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长子刘琏:12岁掌家,32岁坠井,天才的陨落让朱元璋叹息

博史通今 2023-11-16 08:18:36
楔子:

明朝洪武八年,诚意伯刘基(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得知后,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开的药去看望刘基。结果刘基喝完胡惟庸的药后,腹中肿胀像有石头,没几天就病逝了。《明史·刘基传》云:

基在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刘基之死,对于诚意伯刘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好在刘基的长子刘琏仍能撑起门庭。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四年之后,刘琏也死了,而且还是“坠井而死”。

祸不单行,刘琏去世的时候,年仅32岁,他的去世,对刘家来说好比是天塌了一般。从此,明朝开国勋贵、诚意伯府在朝堂上开始没落。

然而,刘琏年仅32岁,怎么就死在井里了呢?他的去世,背后到底有什么疑云呢?本文,博史君大量搜集史料,来写刘伯温的天才儿子刘琏,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体会。

一、元末群雄逐天下,青田刘氏育长子

刘琏,字孟藻,浙江温州青田(今属文成)人。他是刘基的长子。

元朝至正八年,刘琏生于青田,其母陈氏是刘基的继室,因为刘基的原配夫人富氏无子早丧,刘琏也就是刘基的嫡长子。刘琏有个同母弟弟叫刘璟,比他小两岁。

刘琏生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他的童年也不是很顺遂。其父刘基本是元朝的进士,还曾做过县令。只是,刘基为人高洁,看不惯元末官吏欺压百姓,又无力改变,后来干脆辞官来到杭州隐居。刘琏出生的时候,刘基在浙东士子中已经很有名气,他和宋濂、章溢、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刘琏3岁那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两年后,南方红巾军元帅徐寿辉攻占杭州,刘基便带着妻儿回到故乡青田。当时,盐贩子方国珍在台州起兵,青田很快被纳入方国珍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朱元璋投奔红巾军,成为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的女婿,从此南下定远,成为一方豪强。

因为刘基名声在外,方国珍曾几次派人请刘基入伙,刘基认为方国珍没有大志,不肯出山。直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占领南京,攻入浙江金华之后,派人邀请刘基、宋濂等人到南京。《明史·刘基传》中说: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朱元璋是派人带着“币”去邀请刘基的,但刘基并没有答应朱元璋。后来朱元璋派一个叫孙炎的官员再次登门邀请,刘基才同意到南京。这一年,刘琏12岁。

从3岁到12岁,刘琏一直随其父在青田老家。根据《青田县志·本传》记载:

刘琏,字孟藻,诚意伯基长子。少颖敏,读书二三过即成诵,终身不忘。年十余,为诗文操笔立就,烁烁有奇气。

从这段记载来看,刘琏少年时聪慧过人,颇有读书天赋。在其父刘基的教导下,他的才华很快显现。

这样的刘琏,很符合古代士大夫对“长子”的要求。(下图为永嘉郡刘氏宗谱中的刘基世系图,博史通今注。)

需要说明的是,刘基被朱元璋请到南京时,刘琏和他的母亲、弟弟并未一起到南京。根据《参政孟藻公传》记载:

外应门户、抚乡里,无一不中度。于时,永嘉为方氏所据,乡之群无赖子弟,煽于方氏,将相挺为变。公出其不意,先其未发,一夕扑灭之,无得脱者,而阖境遂以奠枕。

“孟藻”是刘琏的字,“参政”是刘琏后来的官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琏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他支应门庭,招抚乡里。家乡百姓对他无有不服。当时,温州被方国珍占据。有一些地痞无赖,受方国珍的煽动,打算祸害乡里。刘琏虽然只有十来岁,但他出其不意,将这场灾祸扑灭,家乡因此回归宁静。

古代所谓的“长子”,严格来讲是嫡长子,并非年龄之长,更是责任之长。刘基所在的刘氏家族,在青田已经经营数代。刘琏作为刘基精心培养的长子,他拥有如此的品格和能力,自然让刘基非常骄傲。

二、辅佐太祖征四海,运筹帷幄封伯爵

朱元璋曾把李善长比作他的“萧何”,把刘基比作他的“张良”。虽然刘基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整整比李善长晚了6年,但是,刘基很快就在朱元璋跟前站稳了脚跟。

至正二十年,刘基刚到南京不久,徐寿辉被陈友谅在九江弑杀,陈友谅自称汉王。他带领20万大军,沿江而下,突破安庆、太平,直逼南京。《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友谅自江州引兵东下,建康大震,献计者,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

当时,陈友谅兵强马壮,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将们都认为不是陈友谅的对手,有人建议投降,也有人建议暂时逃到钟山避战。只有刘基不说话。

后来朱元璋私下召刘基,刘基献计,让康茂才诈降,把陈友谅引入河道狭窄的龙湾。朱元璋依计行事,在龙湾大胜陈友谅,史称“龙湾之战”。此战之后,朱元璋彻底在南京站稳了脚跟,刘基也成为朱元璋的座上宾,朱元璋以“先生”来称呼他。

此后,刘基为朱元璋频繁献计,运筹帷幄,为朱元璋征讨陈友谅、消灭张士诚立下不世之功。

而作为刘基的儿子,刘琏却在家中,一方面支应门庭,照顾母亲和弟弟,另一方面埋头苦读。《青田县志·本传》记载:

性和易,凡几明决。虽待人无忤,而内怀刚正,于非义之际,毅然不可夺。

意思是说,刘琏不仅学问好,而且性格也非常平和,做事情很果断,心怀正义。

刘基整日忙于外事,把家庭交给长子刘琏,可谓非常放心(下图为刘琏祠)。

刘琏在18岁的时候来到南京。当时,距离朱元璋称帝还有两年,朱元璋已经灭掉陈友谅,正在准备扫平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刘基可能是怕到时候两军对垒,会波及家眷。因此让刘琏带着全家来到了南京。

朱元璋听闻刘基的家眷来了,非常高兴,还特地召见了刘琏。看到刘琏温润尔雅,又博学多才,朱元璋对刘基说“非卿焉有是子”,意思是,不愧是你的儿子,果然很优秀。

两年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当时,徐达、常遇春等人仍在北伐元朝,因北方未定,并未大封功臣。待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诸臣,刘基被封为诚意伯。此时刘琏已经20岁,早已娶妻生子,刘基让刘琏回乡守业,并没有让他过早地进入仕途。

其实,朱元璋刚立国时,曾有意让刘基来做丞相,《明史·刘基传》记载:

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朱元璋说:“大明朝的丞相,必须是先生来做。”刘基却以自己性“格孤高,疾恶如仇,又不喜欢繁重的政务”为由,拒绝了朱元璋。

刘基是比较了解自己的。洪武初年,朱元璋所倚重的淮西勋贵们逐渐从战场上转移到政务上,这帮人打仗还行,但一旦富贵,就暴露了不少毛病。刘基身为言官之首,自然要弹劾他们。所以,一来二去,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们开始站在刘基的对立面。特别是在刘基上奏诛杀李善长的亲信李彬之后,李善长开始疯狂地攻击刘基,刘基逐渐被勋贵们孤立。洪武四年,刘基告老还乡,朱元璋应允。

根据《参政孟藻公传》记载:

诚意伯之得请归老于家也,即遣公上谢恩……上为倾听而任用之意,昉于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基回到家乡之后,特地派遣长子刘琏去京城谢恩。从这个时候,刘琏开始进入朱元璋的考察范围。

从此,朱元璋高坐庙堂,刘基隐居江湖,而刘琏则作为朱元璋和刘基之间的传话人,在两地之间来回奔走。

三、孟藻公丧父入朝,刘参政坠井而亡

刘基和刘琏二人,一退一进,也符合家族的新老更替。不过,当时刘琏并没有在朝中担任官职,他只是走进了朱元璋的眼帘而已。洪武四年,刘基退隐之后,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兵分两路讨伐四川。当时四川仍在明夏政权的控制之下。这期间,刘琏多次往返京城和青田,传递朱元璋和刘基之间的通信。《参政孟藻公传》云:

“自诚意伯家居,公将命朝谒无虑八九至,上见其进止安雅,应对明敏,未尝不以为贤,而极为皇太子所重……”

意思是,刘琏在这一年往返少说也有八九趟,朱元璋见刘琏举止安雅,回答问题敏捷明辨,认为他是个贤才。当时的太子朱标更是看中刘琏。

换句话说,当时朱元璋或许有把刘琏留给朱标未来使用的想法。

可是,几年后,刘家就发生了变故。洪武六年,胡惟庸任右丞相,他素来和刘基不对付。因此,他一上任,就派人监视刘基。巧合的是,当年发生了“谈垟巡检司案”。这起案子,直接要了刘基的性命。当时,刘基让儿子刘琏代替自己给朱元璋上奏,说在瓯括之间有一片山地名叫谈洋。这里在悬崖边,很多流民草寇聚集于此,官府不好征剿。建议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巡检司(相当于一个维护治安的大队)。

朱元璋看完,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事,既然刘基这么关心乡民,就答应刘基,把当地的流民迁走,设置一个巡检司在那里。

不承想,刘琏没有将奏折给中书省,而是直接给了朱元璋。胡惟庸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不开心,他开始诬陷刘基,《明史》说: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

便对朱元璋说,“谈垟之地有王气”,刘基想借设置巡检司的机会,将这块地圈为己有,将来还给自己做墓地。

胡惟庸的这番话,刺激到了朱元璋的敏感神经。朱元璋很生气,下旨撤回巡检司,并且停发刘基的俸禄。

这件事还没完,刘基赶忙拖着老迈的身体去南京解释,刘琏作为长子,自然要陪父亲同往。在南京,朱元璋看似原谅了刘基,但也没有让刘基再回青田。直到两年后,也就是洪武八年,刘基生病,再次告老还乡。朱元璋“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对刘基还是比较礼遇的。回家后,刘基在病中写了一本《天文书》,并对刘琏说:“你把他交给皇上,千万别让后人学习里面的内容。”

不久,刘基病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太医开的药来看望刘基,刘基吃完药后,觉得腹中像有石头一样,不久便病死了。《明史》曰:

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多年后,胡惟庸案爆发,御史中丞涂节承认,说是胡惟庸下毒毒死了刘基。

刘基死后,刘琏服丧三年(27个月)。到了洪武十年,刘琏带着那本《天文书》来到京城,献给朱元璋。朱元璋先任命刘琏为考功监丞,又让他担任监察御史。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提拔刘琏为江西参政。刘琏被称为刘参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明史·刘琏传》特地说了一句话,“太祖常欲大用之”,意思是,朱元璋打算重用刘琏。这才将他放到江西历练。或许,朱元璋希望刘琏在地方上积累足够的经验后,好回到京城委以重任。不过,朱元璋没有想到 ,他把刘琏送到江西,江西竟然成了刘琏的殒命之地。史载:

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琏被胡惟庸在江西的党羽所胁迫,最终坠井而亡。

呜呼,从洪武八年刘伯温之死,到洪武十二年刘琏之死,诚意伯刘家两代家族在四年之间连续殒命,而且,都疑似被胡惟庸所害,实在让人扼腕。

四、父子忠直空遗恨,刘氏一门再相传

关于刘琏之死,《明史》中的记载太过笼统。根据《青田县志·本传》记载:

十二年,刑部尚书沈立本为江西布政使。立本素谄附胡惟庸,性奸邪,而不知大体。琏以忠信介直自处,临事决议,不为俯仰。虽出语侵之,不变一号一令。忖度利病便不便而后从违。

意思是说,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把刑部尚书沈立本调到江西任布政使。布政使乃一省行政长官。而刘琏身为参政,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是地方行政副长官。换句话说,刘琏是副职,而沈立本是正职,后者是前者的顶头上司。

沈立本这个人性格奸猾,不识大体,依附丞相胡惟庸。而刘琏和他父亲刘基一样,性格耿直,不愿屈服于权贵。刘琏和沈立本很明显不是一类人,二者“三观不合”。再加上刘琏身为诚意伯刘基的嫡长子,他怎么可能会和奸佞之辈同流合污?

于是,当沈立本以上司的名义压制刘琏的时候,刘琏并不搭理上司。沈立本多次指责刘琏“不听话”,刘琏就反驳说:“我受朝廷之命担任江西参政,对于那些不利于百姓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事实上,刘琏在江西也的确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史载,他让贫困的百姓来制造城砖,不仅增加了江西的城防,还让贫民得到了养家的工钱。在他的督导下,吉安的粮食大丰收。他清理冤狱,让牢狱都空置起来。一桩一件,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务实的好官。

可是,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和光同尘”比“务实”要现实一些,刘琏虽然得到了朝廷的褒奖,但是,也架不住上司给穿小鞋。沈立本千方百计找刘琏的错处,然后上奏弹劾他。《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三》就有记载:

壬申,江西参政刘琏以罪逮下狱。琏,诚意伯基之子也,上以基故,特宥之。

意思是,刘琏最终还是被下狱问罪。但因为他是诚意伯刘基的儿子,有“光环护体”,朱元璋还是宽恕了他。

沈立本这下郁闷了,好不容易抓到刘琏的错处,结果皇帝竟然宽宥了他。明的不行,只有用暗的了。于是,便有了刘琏坠井而亡的消息。

明朝洪武十二年六月,在炽热的阳光下,刘琏冰冷的尸体被从井里打捞上来的时候,谁又能说清楚他是怎么“坠”到井里的呢?

赣水潺潺,鄱阳寂寂。32岁的刘琏在江西戛然而逝,当他的棺椁被运到青田老家时,他的妻子和孩子该是多么痛苦!

刘琏去世后,朱元璋也感叹太可惜。一年后,胡惟庸案爆发。涂节告发胡惟庸曾毒杀刘伯温。胡惟党羽的伏诛,意味着刘氏父子之仇终于得报。

而后,朱元璋封刘琏之子刘廌为诚意伯。永乐时期,由于刘琏之弟刘璟反对靠“靖难”登基的朱棣,刘家再次遭难。直到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期间,刘家才得以继续袭承“诚意伯”爵位。而此时袭承爵位之人,是刘基的八世孙刘瑜。

《堂吉诃德》中有一句名言:

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当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

明朝两百余年,刘基为明朝统一天下、收复燕云立下定鼎之功,刘琏更是继承父志,可惜天才殒命。当代读史人能做的,就是记住这些人,学习他们的忠义与忠直,将他们的功绩铭于后世。

本文乃博史通今原创,参考资料:《明史·刘基传》《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参政孟藻公传》《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三》《青田县志·本传》。

0 阅读: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