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科技大学首任校长王树国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谈到了他的工资情况。
王校长说,待遇我要声明一下,我是义务工作者,我一分钱工资都没有,大家不要误解,我在这(福耀科技大学)不拿一分钱,纯粹是义务打工,大家一定别误解,说我是来打工(赚钱)。
各位觉得此事是真是假?

让我们理性地剖析一下。
王的目标,无外乎名、利、理想这三个选项。
从名声的角度来看,大学本身并不能为他带来显著的声誉利益。
因为曹,即便不算臭名远扬,也算是争议颇多的人物。
作为商人,他追求的是利润,所以这样的大学核心很可能是为了服务于福耀所在的那个并不高端的产业。
在当前国家对于人才分流和工业转型有着迫切需求的背景下,投机这一风口可以被视为对国家的一份贡献,从而可能获得来自政治层面的赞誉和名声。
谈到利益,不领工资并不意味着没有收益。
特别是对于具有政治身份的院士来说,领取过高的公开工资是不明智的,尤其是加入这类学校后,更容易被人背后指指点点,认为是为了金钱而出卖灵魂。
但是,利益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实现,比如强子虽然年薪只有一元,但他真的只赚这么一点吗?
不过,院士完全出于金钱考虑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们并不缺钱。
至于理想,王校长可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但这样的学校似乎无法承载这些理想。
如果他选择的是南方科技大学那样的学府,或许还会相信他是怀揣着理想的。
有的学生问,技校就不能有理想了吗?当然可以有理想,但院士并不适合在这里负责实现它们。
所以王追求名声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利益的追求。

至于为什么不拿钱。
不拿钱的第一个原因:纪律。这里就不细说了。
第二个原因:福耀科技大学虽看似民办,由曹董事长出资,但办这所大学实则是ZY知晓的。
在央视鲁健的访谈中,能明确听到王校长说:“ZY给这所学校的定位是‘新型研究型大学’。” 后七个字可忽略,关键的是前面“ZY给这所学校定位”,其分量非同小可。
它不是“省里”“市里”或“教育部”给这所学校定位,而是“ZY给这所学校定位”。
作为中管干部,说话定会反复斟酌,不会随意。
由此可想,它迟早会变成公办高校,且未来定位不低。
另外,一年学费6000元,这与常规民办高校收费不同。
所以,它可能有着隐含的作用和地位。
王校长的回应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回应负面消息,即去福耀科技大学并非为了赚钱。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表述的那样,世界上任意两人在诸多方面(如身高、体重、样貌、品行、脾气、学识、待人接物、个人经历等)都存在巨大差异,所以不同人看待同一件事往往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在福耀科技大学正式获批前,校长人选曾有朱崇实校长和梅宏院士,而自传出王树国接任校长一职后,引发了较多讨论,其中一些偏激言论认为王校长任职是为了退休后捞钱。
对此,王校长表示自己并未拿工资。
普通人不应以自己的生活模式去衡量他人,毕竟我们靠工资生活,而对于他们而言,收入来源多样且已退休,若不是物欲极强之人,多赚钱并无太大意义。
有人用“子贡拒金”来类比,但二者逻辑并不相同,不能简单类比。
二是点明任职的主要目的——创办引领未来的新型研究大学。
既然不拿工资,那为何退休后还要任职?
王树国教授给出了自己的主要目的——为了一个理想。
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境界之说,生活中男性到了一定岁数,兴趣可能就那么几样,其中一项或许是针砭时弊。
不少人对中国各阶段教育都有看法,普通人有时也会在这些方面发表见解,而王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多年,想必也有不少想法,晚年恰逢能较大程度管理并从无到有建设一座研究型大学的机会,这个“诱惑”是很大的。
尽管网上常看到各种“老虎”“苍蝇”,但也要认识到有不少人在“在其位,谋其政”,有各自的职业理想。
但也看到一些学校教授做科研是真正为了解决问题、引领发展,而非只图名和利。

人不可能既想要这样,又想要那样,总想着全都拥有。
毕竟,在如今这个时代,除了电子转账,哪里还能见到一枚硬币的影子呢?
说实话,即便是一分钱掉在地上,很多人也懒得弯腰去拾。
但如果是一元,或者一摞一元的纸币,那可能会破例弯腰了。
但愿王校长不会如此!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小编就是闲的,找话题
小人总是在度君子之腹。
没工资。招生一个奖一万招一百人奖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