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上,一堆“黑科技”扎堆亮相,什么基因治疗让人复明,AI机器人跑去药店值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科幻电影的味道?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成果固然振奋人心,可距离真正走进咱老百姓的生活,恐怕还有段路要走。

这事儿得从昨天(3月27日)的中关村论坛说起,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各个都挺吸睛。先说这个“基因治疗”,让视障人士重见光明,听着就激动。但仔细一琢磨,目前才9名受试者,还在临床试验阶段,距离大规模应用,那还得过五关斩六将。而且,于涛说了,乐观估计也要三到五年才能上市。三年,对于一个渴望光明的人来说,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再说说那个24小时药店值班的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听起来挺省人力成本的,以后药店是不是就剩它一个“人”了?武文韬倒是说了,他们搞了千万级的场景数据,数十亿级的动作数据来训练机器人,听着就烧钱。问题来了,这成本最终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原本就嫌药价贵,以后会不会更贵?而且,机器人再智能,它能像药剂师那样,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你更个性化的用药建议吗?银河通用他们想把这套无人值守药店推广到全国一线城市,这当然是好事。

但别忘了,一线城市生活节奏快,大家图个方便。可如果机器人拣货速度慢,或者出现什么bug,耽误了时间,那体验恐怕就不太美妙了。理想汽车这次倒是挺大方,直接把整车操作系统开源了,黄震说,这是全球首家。理想汽车的想法是,大家一起“共建”,避免重复造轮子,加速智能汽车的发展。这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开源之后,会不会出现安全漏洞?会不会被竞争对手利用?

这都是需要考虑的。毕竟,智能汽车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那可是人命关天。健达九州的基因治疗技术,用罗敏敏的话说,他们是“黑客了一下细胞”,让它发挥了原本不属于它的功能。这听起来挺厉害的,但同时也让人有点担心。这种“黑客”行为,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未知的副作用?毕竟,基因这玩意儿,牵一发而动全身,谁也不敢保证绝对安全。

现在所有病人都提升了感光,甚至有病人能看到字母表了,这确实是好消息。但话说回来,这种治疗的长期效果如何?会不会出现复发?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检验。极低视力的病人原本无药可救,现在有了希望,这当然是医学的进步。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不能盲目乐观。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这些科技成果视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时,是否忽略了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但安全、伦理、公平,这些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中关村论坛的成果发布,就像给我们画了一张未来的蓝图,但这张蓝图能否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别光顾着抬头看天,还得记得低头走路。就像那个基因治疗,让视障人士看到了光,但这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光,更是希望的光。而这份希望,需要我们用更谨慎的态度、更严谨的科学精神去呵护。毕竟,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成为科技的试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