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二篇,上接此篇朱元璋:用3年时间游历天下,学得一身本领(时政记者读明史1)
前言:
看完朱元璋刺激的青少年经历,很多读者会跟他一起痛恨暴敛的地主,不给他爹葬身之地的地主,赶的他家东奔西走的地主。问题是,元政府呢?
元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这句,元政府呢?
笑眯眯的草原汉子,玩起金融真刺激
1、自由封建主义元政府缺位太严重了,当时一首诗写的很传神: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何如?
元朝大抵情况是,中央的蒙古人在忙着政变或者准备新一波政变。地方上的蒙古军官是世袭的,在忙着喝酒。中间一大票色目人在忙着收税。到了基层,就是豪强自治,在忙着兼并土地。
有一种社会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一切资本说了算。到了元朝就是纯粹的自由封建主义,大家各忙各的,谁也别打扰谁。农民要不忙着去交税,各种苛捐杂税交不上就一日三遍打;要不和朱元璋他们家一样忙着等死,要不加入白莲教明教之类忙着去送死。而杀死一个汉族农民,只需要赔一头驴。够自由吧?(有人考证这是谣言,但赔一头驴不行那就赔两头总行了吧?真指望元朝官员老爷在宿醉后帮你伸冤?)
谈到元朝灭亡的原因,我不想又回到儒家为稳固话语权而总结的那套放之历朝都能用的道德方法论,即:
为何你家王朝亡,因为皇帝爱嫖娼。
只要按照孔子曰,你家王朝不再亡。
做个类比,一个程序的研发跟程序员的道德有关系么?一个公司的兴衰跟董事长的道德有关系么?同样,一个国家的兴衰跟掌舵人的道德有关系么?治国和治家和治程序完全一样,是技术活好吧。
但儒家尝试用许多类似纣王和象牙筷的故事完成逻辑自洽,即商纣王买了根象牙筷子,为了配这个筷子开始顿顿吃佳肴,为了配佳肴开始找美女,为了找美女开始建宫殿。天下官员有样学样然后就玩完了。
儒家为何要把国君塑造成道德完人呢?因为封建政府不能保证政策的适当性,中国太大了。任何一个政策都有适合的地方和不适合的地方,有损害的人群和受益的人群,所以需要用道德压力要求国民无条件服从。
2、没有合法性的元政府元朝是一个先天极不足的王朝,不仅在汉人中不受待见,在蒙古人眼中也是篡位者。
蒙古人不同于汉人,由嫡长子继承家业。蒙古人喜欢玩“幼子守灶”,也就是由最小的儿子继承父母的财产。因为,草原的人口承载能力小,家庭能养活的人少,当一个儿子成年了,就会从父母的家里带一部分财产出去,放牧、杀人和被人杀。
哥哥出去啦,弟弟你把家看好
当父母年老后,前边的儿子都已经分家出去了,照顾父母的任务就落在了小儿子肩上,而父母的家业也属于幼子。
所以之后蒙哥殒命钓鱼城后,拖雷最小的儿子阿里不哥在草原圣地哈拉和林,被窝阔台、术赤、察合台、旭烈兀等蒙古创业大佬的后代经过法定程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
这时占据中原的“蒙奸”忽必烈发难,依赖汉族军头竟然将战火烧到了蒙古人的土地,杀了好多蒙古人,擒获阿里不哥。
我们现在看元朝地图,觉得好大好厉害,可这次战争让蒙古内部产生巨大分裂。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都支持阿里不哥,唯有伊尔汗国支持忽必烈。
阿里不哥失败后各大汗国纷纷不服元朝,各系的蒙古人打得#晒出今天的好天气#彼此不休,杀俄罗斯蒙古人(金帐汗国)最狠的是中亚蒙古人(伊尔汗国),杀中原蒙古人最狠的是西北蒙古人(窝阔台汗国等),忽必烈的两个儿子都被俘获。
我们看国际新闻,中东非洲那片,常常是十几个人晚上学学狐狸叫,突袭总统府,就能颠覆一个国家。因为没有合法性的国家,只要擒杀首脑,换个人没什么区别。比如利比里亚的篡位者多伊当年也就带了17个人,杀掉总统后他就成功了。
没有合法性却掌握着巨大权力的元政府,时时都面临被颠覆的可能。更难的是,皇帝因为要笼络蒙古人,还不能用汉人儒家那套理论为自己奠定合法性。
所以元朝的皇帝们整日都过得提心吊胆,元朝立国98年,一共11个皇帝,第一个皇帝忽必烈在位24年,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35年,剩下9个皇帝平均掌权不到5年。这些皇帝,要不死于非命,要不在生命时时受威胁下酗酒暴毙,反正都不得好死。
3、元政府的金融制度
为了在理论上让自己能够多活几年,让别人少一点眼红,这些皇帝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收买能对他造成威胁的人。
从忽必烈开始,每个元皇帝都需要大量金钱收买可能有威胁的人。最开始是权宜之计,结果各个都这样。不仅即位要赐,每岁要岁赐。忽必烈即位直接拉了一车车的宝贝收买大臣。(新帝以金银布帛满车,散赐其亲属、诸可敦、诸统将等)
忽必烈好歹灭宋有点威望,到了下一个国君、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即位,赏金加了五倍(“赐金一者加四为五,银一者加二为三”)。到13年后元武宗即位,在赏赐完后国库已经空了,还倒欠了180 万锭待赏赐,欠债相当于元朝3.6年的收入。
根据专家研究,以上赏赐大多为实实在在的金银,只有到了后面的皇帝才开始用钞来顶替。
一赏赐动动不动就是几年的收入,国库没钱怎么办,印钞票啊!和宋朝一样,元朝也是用钞票的,最初蒙古人严格恪守准备金制度---钞本(以丝为本),发多少钞就准备多少钞本。但在各种潜在威胁下,元朝皇帝发了疯的印钞票用来收买,准备金制度也名存实亡。
1274年印了247440锭,账面上相当于白银1200多万两,是元朝一年的收入。
1276年印了1419665锭,账面上相当于白银7000多万两,是元朝6年的收入。
1282年印了超过了200万锭,账面上相当于白银1亿两,是元朝10年的收入。
即使在后期赏赐变成钞票,拿到钞票有本事你就往出花,恰好值得被皇帝收买的人都是有本事的,没本事的人只能接受人家用元钞支付。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锭元钞给老头,系向牛头充炭直。
在政府的管控下,元朝的民间是不让用金银交易的,都被收缴到国库里,而老百姓手里没多少金银,只能存钞。可元朝利用新发钞票的方法来变相掠夺老百姓的财富,每次新钞票一出旧钞票就贬值,比如至元钞与中统钞兑换比例为1:5,大家手里没钱只有金银,新钞的发行意味百姓的钱变为原来的1/5。
时人做了首诗总结元朝灭亡,有两句是: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当时人认为明朝的灭亡主要是疏通黄河工程和滥发钞票。
元朝的黄河改造工程也就用了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这点人力如果在朱元璋年代,根本不算什么。洪武23年,朱元璋在崇明海门修决堤用了25万人。两年后又在南京溧阳凿河道用了40万人,啥事都没有。可见,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滥发钞票,导致丧失中小地主这一层的支持。(大地主因为自由封建主义很对胃口,还是支持政府)。
于是,私盐贩子张士诚把头别到裤腰带上忙活了一年后,却发现自己的资产缩水4/5。正在火头上还有收税的敢上门找事。
张士诚带领18个运私盐的扁担仔,在学了几天狐狸叫后进入高邮,振臂一呼,大家恰好资产缩水郁闷纷纷,满城响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小的托雷都没当上大汗,还说什么呢?
写得好,别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