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景发公的传奇故事
梅汉中
宿松县城北三十公里的梅墩坂有一名叫花凉亭的驿路村庄,街西头有一名叫车马河的时令古河道,方圆两三平方公里,一马平川,在冷兵器时代是兵家排兵布阵的最佳埸地。1858年十一月太平军陈玉成所部追击清军,直逼二郎河,连营数十里,与清军在此展开了一埸恶战,双方死伤惨重,太平军便就地征兵拉伕,补充兵源。
在战埸附近的民众,听从太平军的号令,组成民伕队帮助他们掩埋尸体,打扫战埸。在民伕队中有梅家兄弟四人,老大景赋,25岁,老二景桂21岁,老三景发15岁,老四景春11岁。在太平军一低层首领的带领下,老三和两个兄长干着抬尸埋体的重活,老四在死人堆里找寻刀矛等武器。兄弟四人干起活来,十分卖力,受到了带队首领的赞赏。
这位首领是一名卒长(现在称连长)傍晚来到了梅家,拜会了梅家长辈守能公,提出要从已成年的梅家三兄弟中带一人去参军。梅家人自车马河上游的西源梅家冲迁到此不过四代,势单力薄,常常受到地方豪强的欺负,守能公为改变此困境,也急切要找一个让孩子们出人头地的机会。眼见太平军来征兵,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首领的要求,只是一时拿不定主意让谁去,老大是家中主要劳力,是顶梁柱,老二已抱养给了兄弟守京,老三景发‘见老父亲左右为难,便挺身而出,愿意前往军营从军。
景发虽年龄刚达十五,但身高却不亚于两位兄长,力气过人,能言善辩,聪明伶俐,也深得征兵首领的赏识。守能公夫人汪氏见三子年龄尚小,要外出当兵,心里很是难过,无奈夫君已作决定,暗暗流泪。一家人正在恋恋不舍之时,忽然哨兵来报,军队紧急开拔,退守县东与邻县太湖交界处,景发便随军出发,开始了他流落他乡人生的第二个十五年。
景发随卒长到队伍里后,来不及换衣服,急行军到太宿两县交界的枫驿东门山军营区后才换上了军服和头巾,由于是新兵,他的头巾与老兵黄布巾不同,是红布头巾,换上衣服后,小伙子也显得更加精神。
由于此地离家不远,与当地民众语音相同,景发便成了南方士兵与当地民众的义务翻译,外出采购军需的首领,在带他外出搬运时,也相中了景发的勾通能力,便向卒长要求,把他编到典买办系统,随伍长买办粮油等生活必须品。在此项工作中,两年内他学会了打算盘、记账、谈判、交易等经商技能,为后来十几年在九江谋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60年二月,清军占领了太湖,直逼安庆。1861年初清兵又攻占了枞阳,截断了安庆东面粮道,景发所在队伍退至集贤关、菱湖一线,力保来自桐城(北路)的粮道畅通。此时景发已有18岁,是一位胆大心细、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由于在每次采购任务中表现突出,已升为两司马,相当于排长,至1861年底,又晋升为卒长。此时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他又多次带兵,从桐城运回大批粮食,为推迟安庆失陷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1862年5月,他在外出采购时,得知安庆失守,英王陈玉成被俘并遇害的消息,多方向上级联系无果,不得不遣散兵丁,只带一名随从转向九江的原联络点。为防止被清军认出,他们换上民服,剃发清妆,步行绕过潜山、太湖县城和有清军驻扎的乡镇,好不容易在一个黄昏赶到了太湖县南水码头徐桥镇,顺利地找到了一艘运桥产布往长江上游九江的木船,经过十几天的日夜兼程,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赶到了九江联络点附近的一个旅店。当时九江城已被清军占领了 四年,白天街面正常安定,晚上宵禁,清兵巡逻不定,还有着战争时期的紧张感。店家再三叮嘱晚上不可外出,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次日早歺后,景发与随从象逛街一样,缓步走向联络点,随从提议自己先进去打探。谁知他刚一进门就被埋伏的清兵捉拿,幸好景发警惕性特高,当随从离开时,他马上转移到一个既能观察到离开点,又能看到联络点大门的集贸市场。左等右等,等了约半个时辰,远远望见随从被人押往他们刚才离开的地点,他随即断定随从出事了,他迅速向来时相反方向撤退。甚至连放在旅馆里的盘缠都不能去拿了。离开危险的联络点后,景发公只好远离码头区,漫无目的地向市区南部走去,由于身无分文,他好不容易熬过了几个难眠之夜。
一日上午,见有一约七岁的小女孩哭啼啼地向码头方向走去,他上前问了情况,给孩子安抚了一番,并将孩子托付给路边的一个卖大碗茶的老太太,并允诺下午回来领孩子。便又开始了自己找寻营生之路。也是天无绝人之路,他在一饭铺门口听见一穿着齐整,操宿松老乡口音的男子,在向人们打听一失踪小女孩的下落。从与其交谈中得知这位老乡姓陈,是长江边汇口镇人,多年在九江开裁缝铺,由于常年离家,很是想念妻儿,这几日刚刚将家小接来,却不料小孩无玩伴,大人生意繁忙,对小孩疏于看管,才致小孩走失。
景发了解情况后,便领着这位陈姓老乡急忙赶到卖大碗茶的老太处,给了老人一些谢仪,便将孩子接回。陈老乡对景发甚是感激,力邀他到家中作客,当得知景发正在找工作,便将自己要将店铺扩大,需找一个进货采买人的情况告诉了他,并盛情邀请他接受此工作。景发本来在太平军里就是做采购工作的,对此欣然接受了此项工作,后来由于工作出色,陈老板事业也进一步扩大,又 请他担任掌柜一职。
自此, 景发进入了工作顺心,生活安定的环境。但是每到工余或外出,便关注和打探太平军的战况,期盼太平军能东山再起,国家安定,能让自已早日回到父母兄弟跟前。但是碍于自己是太平军的背景,家乡宿松已沦陷于清军的占领,却始终不敢冒然回家。左等右盼,等来的是1864年洪秀全病逝、1866年长江以南太平军在广东梅县被灭,1868年江北太平军投入捻军以后被剿,1869年最后一支太平军在陕北保安被灭等一个个令人失望的消息。最后他也心恢意冷,只是把自己的失望揉进日常工作中,让生意兴隆的喜悦来缓解自己对家庭的思念。
1872年冬天,随着太平军天敌曾国藩的逝世,太平军时代已彻底结束,进入了洋务运动的关健时期。同治年代,是清朝相对稳定的年代,被称为“同治中兴”。特别是同治大婚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朝庭也似乎不再追究太平军时期遗留人员的罪责。景发审时度世,低调返乡,拜见父母。父母见了,悲喜交加,张罗着婚事,对外宣称景发是长年在外学徒经商,完全避免谈及在太平军中的经历。
1872年底景发与小自己11岁的程集乡捉马街刘氏姑娘举行了婚礼,1873年正月,返回九江,办理了移交手续,九月三十日生下了长子松福,从此结束了十五个年头的漂泊生涯。
后来,又生下了秉南、秉坤、秉福、秉全、秉寿五子和一女,人财两旺,成为当地一小康之家。有诗赞曰:少小离家使大枪,苦兵四载事空忙。有成学得谋生术,世代诸孙沫德光。
后记
景发公回家后,以在外学徒经商为名,竭力掩盖在太平军中的经历,以防给家庭带来危险。后来,他深知父母和兄弟离世后他的这段不平凡的往事就再也无人知道了。于是就单独告诉了长子松福,松福又告之了儿子有元,有元又讲述给儿子祖德,祖德又口述给大侄子汉中和长子百胜,汉中以文字简述下来,保留下了高祖景发公这段不平凡的经历。
梅汉中2024年4月谷雨季写于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