000余架美军战机、被誉为“东南亚小霸主”的王牌空军,原本是越南最重要的防御力量,却在战争中按兵不动,仿佛从战场上神秘消失。

越南空军,你到底去哪儿了?

北部湾事件与越南空军的崛起

1964年,北部湾事件骤然爆发,成为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的重要导火索。

美军以北部湾事件为借口,开始逐步升级对北越的轰炸攻势。

随着“滚雷行动”的实施,美军集结了一支空中力量强大的舰载机部队,并动用了当时全球最先进的F-105“雷公”战斗机和其他各类轰炸机,频频对北越关键设施及大中型城市实施空袭,试图摧毁越南的工业基础和交通枢纽。

彼时,越南的空军力量几乎从零开始。

虽然早在二战后期,越南曾建立过一些初步的空军组织,但直到1950年代末,这些组织基本上仍然停留在民用培训和基础飞行的阶段。

1963年,随着北方战事的加剧,越南正式向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请求支持,尤其是向中国和苏联寻求援助。

在此背景下,一批批越南的年轻军官被派遣到中国的航空学校进行飞行训练。

这些年轻人中有些此前甚至连飞机的基本机械原理都不了解,完全是从零开始学习操控战机。

然而,他们在短短数年间,通过艰苦的训练完成了从普通军人到战斗飞行员的蜕变,并以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了北越空军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和苏联也对北越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上的关键支持。

苏联向北越提供了一批米格-17和米格-21战斗机,中国则重点帮助越南建立了战斗机的日常维护和适应性训练体系。

在中国,越南的准飞行员们不但学习了基本的飞行操作,还特别接受了战术机动、对地攻击以及空中作战的训练。

这些以实战为导向的课程让刚刚成立的越南空军初步具备了在战争中承担任务的能力。

不过,此时这支年轻的队伍与美军相比仍显稚嫩。美军的飞行员们许多都曾参与过二战和朝鲜战争,个人飞行时间达2000个小时以上,而越南新生的飞行员们平均飞行时间还不足200小时。

清化大桥的胜利

1965年4月,越南空军终于迎来其首次实战亮相,清化大桥是北越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了北方与中部的主要运输线,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从1964年底开始,美军便频繁出动战斗机试图摧毁这座钢筋水泥大桥。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美军在4月3日调集了一支规模强大的机群,包括24架F-105“雷公”战斗机,以及大批支援机型。

就在这支战斗机群接近目标时,一群隐藏在地面雷达屏幕之外的米格-17战斗机突然升空,并迅速咬住了编队中的后翼飞机。

越南空军起初只有4架米格-17升空迎战,美军飞行员原本不以为然,认为这些刚刚起步的飞行员不足为惧。

当战斗真正开始后,美军才发现这些看似稚嫩的飞行员并不简单。

他们以极高的默契配合,利用清化大桥附近复杂的山地地貌展开伏击,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在美军编队的防守薄弱点。

4架米格-17在初期攻击阶段采取的近距离格斗战术,令美军飞行员手忙脚乱。

一名越南飞行员果断地从低空爬升,在近距离内准确命中一架F-105的尾部,引发了猛烈的爆炸。

而另一架击落的F-105则是在逃离交战区域时,被紧紧锁定在射程之内击落。

军因措手不及而一度产生混乱,其原计划的轰炸行动被完全打乱。

这场战斗以越南空军的2:0完胜告终,对外界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越南空军的高光时刻

越南空军在越战期间迅速从战场上崛起,成为北越军队抗衡美军的重要力量。

这一崛起的背后,是一场以命相搏的搏杀和不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的历程。

在战术上,越南空军逐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定位。

早期的战损中,他们迅速意识到米格-17和米格-21虽然在火力和防护能力上无法与美军战斗机抗衡,但却在敏捷性和低空机动性上更具优势。

利用这一点,“小米格”采取了一种经典战术——低空屏障法。

飞行员们尽可能贴近地面飞行,避开美军雷达的探测,再利用隐蔽的丛林和山脉地形掩护,突然跃起攻击美军飞机,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给了美军极大的压力。

越战末期,许多北越飞行员在战斗中的飞行时间已经不亚于美军老手。

据统计,1972年5月至12月的“十二月空袭”行动中,越南空军约出动了200架次米格战斗机,成功将一支美军轰炸机编队驱逐回航,形成了米格-21编队对抗B-52战斗轰炸机的经典战役。

伴随越南空军不断成熟的是愈发复杂的防空体系。

越南地面部队部署了大量苏制防空导弹和高射炮,这些武器与空军战术结合,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空战立体网。

美军战机如果试图深入北越领空执行轰炸任务,就必须面对越南空军米格机的纠缠。

而如果美军战斗机躲避米格机攻击,转入低空时,又会陷入地面高射炮和肩扛式导弹的射击范围。

正是这种空地一体化的防御工事,让美军在越战期间丢下了2000余架战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空军的尴尬角色

1979年,在中越边境局势急剧恶化的背景下,中越两国爆发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北越曾让美国颇感头疼的空军,几乎全程按兵不动。

这一表现出人意料,但原因却很复杂。首先,中越边境的地形特点注定了空军发挥的局限性。中越边境地区山脉林立,植被茂密,天气条件复杂,低能见度限制了空军的侦察与打击能力。

相比于利用战机进行高成本、低命中率的轰炸,地面火炮、加农炮及火箭炮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中显得更为实用。

同样,解放军也意识到这一点,在对越战争中优先部署强大的炮兵部队,对越南的地面防御形成了强有力的压制。

地形只是越南空军在战争中“消失”的一个表面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黎笋政府与越南空军之间的政治矛盾。

1975年南北统一后,黎笋及其领导的政府开始实行排华政策,对国内的亲华派和华侨展开了长期的政治打压运动。

而作为与中国渊源深厚的越南空军,很自然地成为了黎笋集团的疑惧对象。

越南空军的许多飞行员、指挥官,以及技术人员早年间都在中国接受过训练。

越南空军的首任领导陶庭练,甚至被称为“中国培养出来的飞行员代表”。

许多飞行员在中国的几年生活里,与中国教官、同学打成一片,他们亲切地叫中国飞行员为“师父”,并常常自豪地提及自己是这一代“米格飞行员”的传人。

正是这种源自中国的“师徒纽带”,让黎笋对空军产生了诸多疑虑。

黎笋在巩固自己的权力过程中,大力打压国内的华侨及亲华派势力,采取了诸如强制遣散华侨、剥夺华商经济资源等激烈政策,甚至将打压亲华势力视为政治清洗的重要目标。

对于空军这支有着深厚中国渊源的部队,他却投鼠忌器,不敢贸然动手清洗。

空军是一个高度技术化的兵种,其核心力量依赖于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工程人员。

而这些人正是黎笋最不信任的,因为他们对政治边界并不敏感,却对中越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充满过往情谊。

如果贸然清洗亲华派飞行员,不但可能导致越南空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更有可能引发叛逃甚至内乱。

这种隐忧在1981年成为现实。那年10月,越南王牌飞行员乔清陆不堪政治压力,驾驶军用直升机连同九名同僚飞往中国投诚。

据事后披露,这些飞行员早已对越南政府的不信任积怨已久,而选择驾驶直升机叛逃,更是认为这样才能使自己与黎笋政权彻底“划清界限”。

乔清陆的投诚事件让越南政府深感震动,将黎笋对空军的疑虑推向了顶点。

此后,越南空军的指挥权遭到大幅削弱,在实际上成为被边缘化的一个兵种。

解放军的震慑

另一方面,中国解放军空军的威慑作用,也让越南空军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显得更加低调。

作为对战争行动的战略配合,中国在战争初期便将解放军空军调配到边境区域,担任战斗支援、后勤保障以及战略震慑的任务。

虽然整个战役中中国的空军并未直接参与大规模实战,但仅其存在本身便对越南空军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心理影响。

在战前,解放军空军便频繁出动战斗机在中越边境沿线进行飞行巡逻,任务包括侦察越方的军事布置、监测地面运输车辆以及战备调动。

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空军拥有更加先进的雷达、通信系统以及日益多样化的战斗机群,而这支“师父”级别的队伍对越南空军的作战模式了如指掌,正因为两者有着长时间的培训经历,越南空军对中国空军的感知尤为敏锐。

此外,中国空军也采取了一种“强硬防御”的守势态势。

从战争初期到结束,解放军空军始终将任务重心放在边境地区纵深保障上。

战斗机群多次升空,以护送解放军地面部队的物资运输和防止越南突袭。

一旦越南空军试图突破防线与解放军作战,其战术被完全反掌而知,意味着一场代价高昂的消耗战在所难免。

更重要的是,越南空军明白一旦与中国空军爆发冲突,将面临人员与装备的不可逆损耗。

对于当时连年参战已疲惫不堪的越南来说,对飞机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培养成本是难以承受的。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背景下,选择按兵不动或许是越南空军唯一明智的选择,而解放军空军在边境上的“弯弓待发”更是为这种沉默划上了一个威严的注脚。

由于中国空军的震慑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越南空军的威胁,这场战争中的“空中阴影”最终由解放军牢牢掌控,而曾经在越战中赫赫有名的越南空军,却选择了彻底隐身的姿态。

参考资料:

[1]邹华.浅析越南空军作战能力及特点[J].印度支那,1985(1):14-15

0 阅读: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