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以来,国内新能源车企们纷纷瞄准了中高端市场,尤其是一些“新势力”,紧随其后推出了一波又一波的轿车和SUV,试图从传统车企手中夺回市场份额。可是,随着2024年下半年市场逐渐冷却,大家的目光开始回到了那个被忽视已久的10万元市场。为什么?因为这个价格段的消费者购买力巨大,又正是上班族、年轻家庭的购车需求主力。
记得当时,小鹏的MONA M03一亮相,起售价11.98万元,凭借着越级的智能化配置,销量直接突破了5万台,初期交付更是突破了1万台的惊人数据。这样的成绩让人不禁感慨,原来10万元的市场不仅能“活得好”,还能够成为车企们展示创新的一个舞台。
然而,即便如此,10万元区间的新能源汽车,选择其实并不多。怎么说呢,市面上除了比亚迪的几款车,还有其他几个新品牌的车型,但竞争还算不上是十分激烈。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寂寞?
于是,吉利显然忍不住了——在上周五,吉利推出了其最新款的银河L6 EM-i,它的起售价仅为8.98万元,目的是要在这一价格区间与比亚迪秦PLUS展开激烈对决。
价格的“杀手锏”让我们从价格说起,吉利银河L6 EM-i一共有五个版本,覆盖8.98万元到11.68万元不等。想必很多人一看到这个价格,就觉得“价格这么亲民,真的是新能源车吗?”
60km启航版:8.98万元
60km探索版:9.98万元
140km远航版:10.28万元
140km探索+版:10.98万元
140km星舰版:11.68万元
你会发现,吉利银河L6 EM-i在价格上做得相当有吸引力,这些价格基本能覆盖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购车预算区间。如果你只是单纯地把车当作日常代步工具,又不希望过于沉重的负担,只要配置和安全性上没有大幅缩水,这样的价格无疑是“超值”之选。特别是对于一些刚刚接触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低价并且高性价比的车型自然是首选。外观设计:很有辨识度!但吉利的目标可不仅仅是低价,而是通过让消费者一眼就能认出这款车,来打破市场的“千篇一律”。银河L6 EM-i的外观设计给人一种清新、现代的感觉。前脸采用了封闭式的格栅设计,搭配贯穿式的灯组,整体给人一种简洁且时尚的视觉感受。而灯组的设计也和车身颜色形成撞色,辨识度极高,开在路上绝对引人注目。
从侧面看,银河L6 EM-i依旧保留了经典的三段式腰线和流线型的溜背设计,特别是轮毂的设计,给人一种“回旋利刃”的感觉,仿佛是一种现代的运动感,营造出不少动感和未来感。
而且,在车身尺寸上,这款车的长宽高分别是4782mm、1875mm和1489mm,轴距为2752mm,相比比亚迪的秦PLUS,它的尺寸更大,显然更符合紧凑型轿车的定位,空间更加宽敞。
内饰和智能化:科技感十足进入车内,银河L6 EM-i的座舱设计可以说是有相当高的“科技感”。采用环抱式设计的中控台非常符合现代汽车设计的趋势,同时14.6英寸的大屏和10.2英寸的仪表屏简直是车内的“指挥中心”。而且,这块屏幕不仅大,而且流畅,搭载的Flyme Auto车机系统,更是来自魅族科技,配合骁龙8155芯片,让车内的各种应用流畅运行,各种主流App也能轻松使用。
当然,车机的互联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常见的Carplay、Hicar和Carlink等第三方互联协议外,吉利的Flyme Auto系统还能和魅族的手机深度联动,打造了一个更加智能、便捷的车主体验。这种智能化配置,放在同价位的新能源车中,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亮点。
动力系统与续航:混动的优势吉利银河L6 EM-i搭载的是雷神EM-i超级电混技术,配备了1.5L发动机和单档DHT系统。虽然在动力系统上与三档DHT相比稍显不足,但单档DHT在中低速区间的高效率和省油性能,显然更适合日常城市代步,减少了油耗,特别适合那些对续航和油耗有着较高要求的消费者。
至于具体动力参数,银河L6 EM-i的发动机最大功率为82kW,电机的最大功率则高达287kW,峰值扭矩535N·m,能够让车主体验到6.5秒的零百加速。这对于一款10万元左右的家用轿车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续航方面,银河L6 EM-i的CLTC百公里油耗仅为2.9L,综合续航里程更是突破了2000公里,完美解决了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续航不足的焦虑。
市场竞争:吉利剑指比亚迪在10万元市场,比亚迪无疑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秦PLUS和秦L系列。但吉利显然不甘示弱,它通过推出银河L6 EM-i等一系列高性价比的车型,逐渐将市场份额挤压进来。
如果你是比亚迪秦PLUS的车主,你可能要开始思考了——吉利银河L6 EM-i,凭借着更高的智能化配置、更好的舒适性和更具性价比的价格,真的是一个“抢走”消费者的好选择。毕竟,像9.98万元的探索版,就能提供通风加热、按摩座椅、全景影像和电动天窗等一系列舒适性配置,这些在同价位区间的其他竞争对手里并不常见。
结语:挑战开始了吉利银河L6 EM-i的到来,显然是在10万元级新能源车市场掀起了一阵波澜。比亚迪这次恐怕得小心了——这不只是价格的挑战,更是舒适性、智能化和混动技术的多重压力。这场“掀桌”大戏,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