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从兰州坐火车赶赴哈密,在那里有一台火车头趴窝了,经段方工程师检测确认是主发电机发生故障,接到电话后我连家都没有回,火急火燎就出发了,火车奔驰在千里河西走廊上,透过车窗望去一片片荒凉的戈壁滩和连绵不绝、常年积雪的祁连山,次日下午到达哈密机务段,立马投入工作,协助段方将主发电机从火车上拆下来,干到傍晚7点热得我满头大汗,就在一棵大树下乘凉。
哈密机务段的刘工给我说:“这些柳树都是百年前左宗棠栽的,叫左公柳。”记得官方还有告示:“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我仔细观望,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
湖南人左宗棠1866年9月奉调陕甘总督,1867年6月入陕,到1880年12月奉旨离开,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
到他离开时,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