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一个这样的故事:乾隆年间,纪昀正带着一帮老翰林编纂《四库全书》,时值盛夏,因为天气太热,纪昀便把上衣脱掉,袒露胸膛持笔校阅。这时,乾隆帝突然来了解编纂进度,纪昀来不及穿上上衣,只得掀开桌布,躲到桌子底下。
过了一会,他听闻没了声音,以为乾隆帝已经走了,便露头问同僚:“老头子走了吗?”
谁知,乾隆帝压根没走,他把纪昀揪出来,问他为何要称呼自己为“老头子”。好在纪昀才思敏捷,立即回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故而称为‘老头子’。”
乾隆帝听完很开心,就原谅了他御前失仪之罪。
这个故事虽然出自野史,但把纪昀才如涌泉、幽默诙谐等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纪昀,后人习惯称之为纪晓岚。历史上的他是个奇人,他不仅才高八斗,辩才无敌,喜欢幽默捉弄人,而且在清朝学术界,他更是一流人物,纪昀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清史上他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本文,笔者通过搜集正史和野史材料,为大家分享一个有血有肉的纪晓岚。
一、神童纪晓岚,三十初入仕根据《清史稿·卷三百二十》记载:
纪昀,字晓岚,直隶河间府献县人。
纪昀,字晓岚,晚年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后人习惯以字称呼他,因此多叫他纪晓岚。纪晓岚是河北献县人。然而,根据他同时代名臣朱珪为他写的墓志铭上记载,纪昀祖籍在应天府上元县(今南京市栖霞区)。
纪昀出生于清朝雍正二年(1724)六月,在家排行第二。3岁那年,其父纪容舒宴请当地的名师及孺爱为纪昀开蒙教学。
6岁时,纪昀参加童子试,他是那一届年龄最小的考生,没想到,他却一举考中,名震河间府,因此获得“神童”的绰号。
10岁时,纪昀的父亲纪容舒入京为官,纪昀随父入京。从此,纪昀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城。纪昀在京城时读书非常用功,他博览强记,焚膏继晷,为他今后的博学打下了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他双眼开始近视。据传他抽烟袋的习惯,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乾隆五年,纪昀17岁,在父母的安排下,他迎娶了邻县20岁的马氏为妻,一年后生下他们的长子纪汝佶。
纪昀虽然6岁便有“神童”之名,但他的科举之路不算太顺畅。乾隆九年,20岁的纪昀第一次回乡参加乡试,结果竟然跑题,最终未能中举。三年后,他再次回乡参加乡试,走出考场后,纪昀垂头丧气,认为自己肯定又考不上。待到发榜的那天,纪昀的名字被写在第一位,他中了解元。
用现在的话,纪昀对自己的答卷情况预估得十分不准确,接下来便再次印证。
乾隆十三年,纪昀24岁,他回到京城,第一次参加科举会试。他觉得自己定能考中,结果却杏榜无名。古代科举三年一次,按理说三年后他还有机会,可是他的母亲病重,而后病逝,纪昀守孝三年。直到乾隆十九年,纪昀再次参加考试,殿试时答得非常出彩,给乾隆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高中二甲第四名。
这一年,纪昀30岁,他被乾隆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他的仕途。纪昀文采极佳,写文章倚马可待。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到热河狩猎,特从翰林院调纪昀伴驾。在热河,纪昀在作诗、对对联等在各方面力压其他文臣,得到乾隆的“天语嘉奖”。
纵观纪昀的仕途生涯,他和一个地方的缘分最深,那就是翰林院。
他初入官场便进入翰林院,后来担任武英殿纂修、功臣馆总纂、国史馆总纂、方略馆总纂,以至于后来他在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时,大部分时间仍在翰林院。纪昀为官60年,有40余年的时间几乎都和翰林有关。
这期间,纪昀也有被外放的机会,但是都未能成行。例如,乾隆三十三年,纪昀为父守孝三年归来,吏部打算让纪昀任贵州都匀知府。正当纪昀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时,却被乾隆叫了回来。《清史稿》云:
京察,授贵州都匀府知府。高宗以昀学问优,加四品衔,留庶子。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
乾隆帝认为纪昀学问很好,到地方上做官容易被政务所缠,不能展现他的特长,因此仍把他留在翰林院,担任翰林院庶子,加四品衔。不久又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
也是在同一年,纪昀遭遇了他仕途上的第一次滑铁卢。当年,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因为整顿盐务而得罪盐商,盐商们伪造证据,诬陷卢见曾贪污受贿,引发御史弹劾。乾隆得到消息,派人到两淮秘密严查卢见曾,纪昀是卢见曾的姻亲,他暗中派人快马加鞭送了两个信封给卢见曾,卢见曾一拆开,一个信封里装的是盐,另一个是茶,暗通“严查”之意。
尽管如此,卢见曾最后还是被冤杀,而纪昀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免职问罪,在狱中等待处决。最终,乾隆爱才,免除了纪昀的死罪,将他发配到乌鲁木齐充军。
三年后,刘统勋下江南重审卢见曾案,终于帮卢见曾洗脱冤屈,纪昀自然也被脱罪,被乾隆重新召回京城。
三年的新疆之旅,让纪昀脱胎换骨,他处事比之前沉稳许多,烟瘾也更大了。在他自己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描写了大量他在新疆时期的思考。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纪昀的人生是典型的古代士大夫路线,他年少发奋读书,壮年高中,然后开启仕途。虽然宦海沉浮,但大体上在实现人生理想。
然而,这样的纪昀,似乎少了点什么。因为历史上的纪昀,是个风趣幽默的大才子。
二、才情高八斗,捉弄满朝堂《啸亭杂录》中记载了关于纪昀的一段话:
北方之士,罕以博雅见称于世者,惟晓岚宗伯无书不读,博览一时。
意思是,当时北方的读书人大多认为儒学乃正道,对别的科目很少涉猎,纪昀从小在河北和京城长大,但他却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再加上他才思敏捷,大家都很佩服。
纪昀曾多次陪乾隆下江南,一次,乾隆帝经过杭州萧山的白龙寺,见古刹庄严,寺内金钟声音洪亮,于是诗兴大发,便写下“白龙寺内撞金钟”,让诸位随从对出下联。一时间众人都无从下手,纪昀则不慌不忙地吟道:“黄鹤楼中吹玉笛!”他将李白的诗句信手拈来,正好对仗,让众人叹服。
纪昀最大的特点,是他生性幽默,喜欢开玩笑。就像本文开篇他称乾隆皇帝是“老头子”一样。对于乾隆,他不敢不恭敬,但对于其他同僚,他不仅仅是开玩笑,更喜欢捉弄人。
纪昀刚考中进士,被乾隆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时,颇为轻狂,再加上他自恃才高,阅历甚浅,因此得罪不少人。待纪昀从新疆归来,他虽收敛许多,但遇到不平之时,仍会出言讥讽。
例如,《啸亭杂录》记载了纪昀的两个故事。乾隆中期,大学士于敏中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大臣们纷纷巴结。有一位探花郎没有门路,便让自己的妻子拜于敏中的小妾为干娘。后来,于敏中去世,梁国治入值军机处,该探花又让妻子拜梁国治为义父,还送了梁国治一个很大的珊瑚作为礼物。纪昀实在看不惯,便写了一首诗讽刺道:
昔曾相府拜干娘,今日干爷又姓梁。赫奕门楣新吏部,凄凉池馆旧中堂……
一首诗,直接将该探花气得辞官。
再有,嘉庆帝永琰登基时,他昔日的老师朱珪水涨船高,有人为了和朱珪拉关系,匍匐在朱珪门前,厚颜求见。结果刚见完朱珪,此人又爬到军机大臣戴衢亨的门前,巴结戴衢亨。纪昀看不惯,骂此人是“三姓家奴”,提笔写道:
人前惟说朱师傅,马后跟随戴侍郎……
纪昀不仅讽刺这些朝堂上的小人物,就连大人物他也照样不客气,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后期,和珅权倾朝野,无人敢与之正面抗衡,纪昀自视清高,不愿与之为伍。一日,和珅在府邸修建一座凉亭,想请才高八斗的纪昀题一幅匾额。和珅亲自来翰林院请纪昀写墨宝,纪昀推迟不掉,于是在案几上挥毫写下“竹苞”二字。和珅不解其意,纪昀解释道:“这两个字出自《诗经·小雅·斯干》,是房屋建成,门庭兴旺的意思。”
和珅大喜,捧着纪昀的墨宝回家,火速命人裱起来挂上。过两日,乾隆到和珅府上看到这块匾额,大笑起来,他对和珅说:“竹苞竹苞,纪晓岚这是在骂你家‘个草包’呢!”
和珅听完,恍然大悟,从此对纪昀心怀敌意。
民间关于纪昀有很多传说,大抵是他在朝堂上想捉弄谁,张口就来。在各类野史中,如乾隆、和珅、刘墉、兆惠、海兰察、福康安等乾隆朝半个朝堂的文臣武将,皆被纪昀调侃或捉弄过。
难怪清代文人牛应之在《雨窗消意录》说: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
三、才高且爱民,编撰意深远纪昀一生大部分都在京城为官,因此他和底层百姓接触得比较少。即使如此,作为传统儒门士子,纪昀也有爱民如子的一面。
清朝乾隆五十九年,黄河泛滥,直隶、山东发生大范围洪灾,百姓流离失所,纷纷拥往京城。纪昀请旨协助救济百姓。《清史稿》记载:
饥民多就食京师。故事,五城设饭厂,自十月至三月。(纪)昀疏请自六月中旬始,厂日煮米三石,十月加煮米二石,仍以三月止,从之。
纪昀命人广设粥棚,米粥一直从十月供给到第二年三月。粮米不够,纪昀上奏恳请乾隆皇帝拨粮。最后,连朝廷即将运往南方的漕运粮食,也被纪昀也截留救灾了。
不仅如此,纪昀还向朝廷申领衣物给百姓御寒。近半年的时间,饥民们得到纪昀等人的庇护,然后重新返回家乡。
《论语·颜渊》中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对于古代士大夫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仁”,毫无疑问,爱护百姓,怜悯苍生就是最大的“仁”。纪昀身为读书人,他虽然幽默爱捉弄人,但在大仁大义方面,他毫不含糊。
纪昀在清朝最有意义的工作,在于他几十年都在忙于各种书籍的编纂。乾隆十九年,刚入翰林院的纪昀便开始编纂《热河志》,而后,他又参与编纂《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契丹国志》《河源纪略》《八旗通志》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清朝搞学术,纪昀绝对是一流人物。另外,纪昀晚年个人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是经典著作。
纪昀在学术界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主持编纂了旷世文化工程——《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开始于乾隆三十七年,至乾隆五十七年编撰完成,前后共经历20年。需要说明的是,纪昀只是总编纂,由于该书体量十分庞大,仅记名的编纂人员就多达360人,因此,纪昀付出的管理和校对时间较多。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因而命名为“四库”,这是封建王朝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的最系统、最全面地总结,给后人呈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系统体系。其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文、史、哲、理、工、农、医等几乎所有学科,并且可以溯源到这些学科的源头和发展脉络。所以说,《四库全书》对中国文化界影响极大。
然而,纪昀毕竟是为朝廷编纂《四库全书》,因此,他必须考虑政治因素,所以,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他奉命删除了许多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古籍和民间图书,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纪昀本人也曾在《四库全书》中录入了敏感内容,牵连进几起文字狱案,险象环生,若不是乾隆惜才,他可能会像他的同僚一样,下场惨烈。因此,鲁迅先生虽然非常肯定纪昀的品格,但也承认他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一部分地“阉割”。
笔者认为,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在的政治环境,上述问题,并不纯粹是纪昀造成的。换句话说,即使纪昀不是总编纂官,上述问题注定仍会出现。
四、日抽5袋烟,必食10斤肉乾隆三十九年,纪昀的次子纪汝传因为渎职获罪,纪昀受到牵连,吏部本打算将纪昀免职,但乾隆帝却没有批准吏部的决定,最终只是将纪昀降三级留用。
所以说,纪昀的仕途整体上是顺遂的,这得益于他的才华得到了乾隆帝的认可。这从上文的卢见曾案的时候就可以看出。
乾隆四十四年,纪昀走出翰林院,担任内阁学士兼任吏部侍郎,但他仍兼任总编纂官。乾隆五十二年,《四库全书》大体已经完成(未最终定稿),乾隆帝升任纪昀为礼部尚书。这是纪昀在乾隆朝担任的最高职务。所以,民间话本中说纪晓岚与和珅(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是旗鼓相当的对手,这其实并不实际,二人之间至少差了一个量级。
乾隆六十年末,乾隆帝决定退位,嘉庆帝登基。嘉庆对纪昀这样的文臣比较尊重,因此,纪昀在嘉庆朝一直享受较高的礼遇。到了嘉庆十年,纪昀被嘉庆加封为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同年,纪昀在家中去世,享年82岁。嘉庆亲作祭文祭奠,赐谥号“文达”。
纪昀晚年的私生活有三个特点:抽烟、吃肉,好色。
纪昀又被称为“纪大烟袋”,这个是真实存在的。纪昀晚年曾自己设计制造了一个超大的烟袋,烟管长达三尺,最特殊的是烟锅巨大,一次能装四两多烟叶,一袋烟能抽几里路。传闻纪昀每天至少5袋烟,即上朝的路上一袋,坐班的时候一袋,下朝的时候一袋,下午一袋,晚上睡前再一袋。如此算下来,纪昀每天至少需要二斤多烟叶,可见烟瘾巨大。
纪昀从不喝酒,但酷爱吃肉,《啸亭杂录》记载:
公(指纪晓岚)今年已八十……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意思是说,纪昀每天至少吃10斤肉,却不吃一粒米饭,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奇人。
另外,纪昀晚年好色,他娶了一妻六妾,大多数妾室都是他晚年所纳。据采蘅之编纂的《虫鸣漫录》记载:
纪文达公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因纪昀谥号“文达”,这里的“纪文达公”指的便是纪昀,这整段话笔者不便翻译,但可以看出纪昀的确是个怪胎。
尽管纪昀是个怪人,但笔者认为,在历史洪流中,他的这些私生活都是“小节”。而纪昀真正的争议点在于他编纂《四库全书》的贡献和过错上。
毫无疑问,《四库全书》是一部宏伟巨著,他对中华各类古典文化的总结和梳理,对后世意义巨大。同样,纪昀编纂的《四库全书》受当时特定的政治因素影响,也是对部分文化的一种破坏。
《孟子·滕文公下》曾写出孔子写完《春秋》时的话: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的意思是:我做的这些事,写的这本书,后人一定会褒贬不一的,但我只要认为这件事中有对的部分,那就是有价值的,不论别人如何评说,我都会坚定地做下去!
纪昀当初主持编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四库全书》,或许也是抱着这种心境吧。他已经做了他认为对的事情,其余的,交给后人评说。
一天10斤肉?这是得了一种病,得亏他家底厚不然30都活不过
任何朝代都会阉割前朝文化,自古至今!
一天24小时 每小时吃一斤也吃不完啊
一天撑死了两斤肉,古人就喜欢夸大其词
天天就会洗,这次洗鸡小男了
老色批
感觉应该是夸大了
一天几次来着?
是几两称呀!
除了烟肉,还有女人,这个老家伙还是一个老色鬼,这个十斤肉应该是为他做菜最高记录一次用了十斤肉,而不是他每天都要吃十斤肉。
生活习惯这么不好,活了82岁
不是说他喜欢男女关系么
身体真好我一小伙子一天五次都不行
你天天来十斤肉我看看
史书记载这老头:抽烟、喝酒、吃肉、叼老掰。哪一样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