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几天,AI圈子里的人估计都忙疯了。说是开了个什么“2025人工智能主题日”,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全球的顶尖科学家、企业大佬、投资人,呼啦啦全来了。主题也很时髦,“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

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懵,这“新质生产力”是个啥?大会上,各种“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概念满天飞,感觉一不小心就要被时代抛弃了。文心大模型4.5超越GPT-4o了?MiniCPM-O 2.6只用8B参数就干翻了GPT-4o?这消息刺激得,就像当年听到AlphaGo打败李世石一样,感觉AI这玩意儿,真是要上天了。不过,冷静下来想想,这些“狂潮”背后,是不是也有点别的味道?比如说,国产大模型DeepSeek,强调超低训练成本和开源策略。这听起来很美好,但细琢磨一下,是不是也说明我们在某些核心技术上,还得“曲线救国”?开源的确是好事,能推动技术进步,但也要警惕被别人“卡脖子”的风险。毕竟,芯片这事儿,咱们可是吃过亏的。还有那个“具身智能元年”,人形机器人要量产了,成本还要降到20万以内?这听起来更像科幻小说。先不说技术能不能达到,就算真能量产,谁来用?

工厂里的工人要下岗了?服务员要失业了?这背后,可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饭碗问题。有人说,科技进步必然带来阵痛。这话没错,但阵痛不能只让一部分人承担。如果人形机器人真的普及了,那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怎么保障那些因此失业的人的基本生活?怎么让他们重新学习新的技能,适应新的社会?中信建投的武超则分析得挺到位,中国算力发展要突破三大瓶颈:芯片出货量、生态自主性、端云协同。这三点,哪一点都不是容易啃的骨头。尤其是在芯片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大家都懂的。端侧AI的隐私保护与低能耗优势,确实是个不错的方向,但也要看到,这只是云端的重要补充,还不能完全取代。资本对AI的押注,那可是真金白银。启明创投、金沙江创投这些大佬,都把目光瞄准了AI Agent、多模态应用和硬件创新。北京市更狠,直接设立千亿级政府基金,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

这架势,就像当年搞房地产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的资源都砸进去。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要冷静一下?AI的发展,不能只靠烧钱。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的应用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追赶潮流,搞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那再多的钱,也可能打水漂。海淀区现在有76款备案大模型,占了全市的70%,说是全球AI创新的策源地。这听起来很牛,但也要问一句,这些大模型,有多少是真正能用起来的?有多少是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大会宣言说,“2025年将是AI技术落地与治理协同的关键年。”这话听起来很官方,但我觉得说到了点子上。AI的发展,不能只顾着技术,还要考虑伦理、法律、社会影响。要让技术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让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就像硬币的两面,AI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能重塑世界,也能加剧不平等。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引导它,怎么去管理它。在这场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中,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AI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