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古老的大学,邬达克参与设计,跨越3个世纪一直在原地办学

四月去旅行 2024-06-11 20:44:35

又是一年高考时,能进入理想的高校学府,是每一位高考考生梦寐以求的心愿。现在我们提起中国高校前列,会习惯性说“清北复交”。其中这个“交”,指的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上海最古老的大学。其中交大徐汇校区跨越了3个世纪,至今仍在原地办学,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

历史沿革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是1896年由著名实业家盛宣怀先生创办的南洋公学。历经风雨洗礼,这座办学时间长达127年的古老学府,经历了从南洋公学,到南洋大学堂,再到国立交通大学,最后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数次更名的背后,承载着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探索与梦想。

办学之初,南洋公学其实重在政商和师范教育,1907后才改为专办工科。转折的关键人物,便是是老校长唐文治先生。那时正值“工业救国,实业兴邦”思想澎湃,他停办商科,接连创设铁路、电机、船政等工程专科,奠定了交大后来工科大学的发展方向。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上海交大已经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

如今走在徐汇校区的校园里,“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的名目之下共计16建(构)筑物,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其中不乏邬达克、庄俊、范文照、杨锡镠等近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汇聚于一座校园内并不多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近现代建筑风格在这里传承更迭,整个校园就像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馆,呈现着百年交大的文化底蕴。

参观路线

1号门——图书馆——新中院(董浩云博物馆)——中院——新上院——工程馆——饮水思源碑&执信西斋——文治堂——体育馆——红色纪念碑园区——百年校庆里程碑——1号门

1号门(庙门)

多少不明真相的路人经过这扇门时,都会以为里面是一座庙,因此1号门也被学生亲切称为“庙门”。这座建于1935年的校门开在华山路上,1985年进行过大修。造型仿传统官式大门,单檐歇山屋顶,拥有传统中式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件。岁月悠悠,校门经风沐雨,巍然挺立,尽揽天下可造之才。

老图书馆(校史博物馆)

这座建于1919年的老图书馆由当年的毕业生修建,钱学森、吴文俊、王安等都在此驻足。它不仅见证了交大百年的学术繁荣,也作为上海图书馆领域的代表性老建筑,出现在许多电影电视和摄影作品之中。

大楼共三层,既有代表着西方古典主义的罗写科林斯柱式(corinth )风格的表现,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及对比色彩的运用。1985年包兆龙图书馆建成后,这里就成了交大的校史博物馆。目前里面在维修,只能欣赏建筑的外观。

新中院(董浩云博物馆)

新中院建于1910年,辛亥革命的前夕。这座中西合璧、质朴典雅的2层小楼拥有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建筑四周设有贯通的外廊,中央留有天井。建成后,它曾作为徐汇校区第一幢独立学生宿舍,知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

现在内部是中国高校第一所航运专业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董浩云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他的儿子正是香港前特首董建华。馆内展示了古代航运业的历史,以及船王董浩云的传奇一生。内部展览对公众开放,可免费参观。

馆外陈列着一只巨大的铁锚,看上去锈迹斑斑,它蕴含着交通大学以航运交通起步的寓意。

中院

这是交大现存最古老的一幢建筑,建于1899年,陪伴交大一同跨越了3个世纪。中院至今保存了建成之初的英式维多利亚风格,既朴实又精致。青砖砌墙,白灰勾边,两条红砖束腰,体现了清末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异,是这一时期建筑中的少有典型代表。

这里见证了中国人创办新学的思想和实践,曾有很多名家与精英在此学习、成长。现在内部有多家高水平实验室入驻,跨越百年依旧是高精尖人才的汇聚之地。

新上院

新上院原址名为上院,建于1900年。李叔同、凌鸿勋、黄炎培、邵力子、邹韬奋、陆定一等著名人物曾在此学习,孙中山曾在此发表过重要讲演。1954年因建筑老化倾斜严重,拆除重建。

新上院为中国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主体结构遵循苏联建筑风格,立面多以民族纹饰装饰,体现了当时建筑设计的时代趋势。作为我国现代设计建造工艺的典范,新上院曾与中院并称为“上海高校中最伟大的建筑”。现为学校内的图书馆和自习室。

工程馆

工程馆建成于1932年,是上海唯一一座存在于高校的邬达克作品。建筑风格为邬达克擅长的现代装饰艺术风格,外立面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竖线条。这是当时交大设施最完善、设备最先进的工程教学、实验大楼,如今依旧用于教学和工程实验。

楼内的建筑风格充满古典风情,两侧立柱与双楼梯尽显那个年代的气派。

饮水思源碑&执信西斋

交大标志纪念物之一。位于执信西斋前的饮水思源碑由交大1930届毕业生于1933年发起建立,碑上铸有交通大学校徽,刻有“饮水思源”四字,旨在表达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现址为1979年重建的复制品,其复制品亦广泛分布于继承交通大学的五所学校校园中。

纪念碑的背后,正是建于1929年的执信西斋,原名为第一宿舍,后为纪念革命先驱朱执信而更名。这是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总体布局构成U形,外墙红砖白缝,由孙中山之子,当时的校长孙科奠基。

宿舍建成时,设施相对其他宿舍较为完备,有宽敞的二人间。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发生后,曾做过短暂的战时伤兵医院,其后一直作为学生宿舍使用。钱学森等交大名人都曾在此居住,现在内部依旧是男生宿舍。

文治堂

落成于1949年,由交大校友筹建,作为交大的大礼堂使用,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纪念前校长唐文治,而命名为文治堂。1950年校庆时由茅以升、赵祖康、顾毓琮、王之卓等校友代表同学会移赠母校。内部现有座位1590多个,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会在这里举行。

体育馆

中国高校最早建立的体育馆之一,建于1925年,由学校教授、著名建筑师过养默设计。三层钢混建筑,底层有办公室、浴室、乒乓球室和小型游泳池,二层为室内篮球场,南侧有小型舞台,三层有室内跑道,也可作球赛看台。这样的设施在当时的沪上高校里也是唯一的。

红色纪念碑园区

徐汇校区内还有一条广为人知的爱国主义“红色路线”。在大草坪的南侧,依次能看到为纪念在“五卅”惨案中牺牲的陈虞钦和吴恒慈烈士而建的纪念柱、为纪念在上海解放前英勇献身的史霄雯和穆汉祥烈士而建的纪念碑、为弘扬交大先烈们为国献身的无畏精神而建立的革命英烈群雕。它们凝聚着交大精神、交大力量与交大风骨。

百年校庆里程碑

在寸土寸金的徐汇校区,大草坪就像校园内一块超大的留白,历年来一直是学校举办重要活动的青睐之地。其中央就是落成于1996年一百周年校庆之时的百年校庆里程碑。碑面为暖灰色花岗岩,正上方刻江总的亲笔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成一流大学”。

多少年来,草坪上的青草长了又谢,谢了又长。它们或许已经记不住一百二十多年前那些穿着长衫马褂留着辫子的年轻人学习英文的样子,但是散布四周的历史建筑一直铭记着薪火传承的交大精神。历史就因为这些古老的建筑,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地址: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

交通:地铁10/11号线 交通大学站

预约:交大gzh进入“临时访客入校信息登记系统”,到校门口凭身份证或随申码入场

开放时间:7:00-11:00 13:00-20:00

其他:第二食堂的二楼、西餐厅对外开放

4 阅读: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