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夫人康克清:一生没有生育,晚年却享受天伦之乐

曼容过过 2024-08-15 11:22:56

康克清是朱德的第五位夫人,两人既是生活伴侣,也是革命战友,相濡以沫走过后半生,成为革命夫妻的楷模。

曾经当过童养媳的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嫁给军长。

和朱德结婚后,她是夫人更是战士。

在战争年代,她带过兵,打过仗,枪法超过了普通士兵。

新中国成立之后,康克清专注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工作,为祖国的教育和妇幼保健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多年来她始终保持着质朴大方、和蔼可亲的形象,因此被大家崇敬而亲昵地称之为“康大姐”、“康妈妈”。

她一生无儿无女,晚年却享受天伦之乐,被十几个孩子承欢膝下。

从小当童养媳

1911年,康克清出生于江西赣江沿岸的一座普通小镇万安县罗塘湾,原名康桂秀。

由于家境贫寒,为了能生存下去,父母把出生才40天的康桂秀被送到一户叫罗奇圭的人家当童养媳。

康桂秀被送到罗奇圭家时,罗家的男孩刚夭折不久。

按当地的风俗,康桂秀叫作“望郎媳”,就是要讨个吉利,等待第二个男孩出生。遗憾的是养母再没有生育。于是,康桂秀实际上成了罗家的养女。

长到十多岁的康桂秀聪明又能干,无形之中成了村里童养媳中的“头头”。

如果村里谁家发生了争吵,只要康桂秀出面说和,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乡亲们还把康桂秀称作“媳妇王”。

这个“媳妇王”可是天不怕地不怕,她还能打破传统观念,向守旧“势力”说不。

一天,康桂秀从外面干活回来,刚进家门,就见奶奶手里拿着一套裹脚用的东西,正在等她。

康桂秀大声对奶奶说:“我不裹脚!现在革命了,不兴裹脚。好好的一双脚,裹了怎么能劳动,怎么好走路?”

奶奶一听这话,气得直发抖:“你长个大脚,将来怎么嫁人”?

康桂秀怕把奶奶气坏了,于是她灵机一动说:“让我裹脚也可以,那以后家里的挑水砍柴的活我都不做了。”

奶奶没办法,只好同意她不裹脚。

1925年9月,从广州出发的北伐军沿赣江北上,一路势如破竹,把旧军阀的部队打得溃不成军。

康桂秀在革命的洪流中接受了新思想,很快成长起来。

1928年,康桂秀和几个小姐妹一起加入了红军万安游击队。跟随队伍上了井冈山后不久,康桂秀加入了妇女组,她认识了曾志、贺子珍、伍若兰和吴仲廉等同志。

当时,妇女组的任务是做群众工作和宣传工作,筹粮、筹款,有时还帮助毛泽东去做一些调查研究工作。

右一为康克清

每到一处,妇女组一住下来,就找群众谈话,了解当地的情况,还经常张贴朱德、毛泽东发布的布告,写大标语。

康桂秀一边做这些工作,一边从布告上和大标语中学认生字,同时领会一些革命道理。

每天行军,虽然很辛苦,但是却很充实。

不过,康桂秀对家里给起的这个名字,总感到太女孩子气,于是就改成了康克清。

意想不到成了朱德夫人

康克清走上井冈山时,朱德的名字早已和毛泽东连在一起了。

可是康克清从来没有想到过她的一生会和这位伟人走到一起。

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有一天,队伍停在遂川附近。突然,康克清听到同志们兴高采烈地互相传说:“朱军长来了。”

康克清早就听说朱军长的大名,可是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这时她挤在队伍中,顺着别人指的方向望去,看见了之后,康克清觉得原来朱军长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形象嘛:他身穿灰里透白的军服,脚穿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

1929年3月,红四军由赣南进入闽西,占领了闽西重镇长汀,随后部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休整。

一天晚上,康克清和几个女战友正在房间里学习,妇女组的组长曾志把朱德领进来了。见到朱德,大家都站起来鼓掌欢迎。

见军长进来,女同志们都很拘谨。

后来,朱德把目光投向了康克清,他主动问起了康克清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康克清一一做答。

朱德心里对这位高大健壮,虽然没有绰约动人的风姿,但是目光坚定有神的姑娘吸引住了。

当朱德知道康克清才18岁时,他惊讶道“原来是个红小鬼啊!你这么小就出来,不怕流血牺牲啊?”

“报告军长,怕死就不出来当红军了!”

“好,回答得很好。”朱德赞许道,同时目光又在她身上多停留了片刻。

而这一幕,被曾志看在眼里。

曾志是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长,同朱德等首长们比较熟悉。她一直在暗中观察周围的姑娘,想为朱德选个好伴侣。

此时的朱德是单身,他的上一任妻子伍若兰刚牺牲不久。

朱德元帅的第一次婚姻,是在1905年,在老家,他的家人给安排了一场封建式的包办婚姻,当时十九岁的朱德就与刘姓农家姑娘结婚了。

其间的来龙去脉和详情细节不得而知,除了通过族谱上的记载以外,已经不可能知道得更多;朱德元帅本人似乎也从来很少提起此事,这可以说是一桩迷一样的婚姻,被永远埋藏在历史的尘封之中……

1921年,经人介绍,朱德与一位叫萧菊芳的姑娘结了婚,别看她才18岁,可是个诚实而追求进步的女青年。

左一萧菊芳

他们结婚后,萧菊芳仍在师范学校念书,住在学校集体宿舍,而朱德则住在讲武堂。

1916年,萧菊芳生了一个男孩,朱德给他取名叫保柱(大名朱琦)。可是生下孩子不到半年,萧菊芳便得了类似赤痢的病去世了。

面对亡妻幼子,朱德不胜悲痛。

他为萧菊芳写了挽联:“举案齐眉,颇自诩人间佳偶;离尘一笑,料仍是天上仙姝”,表示哀悼。

朱德一个带兵打仗的人不可能带着孩子上战场,身边的朋友都劝他再找一个人照顾他爷俩。

后来朱德和一个朋友的妹妹陈玉贞相恋了。陈玉珍思想进步,知书达礼,又非常温顺贤慧,而且她非常愿意照顾他们父子。

所以说,陈玉珍对朱德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陈玉珍

朱德后来回忆说:“这个妇女并不漂亮,也不难看,可是她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夺人的风度。”“如果说最吸引我的地方,那大概是她的端庄、沉着和自信。此外还因为她曾作为地下工作者参加过辛亥革命。她出身于小康读书人家,很早就和革命运动有了接触。我们在谈话中,发现彼此都读过很多书,都爱好音乐。此外,还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此后不久,我们便结了婚。她把家庭布置得简朴、新颖,而且非常干净,里里外外都是鲜花。我们非常喜欢养花,她修整了很漂亮的花圃。她爱我的孩子,如自己所生一样,我想,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已经去世。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从外面回来,经常看到她们母子俩在院内花丛中捉迷藏。她没有生小孩,所以,当时我只有这一个孩子。”

陈玉珍的到来为朱德解决了后顾之忧和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样他才能安心在前线作战。

可是这一切的生活就像是流星一样,稍纵即逝。

1922年,朱德起义后不久才得知他的爱妻陈玉贞已被反动派所杀害。

后来,朱德与一位叫伍若兰的姑娘结合了。

可是,两人刚刚结婚不久,便遇上了一次极为艰苦的战斗。

那一次,中央机关被敌人包围了。

一起被包围的除了朱德与伍若兰外,还有毛泽东与贺子珍等同志。

当时毛泽东与朱德分别从两个方向突围。战斗结束了,毛泽东、朱德和机关工作人员在一座半山坡会合了,可一清点,发觉少了朱德的新婚妻子伍若兰。

原来混战之中,伍若兰被敌人抓走了。几天之后,国民党方面便传出消息,因得知伍若兰是朱德的妻子,故将她抓去长沙砍头了,并将她的头颅悬挂在伍若兰的家乡——湖南长沙的街头。

此后,朱德一直是一个人。

曾志是个聪明人,他看到朱德对康克清的态度不一般,于是就像撮合两人。

她先是找到康克清打探她的心意,她从康克清的话语里得知康克清对朱德军长有崇拜有夸赞的意思,于是她就开门见山地说:“如果要你同军长结婚,你愿意吗?”

康克清对曾志突如其来的问话弄懵了,她又是摇头又是挥手:“曾大姐,这……这可不行,你不能开这样的玩笑。”

曾志很严肃地说:“康克清同志,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真的。我可以明白告诉你,军长很喜欢你,组织上也希望你同他结合。伍若兰同志牺牲后,军长身边很需要有个人照顾,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康克清自知比不上伍若兰,她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这时,曾志拍着她的肩膀说:“当然,婚姻是一辈子的事,主意最后还是你自己拿,你考虑考虑我的意见吧!”

那一晚,康克清想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康克清正要出去做宣传工作,朱德走了进来,用温和平淡的语气对她说:“你今天先不要出去,我想和你谈谈。”

朱德说:“我们现在都是革命军人了,再不讲封建的老一套了。红军队伍人人平等,不论军长还是战士,都一个样。靠这个,我们才能团结一心,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

在康克清清听来,军长不是在做报告,也不是在做思想工作,而是在用一种真诚的口吻拉家常。紧接着,军长的谈话进入了主题:“我们干革命反对封建那一套,有话直说。说实话吧,我很喜欢你,觉得你好学上进,工作大胆泼辣,有很多优点,你是很有前途的同志。我希望你同我结婚……”

朱德做完这些“思想工作”后,他表示让康克清再考虑考虑。

几天后,两人又有了一次交谈的机会,这次他向康克清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一路的坎坷经历和现状。

康克清静静地听着朱德的经历,她被打动了。

朱德又说:“该说的我都说了,该你的了。对咱俩结合你若不表示反对,不摇头,就算同意,可以吗?”

康克清沉默不语。

朱德说:“那么,你答应同我结婚了?”

康克清终于微微点了点头。

就这样,她便开始了与朱德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

新婚之夜,当朱德谈到伍若兰不久前为反动派杀害及先前的两个妻子也都为革命光荣献身时,康克清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在这之前,她只知道朱德是赫赫有名的红军领袖,没想到,这位红军领袖在个人问题上,还有如此不幸的遭遇。她从内心更加崇敬这位红军军长。

那天晚上,康克清还对朱德说:“我有自己的工作,还要抓紧时间学习,希望你在生活上不要指望我很多。”

朱德完全同意,还说:“干革命就不能当官太太,当官太太的人就不能革命。我有警卫员照顾,许多事我自己都能干,生活上的事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努力工作、学习吧!”

朱德和康克清在婚后的生活中是夫妻,但也是师生。

他们结婚不久,只要能挤出时间来,朱德便教康克清读书认字。

一两年后,康克清便能认得上千个字了。康克清的文化,是朱德一点一滴教成的。到了1937年,她已经成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

而且她不仅是一名合格的女红军,还是一位合格的妻子,不论什么时候,她都尽最大努力照顾丈夫的生活,使朱德得以全力指挥军队作战,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朱德空闲时间喜欢看书,为让朱德能多获得一些报纸和书籍,康克清想了多种办法,有时她向战士们去借,有时她向中央其他领导求援。

有一回,当她把一本书送到朱德手里时,朱德高兴地笑了,康克清也高兴地笑了。

美国女记者尼姆•威尔斯到延安采访后,写了朱德和康克清的婚姻“是令人称颂和羡慕的”。

她说,她曾与康克清朱德和周恩来一道在总司令部里吃饭,“见康克清顽皮地敲着朱德的手臂,而朱德——这位红军的总司令也微笑地看着他这个年轻的爱妻,心里好像有说不出的高兴。她还说,康克清提起朱德时,从不曾称他为丈夫,而是用第三者的口吻,叫他为“同志”。当时就想,这是多么罕见的一对,而且各自又有着多么惹人敬爱的个性啊!”

婚姻里的幸福来自于两个灵魂的相扶相持,更来自于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默契配合。

没有生育孩子,却对朱德的孩子无比疼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康克清与朱德携手共度的四十七年岁月中,她并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但她仍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因为在她心中朱老总和前妻的孩子比她自己亲生的还要亲,而且对孙子外孙也更是亲昵。

其实,康克清比朱德的儿子朱琦只大了五岁,但是康克清在朱琦身上依旧操碎了心。

1943年,27岁的朱琦被安排到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七分校工作,此时的朱琦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

康克清非常关心朱琦的婚姻大事,她特意嘱托时任抗大七分校校长彭绍辉给朱琦介绍一个合适的姑娘。

经过彭绍辉的介绍,一个叫赵力平的姑娘走进了朱琦的生活。

当时17岁的赵力平相貌出众、心灵手巧、成绩优异,在当时抗大的女子学员中属于佼佼者。

朱琦对赵力平一见钟情,或许是因为姑娘家的矜持,赵力平对朱琦的态度始终是不温不火的。

康克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极力促成儿子的姻缘。于是康克清给朱琦出了一个主意,邀请赵力平到家里吃饭。想以此来增进彼此的关系。

可是在收到朱琦的邀请后,赵力平却提出要带着自己的姐妹一起。

朱琦邀请赵力平的目的很明确,可是她的这一做法摆明了是不愿意去自己家里,一气之下邀请赵力平到家里吃饭一事也就作罢了。

后来康克清还请李贞将军给赵力平做思想工作,可赵力平就是不同意这门婚事。

而这之后,朱琦也一直单身。

康克清知道儿子心里想着赵力平。

1945年9月后,赵力平和朱琦都被调到了贺龙的120师工作,赵力平任文书科参谋,朱琦任通讯科长。

康克清觉得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她又拜托贺龙促成两个人的姻缘。

贺龙性子直,他不拐弯抹角,开门见山地问赵力平什么时候和朱琦结婚。

直白的言辞让赵力平不知所措,在贺龙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下,赵力平居然答应了。

贺龙一看这个情况,直接就趁热打铁,把两个人结婚的条子直接批了。

可以说儿子朱琦的婚姻,康克清功不可没。

自那以后,朱琦和赵力平就一起在120师工作。

多年后,贺龙再遇到赵力平带着孩子看望朱老总时,还笑话她:“当时要是不嫁,哪来的这几个孩子”,赵力平连连表示感谢。

一生没有生育,晚年却享受天伦之乐

朱琦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出生后,由于住房紧张,他就和奶奶康克清一起睡。后来一家人搬到中南海,两个儿子也有了自己的房间,但一到节假日,康克清还是让小孙子和她一起睡。

有一次,小孙子把康克清的床给尿湿了,她非但不气不恼,还笑着对大家说:“瞧瞧,小龙王发怒了,又发大水了!”

康克清对孙子们非常疼爱,她每天都要到位于东四的全国妇联机关上班,下班一进家门,不管多累,总要先来看看他们,亲自给他们洗澡、换衣服。特别是在夏季,往往是给孙子们洗完澡,她自己却累出一身大汗。

有一次,赵力平和朱琦怕把母亲累坏了,就把两个孩子带回了天津。但过了不久,康克清就一再对儿子儿媳妇说:“你们都在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免去照顾孩子的拖累,就可以在工作上有更大建树。孩子由我们带吧”。

两口子拗不过康克清,就只好又把大儿子送到了北京让她照顾。

赵力平经常对儿子说:“像你奶奶那样细心、操心和耐心地照料孩子,即便是生身父母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康克清不仅疼爱孙子们,对外孙侄孙也甚是疼爱。

20世纪50年代中期,康克清的家里曾经有很多小孩子,其中就有朱德的女儿朱敏的两个孩子——刘建和刘康。

小时候,这俩孩子跟着康克清生活了几年,上小学后,才都回到了自己家里。

康克清的家里还有很多侄孙子和孙女。朱德年轻的时候,全家人节衣缩食,甚至举债供他念书、求学;他参加了革命后,又连累亲族在白色恐怖中备受煎熬,遭受迫害。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没有忘记家乡亲人支持他、支持革命的恩情。思来想去,他最后决定,还是让家乡族亲送几个孩子来北京读书,好将他们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当时,正好在北京工作的一个侄子要回四川老家探亲,朱德就把他叫到中南海,同他谈了自己的想法,让他回去后与亲族的各家商量商量,每家送一个孩子来。

朱德说:“到北京是来受教育,所以你要告诉家里人,不要挑岁数大的,要挑在学龄左右的。来了从小学学起,一直到大学,争取能培养出几个真正的人才。”

就这样,康克清本来安静的家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孩子中有男有女,小的五六岁,最大的才十多岁,聚在一起,磕磕碰碰,吵吵嚷嚷。

把孩子们接来的那天,康克清先是帮他们洗头洗澡,还和工作人员到西单商场给每个孩子买了一套新衣服。

从那以后,康克清每年都要采购几次,买春秋季的,夏季的、冬季的衣服,还有鞋子、袜子。反正不论买什么,每个孙辈都得一人一套。

康克清后来回忆那个场景时说:“热闹得不知从哪里下手才是了!”

在安顿好这些孩子的食宿穿戴之后,康克清又按照朱德的吩咐,为他们一一联系好入读的学校或幼儿园。

之后,朱德就把这些孩子交给院里的警卫部队加以管束调教,克服他们身上的散漫旧习。

康克清还专门为他们请来老师,利用周日给他们补课,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练习普通话。

经过了这么一番调教和补习,这些孩子都有了长进,但毕竟原来的基础太差,多数人学习成绩仍是平平。

后来,陆陆续续地,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去了部队,有的去了生产建设兵团……最终,只有三人完成了学业,考上了大学。

但朱德对此事并不后悔,他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都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国家的栋梁!”

康克清和朱德的关系一直是融洽、和谐的。他们的婚姻生活,如同他们的生命一样,服从于人民革命事业的需要。

康克清虽然一生没有生育,但她把朱德的孙子孙女们视同己出,正因为这种更深厚、更博大的爱,他们的婚姻生活才变得超乎寻常的充实。

康克清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几十年后回顾,可算是俗话说的‘美满姻缘’了。”

康克清一生没有生育,可是她却享受了天伦之乐。

康克清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是我国妇女界的著名领袖之一。

但在孩子们心中,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慈祥的奶奶,她受到全家及许多老一辈革命者的后代的衷心爱戴。

0 阅读:69

曼容过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