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土木堡之变更惨烈:周昭王南征不还,丧六师,天子葬礼都偷偷办

丰丰谈历史 2025-01-15 10:42:49

明朝仁宣之治之后,迎来的不是又一个盛世,而是土木堡之变,连皇帝朱祁镇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明朝的上升势头就此被被打断,进入漫长的衰落期。

有句话叫做太阳底下无新事。

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这种因为一场征战的结果改变一个朝代发展趋势的事件,并不少见。

西周时期的周昭王南征不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周昭王是武王姬发的重孙,是西周著名的成康之治后的第一个君主,肩负着把西周推向强盛的重任。

可是他却用“丧六师”的结局,为西周的强盛时期画上了句号。

而且他的结局比朱祁镇更惨烈,周人甚至不敢记载这件事的全过程。

他为什么会“南征不还”,也成了西周初年最大的谜团。

01、周昭王为什么要南征?

周昭王一生当中至少3次南征。

他南征的对象,历代史学家说法不一。有人说他要讨伐的,就是后来曾争霸中原、还出了项羽的,著名的楚国。

当然更多的人认为,当时的楚国还很弱小,压根不值得周天子御驾亲征。周昭王的讨伐的对象,是当时荆楚之地一大批不服周王朝的“蛮夷”。

那么周昭王为什么要南征呢?

其一,开疆拓土。

周王朝武德充沛。别看史书记载里的成康之治“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天下安定的样子,可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表明,周成王和抽康王一点都没闲着,把周边打了个遍。

周王朝“万国来朝”的盛况,可不是用周礼感化出来的,而是打出的。

到了周昭王时期,在当时的生产力限制之下,留给周昭王打的地方不多了。

南方的荆楚之地,就是其中之一。

其二,支撑分封制。

周王朝武德充沛的背后,并不是周天子们天性热爱战争,而是周王朝的分封制需要更大的疆土支撑。

和后世想象当中不同,周王朝的分封制并不是像我们熟悉的那样,例如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封地齐国,封四子刘恒为代王,封地代国。

皇子们只要拎包入住,在封地里老实巴交地享福就可以了。

周王朝的分封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开疆拓土的方式。

虽然周王朝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以当时的生产力限制和交通条件,周天子能够直接管辖和控制的地方并不多,许多“蛮夷”之地有很多不服周王朝的存在。

于是周天子就分封他们老姬家的人、外戚以及功臣们到各地,给他们提供一定帮助,让他们去对抗当地的蛮夷,建立自己的封国,让那些地方彻底臣服于周王朝的统治。

这些就这称为“畿外诸侯”。

另一方面,周天子也会把自己的自留地,也就是“王畿(音jī)”当中的一些地盘,分封给一些自家人和直属亲信,以拱卫王室。

这些就被称为“畿内诸侯”。

当然还有一部分分封,被封的人本就是当地的土著,他们愿意服从周天子的统治,那么周天子就封他们为诸侯,给他们正式的宣称。

分封制前期对周王朝的统治和扩大疆土及影响力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分封制的问题也慢慢显示出来。

那就是周天子能够分封的地盘越来越少了。

哪怕是分封出去抢地盘的畿外诸侯,周天子也不可能给个宣称就撒手不管了,也是要提供帮助的。

而且分封给他们的地盘也不能是完全打不下来的,而是有希望控制的。

至于畿内诸侯,王畿的地盘是有限的,分封着分封着,周天子的地盘越来越缩水,还没畿外诸侯强大了,那还得了?

所以,为了维持分封制,周天子就必须不断地南征北战,扩大地盘。

想要继续分封畿外诸侯,周天子总不能把一块靠诸侯自己打不下来的地扔出去就完了把,周天子得把当地人揍一顿,让他们愿意臣服周天子了,再分封诸侯王去稳固统治。

想要继续分封畿内诸侯,那么周天子就要不断征战,不断扩大王畿的地盘,好有源源不断的土地分封。

而此前分封出去的诸侯王也在多年的发展之下,越来越强势了。周天子可不能让他们觉得,他们强大起来了,就可以骑在周天子的头上撒野了。

不断南征北战,也是周天子展示肌肉、震慑诸侯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到了周昭王时期,由于周昭王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已经把四方好打的地方都打了个遍。

周昭王不想无地可封的话,那就只能去啃下南方的荆楚之地了。

其三,为了南方的资源。

南方的资源非常丰富,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还有十分重要的矿物资源。

西周早期,在当时的荆楚之地发现了一座十分重要的铜矿,叫做铜绿山。

要知道当时可是青铜时代,铜直接事关西周的命脉和军事力量。

周昭王不把这座铜矿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下,怕是晚上睡觉都睡不安稳。

而当时的西周,有天子御驾亲征的传统。

这也是周昭王南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周昭王南征的性质和朱祁镇完全不一样。

朱祁镇亲征,是一个从小养在深宫、没见过战场的青年一时兴起,非要亲自去打仗,又不同军中老将的建议,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而周昭王南征,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件正常得不得了的事,周昭王的战前准备也做得十分细致,周昭王本人更是打仗经验丰富。

谁也没想到,周昭王南征的结局会如此惨烈。

02、周昭王为什么南征不还?

周昭王一共南征三次,前两次都大胜而归。

即便如此,在第三次南征的时候,周昭王依然不敢轻敌。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周昭王的第三次南征,无论是战前准备,行军路线,还是军队部署,都几乎无懈可击。

这可是鼎盛时期的周王朝,有句话叫做“都不知道拿什么输”,就非常适合形容此时的周昭王。

谁也想不到,这一次南征,周昭王直接死在了南方的汉水。

竹书纪年里甚至有周昭王“丧六师”的记载。

西周一共有三大军直属于周天子,那就是虎贲军、周六师和殷八师,其中周六师是由周人组成的,是武王伐纣的主力,更是周天子多年来南征北战的家底。

周昭王“丧六师”,那可是周天子最重要的战斗力都被削了!

当然丧六师的记载仅存于竹书纪年,是真是假尚有争议。

但从昭穆时期的考古发现来看,周昭王这一波就算没有六师尽丧,也一定遭到了重大损失。

周昭王这是轻敌以至于惨败了吗?

没有人知道。

因为周人压根不敢记载周昭王在南征路上发生了什么,只模糊地说了一句周昭王“南巡不返”。

就连出土的青铜器都只写周昭王“唯狩南行”,愣是没敢写究竟发生了什么。

甚至连葬礼都是偷偷办的。根据周礼,天子去世,诸侯不参加葬礼,可是会被视为大逆不道的,但是史记记载,周王室愣是没敢通知诸侯来参加周昭王的葬礼。

到了西汉时期,史记作者司马迁都搞不清楚周昭王在南方究竟发生什么了。包括竹书纪年、左传、春秋等提及此事的史书,关于周昭王的死因,则是众说纷纭。

唯一能确定的是,周昭王是死于汉水的。

周昭王究竟怎么死的,也成了西周初年的最大谜团。

总的来说,历朝历代以及历史学家们的推测,大体上有3种可能。

其一,战死。

南征不还,丧六师,周人不敢宣扬。

这些字眼连在一起,很多人自然而然就觉得,周昭王是在汉水打了败仗,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战死沙场。

后来管仲在出使楚国的时候,曾质问楚国人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这似乎也暗示了周昭王死于楚国人的攻击。

这种说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当时楚人的战斗力,理论上不足以对周天子的王师造成太大的伤害,更别提丧六师了。

而且如果周昭王真是死于楚人之手,他的儿子周穆王也是个武德充沛的天子,不会不为父报仇。

而楚人是这么回复管仲的: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让管仲去问汉水,而不要问他们,这也意味着,在楚人眼里,周昭王之死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

史书上也都没有记载周昭王打了败仗。

这种说法不太可信。

其二,人祸。

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周昭王之死的全过程:

周昭王德行不行,南征的时候,为他做船的人都很讨厌他,于是给他献上了一艘用胶粘成的船。周昭王坐在船上没多久,胶遇水溶解,周昭王也被淹死在汉水。

不过帝王世纪不是正史,里头的就记载有很多错误,可信度不高。

而这个故事也经不起推敲。

难道周人不检查船吗?就算周人没有发现船有问题,那么一艘船能坐多少人呢,怎么能让周六师损失惨重?若是所有的船都有问题,那么这些船宗不能同时溶解吧,也不至于损失这么大。

而吕氏春秋则记载,周昭王在过桥的时候,桥榻了,他掉到水里淹死了。

根据这种说法,周昭王是死于豆腐渣工程,依然是人祸。

不过这种说法也是孤证,得不到验证。

其三,天灾。

虽然历代史书基本上不提周昭王在汉水的具体遭遇,但是有些史书还是留下了一些相关的记载。

例如竹书纪年里就有一条: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有人推测说,这是周昭王遇到了大地震。

结合汉水边上的地势,如果是地震引发了山洪、泥石流或者山体崩塌,正好袭击了周昭王的大军,这也是有可能的。

此外也有人认为,这句话里的“曀”指的是阴天大风天气,那么由于汉水流域降水过多而引发洪灾,正好淹没了周昭王的大军,也有可能。

并且周朝的荆楚之地,地形条件复杂,容易出现极端天气。这种情况下就算当地人都不一定能够预测和规避,别提来自北方的周人。

周人喜欢在汉水边上,地势较低的地方屯兵,这么一来水源就有了保证。可是当遭遇极端天气的时候,这种地势可能就会葬送周人。

天灾说也能完美解释为什么周人不敢记载周昭王的具体遭遇。

毕竟无论是打了败仗,还是周昭王被人使了阴招,都算是兵家常事。周天子打败仗的事多了,不至于不敢记载,连葬礼都要偷偷摸摸举行。

可如果周昭王死于天灾,那就不一样了。

周人是相信天命的。他们也一直对外宣扬,周之所以能够取代商成为天下共主,是因为他们的老祖宗文王和武王受命于天。

在这种背景下,周天子死于天灾,周人的震撼和惊恐可想而知。他们甚至有可能会怀疑,上天放弃了周王朝,大周要亡了。

他们自然也不敢对外宣扬这件事,免得诸侯们知道之后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了。周昭王究竟遭遇了什么,也只能等更多的考古发现了。

03、周昭王南征不还对西周的影响有多大?

正如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周昭王的南征不还也是西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一来,影响西周国威。

无论周昭王是在汉水战败,还是被人使了阴招,还是遇到了天灾,无论真相如何,世人看到的都是周天子气势汹汹地去南征,结果没能活着回来。

这对周天子的权威和影响力的打击是巨大的。

原来周天子也不是神,而是人,是可以被打败,可以被杀死的。

一旦诸侯们对周天子的敬畏之心褪去,他们的逆反之心,就要难以避免地滋长出来了。

二来,周王室的军事损失严重。

竹书纪年周六师和周昭王一起全军覆没于汉水。

由于这是孤证,其他的史料没有提及这件事,我们可以对此持保留态度。

但是考古学家在研究西周墓葬的时候发现,大约在周昭王末期,西周核心区域的墓葬有了不正常的减少,推测他们都跟着周昭王死在了汉水。

也就是说,即使周六师没有全军覆没,也是损失惨重了。

而周六师是周天子亲军,是周天子的半副家底,是周朝的百战之师,精锐中的精锐。

且周六师的兵源不是普通人,是西周的贵族子弟,一旦覆灭,想要重建就难了。

周六师在汉水的损失惨重,极大地削弱了周王朝的军事能力。

后来继位的周穆王,虽然极力重建了周六师,并且继续南征北战,但这支军队再也没有恢复过当年的实力。

而周朝的分封制,在某种程度上是靠周王师的震慑力维持着的。

当周王师武德充沛的时候,诸侯国们再怎么发展,也只能乖乖遵循周礼,乖乖朝觐周天子。

一旦他们不遵从天子号令,接下来可就要和周王师作战了。

当周王师损失惨重,周王室衰落,而诸侯国正蓬勃发展,周王朝的弱枝强干,也就难以避免了。

后来的诸侯国们纷纷不听天子号令,做出违背周礼之事,甚至不来朝觐天子,周天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六师的损失,影响远比周昭王一人之死大。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