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1篇,本系列将从新闻角度解读明朝历史,用新闻报道的手法给读者还原真实明朝。
前言:自古得天下者,未有如朱元璋出身之低、班底之薄、开局之难。
他以一介僧人,投身义军,领淮系劲卒,竟能北驱鞑虏,南拓疆域,重建中华帝国。
但他又为猜忌之雄主,在功成之后,为了让明朝步入文官治理模式,几乎杀光最初的兄弟。
他一个农家子弟,究竟是谁塑造了他雄猜的性格?
是谁教给他识材、用材和杀材的眼光和手腕?
是谁传授给他一身本领、广阔的视野和卓绝的战略思维?
本文将带您回到他的少年时代,从中找到答案。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安徽凤阳人。取名为重八,是因为他爹和他大伯两家有8个男孩,他排第八,其他7个分别叫朱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七。
朱元璋一大家子用数字取名,不是因为数学好,而是太穷了,根正苗红的八代贫农。我们当代人起名再普通还能是“红”、“斌”“阳”等,朱家家庭条件不好,没读过书,只能和秦朝的刘季(刘邦)一样,用数字或排行取名。
朱家的职业是农民,而那个时代对农民很不友好,元朝的官员与地方上的富户联合,夺取农民的田地和房子。这导致江南地区的农民,大多数没有土地,只能佃种地主的田地,将50%以上的收入交给地主。
更要命的是,朱重八的父亲这种外来佃户,能租到的只能是地主的同姓不愿种的贫瘠田地,好不容易浇水施肥伺候几年,土地肥沃后,就会被地主赶走收回了土地。
于是朱爸爸只得四处奔波,早年先在安徽盱眙打拼,之后又去了安徽灵璧打拼,然后是安徽泗县,之后又去了安徽嘉山,又去了凤阳县西乡打拼,呆了几年又去了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村打拼,一路打拼多年。
朱元璋的父亲先后在这么多地方做佃农
中间朱家也曾有点小钱,还曾让朱重八读了几个月书。有许多正史野史记载期间朱元璋身上种种神迹,比如带领徐达、汤和吃地主家牛之类,但猫智深是一个都不信。朱元璋只不过是一个外来户家里最小的孩子而已。
但这样的家庭经受不了任何风险。朱元璋16岁那年,江南大旱,之后大疫,半个月间朱家死的就剩下朱元璋、他二哥和二哥的儿子。
朱家那么多人,奋斗了几十年,可活的时候抓药抓不起,死了连坟地也买不起。
朱元璋和二哥只好去找地主,想乞讨一块地葬亲人。他们种了人家几年的地,幻想着能有点情面,但只换来一顿臭骂。
朱元璋和二哥抱头痛哭,正没计较处,此前关系不错的邻居刘家夫妇找上门来,主动提出帮朱元璋家这忙。
葬地有了着落,棺材啥的想都别想,朱元璋用破布包裹亲人们的遗体,运到刘家给的山地的坡下。这时天降暴雨,两兄弟躲在树下瑟瑟发抖。
云过天晴后,两兄弟到山坡下一看,父母和大哥尸骨已然无存,原来大雨冲垮了山坡,把尸体给埋到不知道哪里。几十年后,朱元璋给父母重新修陵,回忆此境仍旧非常伤心,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安葬亲人后,朱重八和二哥分开,各自逃荒。一位姓汪的大妈看朱重八实在可怜,给他准备了一点香火钱,把他送入村东南的皇觉寺。从此朱元璋开始了佛门生活,有了一口吃的。
回忆跟哥哥分开时的情景,日后朱元璋在《皇陵碑》上写道: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朱重八算幸运,可他哥哥还带个小孩,没有人收留,不久就和儿子一起死掉。朱元璋四兄弟至此只剩他一人。许多年之后直到重八成为一方诸侯,才打听到二哥和侄子的死讯。
了解到朱元璋早期的经历,才能深刻理解他日后的行事风格。
作为家中幼子,他被所有家人爱护,还被送去读书,成为家族的希望。但突然一天,全家都死光了,他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世界又如此残忍地对待这个孩子,塑造了他的性格。但又有人给他以温柔的援手。日后,他要将这些残忍和温柔都回报给世界。
二、忍声吞气,只为活下来1344年,全家基本死光的朱重八投入村旁的皇觉寺当了小沙弥。(当时还叫於皇寺)
皇觉寺今景
当时的和尚庙跟我们现在的不太一样。皇觉寺有十几个和尚,周边有大片耕地的庙产,再放点高利贷,比一般地主都富裕。
和尚们不仅娶了老婆,还生育了小孩,美女床头坐,佛祖心中留。(《皇朝本纪》:时师且有家世,所用弗济)
和尚们收留朱重八不是因为佛祖晚上托梦,更不是因为可怜他,朱重八年方16,身强力壮,连工资都不用发,又得力又省事,收下他是笔好买卖。受父母兄长宠爱的朱家幼子就成了庙里最小的沙弥,寺里的和尚们各个都是他的长辈,连打水做饭的火头都比他要高一头。
朱重八不仅要伺候和尚们,还要伺候他们的妻妾子女,天天低声下气,陪着笑脸。为了混口饭,朱重八天天忍着这口气,白天伺候人,晚上打扫佛堂。有一日打扫伽蓝殿时他被门槛绊倒,气愤至极,拿扫把将佛像好打一顿。有和尚看在眼里,但念在朱重八是个免费劳力,也没有声张。
可即使这样勉强有一口饭的生活,朱重八也只过了不到2个月。
皇觉寺主要靠地租过日子,因为跟官府关系好,谁敢拖欠就拉去衙门里蹲班房打板子。但这一年又是蝗灾又是疫情,村里的百姓不是饿死就是病死,活着的都逃荒了,和尚们的地租也收不上。
和尚庙不做亏本买卖,给了朱重八一顶蓑帽,一个木鱼,一件不知道穿了几手的僧衣,就打发他出去要饭。不,佛家不能说要饭,用术语是“云游”。
一个只进庙一个多月的小和尚,佛经也没学会几句,出去怎么存活?关于朱重八这段云游经历中发生的种种事件记载的很少,也没听过朱重八后来找谁报恩。按照他日后睚眦必报的性格,很奇怪。
流传甚广的一道“名菜”能大概反映朱重八当时的经历:某次朱重八几天没讨到饭,饿昏在街头后被两个乞丐救了。乞丐们用馊豆腐、糊锅巴和捡到的烂菜叶熬了锅汤喂他。朱重八吃后恢复精神,问这是什么菜这么好吃,乞丐戏称为珍珠翡翠白玉汤。(烂米+烂叶子+馊豆腐)
朱重八日后用两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心态: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最终他活了下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本领大多长于孤独困苦之中。如果没有这段时间的磨砺,一个备受呵护的家中幼子,日后凭什么能让汤和、周德兴、徐达这群年轻人奉为头领。
三、游历天下这段经历发生了什么的资料几乎没有,但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太重要了,猫智深且尝试从侧面还原。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重八这三年主要游历于安徽和河南,去了合肥、阜阳、亳州、固始、信阳、汝州等地。
朱元璋的游历路线
这些区域也与一个人秘密传教的地区高度重合,他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五散人之一彭莹玉。这片区域经他发展,成了明教的重点传播区。
明教后来起事后,此地区动辄就有几十万教徒,可以说元朝的基层早被渗透成筛子。明教传教,很多喜欢托佛教之名,朱重八又是个16岁初出江湖的小和尚,不加入明教,如何生存?即使退一万步,朱重八没加入明教,肯定也密切接触过。
三年间,朱重八交接各色人物,山栖野宿,饱经风霜,走过了许多名城大邑,熟悉了这片地区的河流、山川、地理,了解人情、物产和风俗。见了世面,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社会知识,也强健了体魄。
可见,行至无路处,动心忍性,自是长本事的时光。更何况,事物运行到最低谷时,下一步就是转机。日后朱重八参加到造反队伍中,没有任何背景,也没什么亲戚支持,却能脱颖而出,凭借的正是能他人所不能,别人想不到他却能料到,看得准,抓的狠。
本领何处得来?三年的芒鞋蓑衣,三年的柿红橘绿,三年的冷眼风语,三年的风尘仆仆,三年的夜夜孤灯。
附章:明教是什么看过《倚天屠龙记》的朋友们都对明教耳熟能详,但明教究竟什么?
一言以蔽之,这个教即摩尼教来到中国后跟各种宗教互相影响“大杂烩”的产物。
今日摩尼教
摩尼教本来给猫智深的感觉就是“大杂烩”,即把基督教、拜火教还有佛教的各种概念组到一起:
和拜火教的二元论一样,摩尼教认为世界由光明和黑暗组成,两者一直在斗争。和基督教一样,摩尼教教义也奉耶稣为圣,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才是眞正的基督徒。和佛教一样,摩尼教也采用了轮回的观念,但与佛教的六道轮回不同的是,摩尼教认为轮回的概念只包括人类。
当摩尼教来到中国,那更是进一步“杂烩”,有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混杂。
比如,教主摩尼被解释为此摩尼就是释迦摩尼。对于道教信徒,明教更宣传说教主摩尼是李耳转世,有大神通。到了唐朝,明教更将与佛陀、老子的关系理论化了,写了本书叫《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先是令弟子尹喜化身为佛陀于天竺说法,又亲自降生中土宣讲道教,然后又去西域化身为摩尼传播“大明尊法”,最后三教在中土再次汇聚,将救度一切众生。
当然,明教也没把耶稣忘了,它的庙宇中,耶稣也成佛了,名号为“耶稣佛”。
但因为核心教义,明教在中国不受统治阶级待见。
作个比较,佛教在中国为什么受到历朝统治者扶持?因为它的核心思想有利于统治。它的法宝就是因果+轮回。其因果报应理论在底层群众的脑海中表现为:我是农民这辈子受苦是因为上辈子造孽了,地主这辈子住的大house是因为上辈子积了大德。而轮回则表现为:这辈子我积德,下辈子我也娶四个老婆。
因果+轮回,完美,不修今生修来世,谁还造反啊?统治难度直线降低。
明教的核心思想则是类似拜火教的光明黑暗二元论,即世界是由光明力量和黑暗力量组成的,现在是黑暗占优势,所以我们要斗争,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
有了这个基调,偏偏加上佛教的轮回观点,味道却大变:这辈子与黑暗势力战斗不幸挂了,我还能积德转世下辈子当地主!焚我残躯,熊熊烈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
这样的教,自然一直受到统治阶级大都在打压。当然统治者们也没错怪明教,因为历任教主方腊、韩山童等人不是刚刚起义失败就是在筹划着下一场起义。
一场大火即将燃起,也将烧到朱元璋身上。
1)天葬啊,自古天葬皆为吉;2)打佛像,天大地大我最大!心志真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落难时,也是潜龙乳虎。
写得好,不要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