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第四章,作者猫智深将以新闻角度解读《明史》。
前言“铁锅皇帝,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权臣伯颜对倾慕汉人文化、蒙文名字叫铁锅的元顺帝说,“前两天我家马夫竟然不见了,你猜那个南蛮子去干啥了?”
“干啥去了?”
“他去参加科举了!一个马夫,竟然想去做官,哈哈哈哈,你说好不好笑!”
“呵呵”
“听说你想用我们家那些马夫厨子之类的汉人做官?”
“呵呵....”
此话罢了,新一代权相伯颜将汉人大臣千辛万苦才争取到仅实行20年的科举废掉,断绝了汉人精英入仕的路线。
元朝人眼中的好男儿
一、要不要汉化和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一样,元朝要面临一个选择:是否汉化。
这个汉化包括推崇汉人的文化,采用汉人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政府架构(三省六部制及其演化)、和法律制度。
比如后金就接受了汉化,野猪大王(努尔哈赤满语意思是野猪)之前只是辽东总督李成梁的手下,他除了学明朝还能学谁?学西伯利亚的土著?
清朝的大清律,很大部分就是明朝律法的延续,“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他们推崇儒家,举行科举。在官制和政府架构方面也基本延续了明朝。满人汉化过于成功,导致现在都不会说满语了。
满族人的汉化好像过于成功
也有汉化不太成功的,比如鲜卑人的北魏,孝文帝前后三代汉化,迁都洛阳,着汉服,用汉制,甚至改汉姓。但汉化之路危机重重,迁都之后,北边守边境士兵群体的利益没得到保证,五镇造反,北魏的政权也玩完了。
而元朝大部分时期压根不想汉化。南方汉人的地位别说跟蒙古人和色目人比,连吐蕃的那些大法师都不如。
蒙古人是见过大世面的,西征打到多瑙河,南边兵锋直抵埃及,连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都征讨过。境内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拜火教、犹太教,萨满教啥都有,只要你们的神能保佑大汗,那就可以传教去吧。比如克烈部信奉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中亚伊尔汗国信了伊斯兰,就算喇嘛教都比儒教受用,宋朝皇帝赵昀的头骨都按照密宗习俗做了酒壶。
幅员辽阔
人家啥都见过,为啥要汉化?为啥要信儒教?更何况汉人还是自己手下败将,汉人不就是蒙古人旁边的马夫、厨子和会计这些人嘛。
整个元朝算上仰慕汉人文化的元顺帝,只开过16届(正常3年1次)科考,录取进士约1200名,不到清朝的1/20。没有科举,汉人的主流文人无法做官,只能去做吏,或者隐居,或参与到造反大业中。
二、发现弊端但汉法汉制却又其独到之处,在封建国家中是一绝。我们教科书一直说,明清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这个最高峰,是世界范围内的。
汉人统治的理论水平和技巧无疑是领先整个世界的,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采用各部门相互制衡的三省六部制后,宋、明、清三代没有再发生过权相篡位和军阀割据。(袁世凯那个都步入现代了)
元顺帝很早就接触了汉文化,且素养极高,早就发现元朝存在几个问题:
一、皇族倾轧。脱胎于部落联合的元代制度,王爷们有兵权,多数皇帝当不满5年就要稀里糊涂的死去。
二、权相当道。中书省右丞相权力很大(中书省可以理解成元朝的国务院,蒙古人以右为尊,中书右丞相就是元政府的No1),元朝没有固定日期朝会,有重大事官员们才一起商讨,日常事务由其把持,官员也不得绕出中书省上奏。而且中书省右丞相还能直接监督吏、户、兵等六个职能部门。
三、地方官员和军队权利在地方无人制衡。尤其是军官,都是世袭的,一支军队就一家子人说的算。地方政府里,蒙古官整日喝酒昏昏沉沉不办事,办事的汉人小吏没有升迁指望,只想自己捞钱。
四、民族矛盾。汉人精英进不了统治集团,因此蒙古人得不到大多数的汉人支持,统治基础薄弱。
五、财政崩溃。要收买的王爷和部落头子太多,要赏赐给喇嘛庙的太多,政府效率低收税收不上来,只能靠发纸币,结果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财政崩溃。
在元顺帝看来,使用汉制的宋朝怎么没这么多事啊,看来只有用汉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他一个人,许多蒙古精英也有同样结论,包括元顺帝招徕的蒙古诸葛亮脱脱。
三、金华学派脱脱是权相伯颜的亲侄子,出自蔑里乞氏。这个部落早在契丹时代以擅射和吃人肉出名,五代史说5个契丹人都不敢惹1个蔑里乞人,后来连成吉思汗的老婆都被蔑里乞人掠走生下了术赤。
脱脱小时候被养于伯颜家中,少年就显示出蔑里乞人的种族天赋:力气大,能射箭(膂力过人,能挽弓一石)。日日骑马射箭,好不快活。
脱脱的父亲马札儿台是蒙古贵族中少有的清醒着,在陕西等地做了多年地方官,知道天下已经火煮欲沸,急需变革,汉法是未来的出路。因此,马札儿台为脱脱延请了南人吴直方为师,系统的学习儒学知识。
吴直方是浙江金华人,他背后站了一个学派。浙江金华出名的不只是火腿,它在中国儒学中地位非常重要。
理学早在北宋张载就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出世的学问。再后来是张载的两个侄子程颢、程颐,后来又传到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朱学(朱熹)支派林立,而婺学号称嫡脉(婺城是金华的主城区)。金华出了许多理学大家,比如“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
理学思维导图
金华还有一个理学名人陈亮。辛弃疾的名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题目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个陈同甫即陈亮。
让我引领大家思维跳跃下,后来朱元璋集团能战胜张士诚集团,一个关键原因是朱元璋占领了这片地区,其录用的文士多是金华及周边地区人,信奉理学,讲究实用,关注历史、社会等经世致用的知识。
与之对应,张士诚的统治核心苏州,后来还占领了杭州,苏杭富甲天下,文人喜欢诗酒嘉年华,怎么跟朱元璋那帮谋士争?
回到正题,吴直方他们一家的教学能力都很强,不仅自己教出来脱脱,他的儿子吴莱也成了理学大家,教出来个宋濂。宋濂后来又成为朱元璋众多儿子的老师。
吴直方出身南宋官宦世家,日常交游的是南宋遗民子弟,学习的又是理学知识,对汉人管理国家那套门儿清。一句现在的流行话是,人的认知决定了彼此间差距。吴直方的汉学知识对于出身猛人部落的脱脱是碾压性的。
不仅脱脱这个小孩对吴直方心服口服,脱脱的父亲游宦四方见多识广,也大赞吴直方为奇士,遇有疑难之事必先征询吴直方意见后而行。遇休息日,马札儿台也经常向吴直方咨询时政。
吴直方狠下一番功夫教育脱脱,竟将蔑里乞猛汉教成彬彬君子。据说脱脱善书画,书法刚毅有力,酷似颜真卿;画竹颇得妙趣。脱脱还立下了“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的志向。
恰好,元顺帝自从在流放到桂林时,跟那个广西老和尚学了儒学知识,也一直倾慕汉学,“诏选儒臣欧阳玄、李好文、董缙、许有壬等四人,五日一进讲,读四书五经,写大字,操琴弹古调,常御宣文阁用心前言往行,欣欣然有向慕之志焉”。
四、与时间赛跑脱脱长大后,得到伯颜信任,不仅掌管部分亲军军权(任虎符亲军都指挥使,提调左阿速卫),还获任职御史中丞,纠察百僚。再之后,伯颜将脱脱安排到元顺帝身边,监视其一言一行。
但伯颜失算了。
人们能否一起合作,更应该关注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看看国共内战时,多少国民党高官的子女因为价值观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利益,投身革命。
因为价值观相同,脱脱跟元顺帝走到了一起。
蒙古诸葛亮--脱脱,元朝最后的希望
《元史》里说脱脱是因为忧心叔父伯颜太过猖狂,担心给家族惹祸,才投向元顺帝。笔者认为是瞎扯,出卖自己家族投奔顺帝,脱脱难道不怕事后也被清算?是倾慕汉文化让脱脱和元顺帝有了共同价值观。20岁的元顺帝和26岁的脱脱,哪个青年不想挽救国家于既亡呢?
夺权的过程在《元史》里很轻描淡写:伯颜出去打猎,元顺帝和脱脱把城门关住不让伯颜回来,然后一纸诏书路八千,伯颜骑马去韶关。
伯颜的那些军队呢?那些手下呢?家族的其他成员呢?细思恐极,顺帝和脱脱做了这么多工作,《元史》提都没提。据说伯颜死在了去广东的路上。许多政客都曾起起落落,我就不信蒙古肌肉男伯颜连这点心理素质都没有。
1341年,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年,史称“脱脱更化”的改革开始,这是上天给元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本次革新首要内容为开科举,同时改革官制,让更多汉人精英进入政府架构。
大批汉人也进入政府,比如此前不得用的刘伯温被任命为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在浙江抓教育推科举。汉人贺惟一甚至在后来担任中书左丞相,即元政府的no2.
一统江山刘伯温
同年,凤阳大疫,比元顺帝小8岁的朱元璋年方15,全家因为疫情基本死光光,出家为僧。
留给元朝的时间不多了,再过8年刘福通就将在阜阳起事,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写得好,别烂尾!
脱脱照片是成吉思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