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最初是单纯的技勇考试,后来增加兵法策论,地位远逊于文进士

史海撷英 2024-08-10 17:58:09

我国的武举始创于唐代,确切的说是开始于武则天时期的长安二年(702年),所谓“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武举之所以设立,顾名思义,就是为了选拔有武艺的人为国报效。但是,由于历朝历代统一的中央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往往重文轻武,武科举的地位比文科举低很多,而武举人相对于文进士前途也确实黯淡。从史书上看,古代对武科很是轻视,就比如说《新唐书》记载文科举的时候,讲了浩浩荡荡7面,写武科举的时候总共120字不到:“其外,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 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 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可见武举在古代真是不大受待见。下面就武举的考试内容和地位两方面集中谈一谈。

武举的考试内容,一开始是单纯的技勇考试,后来又加入兵书战策考试,分为考兵书战策的“内场”和考步骑射、技勇的“外场”,而外场重于内场

上面说过武举自唐代武则天时期创立,从《新唐书》的记载来看,唐代的武举并不考兵书战策,只看个人武力,“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但此处记载与《唐六典》的记载稍异,其书谓“试用有七:一曰射长垛、二曰骑射、三曰马枪、四曰步射、五曰材貌、六曰言语、七曰举重,皆试其高第者以奏闻”。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骑射、步射、骑马刺枪、身材样貌(高六尺已上者为次上,已下为次)、举重(翘关)、负重(负重行走)以及言语面试(《新唐书》未载),通过以上测试录取,“礼送兵部”。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武举草创,并不兴盛,被屡次废除。

而在宋代外场考试则分为三大类:步射、骑射、马上武艺。宋代相对于唐代增加了内场考试,主考内容为兵书大义(主孙、吴兵法)和时务边防策。

而在元代并未进行过武举,到了明朝亦分为内外场考试,内场考试为策论,外场考试则一开始为马、步射,但后又加试刀石项目,标准为“刀三等,自一百二十斤至八十斤;石三等,自五百斤至二百五十斤”。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技勇类考试对清代的影响很大,清代的技勇类项目除了“掇石”稍轻,这就是明代的翻版。

在清代,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确定可外场考试场次,头场为骑射、二场为步射、技勇。其无论是马、步射还是技勇类考试比明代标准稍低,骑射距离为35步,步射距离为30步,考生须开“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舞“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举“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标准是“弓必开满、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外场考试有直至清末几乎都是这个标准。

而内场考试体裁变化较大,总体上来看标准日趋宽松,几经变革,几乎沦为了外场考试的附庸。顺治二年(1645年),武乡、会试做“策二问,论一篇”,论题出自于《武经七书》,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嫌《武经七书》文义驳杂,乡、会试改“作论二篇,时务策一篇”,论第一篇从《论语》、《孟子》中出题,论第二篇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中出题。

可见,顺、康年间,对录取武举的文化标准还是有较高要求的。但此后,内场考试的标准一降再降,开始逐渐离谱。至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策、论惨不忍睹之处甚多,不少外场成绩突出的考生在内场往往惨遭淘汰,于是乎,居然改为默写武经,以提高内场通过率,所谓“由主考官拟出一段,约百余字,有不能书写,或涂写错乱者,即为违式”。

清廷如此一味迁就考试标准,难免导致武举的水平越来越低,那些文士们将武举人看成”赳赳武夫”,本来武举的社会地位已经不如文科举进士,嘉庆时期的武举地位比顺康时期更显得低下了。

武举不如文科举受重视的原因

首先,中央王朝从政治风气上重文轻武,从体制上为了防止出现五代十国武人掌权,藩镇割据的现象以文制武,是形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武人社会地位低下,明清时期尤甚,比如明代,官至副总兵的武臣遇到文官,自称“走狗爬见”,哪怕是像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顶级大帅驻防张居正也得自称“门下沐恩小的某万叩头跪禀”,可见武人的社会地位比文官低了一大截。

其次,不仅地位上比文官低,而且前途也更加渺茫,比如根据清朝定制,武进士起步时授予官品确实文进士高,就在顺治三年(1646年),一甲一名授予参将(正三品),二名授予游击(从三品),三名授予都司(正四品),二甲均授守备(正五品),三甲均授署守备,而文进士一甲第一名是授为翰林院修撰(从五品),表面上看,武进士仿佛前途光明。但是,武进士要侯缺补用,而文进士授官虽低,但是文进士无论是外放还是留京,都是实缺,直接可以上岗,一旦上岗,升迁速度又很快,前途是武进士没法比的。

更何况,“穷文富武”不是说着玩的,明清时期技勇类考试的标准有舞120斤的大刀、举300斤之石的考试项目,想练成这种力量如果没有长年的练习和优质营养的补充,能行么?又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神力!这就意味着培养武进士的家庭需要一个丰厚的家底,培养成本那是相当高的,毕竟充满运动器械的大院和经常吃肉,在古代也只有少数家庭能做到吧!那么问题来了,武进士整体社会地位低,升迁速度又慢,练习成本又高,那么从功利的角度来讲,人们选择不就很明确了么?肯定是考文科举了。

当然,武举制度到了清末由于其陈腐,考试内容不适应时代,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新的军事形势,终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废除,历经1200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