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被称为医药行业的“皇冠上的明珠”,因为研发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但一旦打开市场,又有巨大的马太效应,经济效应也非常显著。
1)成长型:高研发投入、龙头马太效应
创新药研发需经历靶点筛选、临床试验、审批上市等阶段,平均耗时10年以上,研发成本超10亿美元,且临床成功率不足10%。因此,需要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通过持续融资维持研发推进。
尽管耗时耗资巨大,但一旦形成足够的门槛和护城河,龙头也会有越来越强的马太效应,市场认可度也会非常高。
历史上,曾经有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在2011年-2021年走出了10年15倍的极致行情。(不作为个股推荐)
2)确定性: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增长空间大
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预计2035年突破20%,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未满足临床需求激增。同时,患者支付能力提升(商业保险渗透率上升)推动创新药可及性提高。
3)政策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创新药”,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此外,还提到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全面建立药品耗材追溯机制,严格医保基金监管等与制药行业密切相关的措施。

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自2021年初高点开始调整,持续时间长达4年,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
1)资金面:流动性收紧
彼时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下,港股市场外资流出压力加剧,高估值的生物科技板块首当其冲。
2)政策面:不确定性风险
医保谈判降价压力、临床试验监管趋严,导致市场对创新药盈利能力的担忧。
3)盈利:研发周期波动
部分企业管线进展不及预期,叠加Biotech融资寒冬,引发对现金消耗型企业的抛售。
创新药迎来哪些新变化?1)集采政策转向:
医保局近期发布的《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新药不集采、竞争不充分品种不集采”,并优化报价规则(如引入次低价1.8倍熔断机制),避免恶性低价竞争,保护创新药合理利润空间。
2)龙头业绩改善:
信达生物2024年Non-IFRS(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达3.32亿元(首次扭亏),收入同比增长51.8%,创新药收入占比超85%;三生制药净利润增长34.9%,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收入同比增21.9%。
3)出海BD签大单:
一周内,国内创新药企业发布三个授权海外龙头药企的大BD,合计首付款近6亿美元及近80亿美元总金额。
总的来说,创新药在经历惨烈的行业洗牌之后,频传捷报——集采政策优化、龙头业绩改善、产品管线出海,当前在低估且低仓位的情况下,开启修复补涨行情,或值得关注。
相关标的:港股创新药、恒生医药等创新药中的很多龙头企业如康方生物、石药集团、信达生物、三生制药等,只在港股上市,均为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成份股,也是挂钩标的——恒生医药ETF(159892)的重仓股。
香港交易所新2018年出台的《上市规则》“主板上市规则”第十八A章中,允许未盈利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新药龙头公司通过18A规则在港股上市。
即便是经过了1月以来的修复后,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点位相比2021年高点,仍然打了“六折”,目前无论是从市盈率还是市净率来看,均处于该指数推出以来相对较低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