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宠同行”,高铁轨道上的温情注脚

中工网 2025-04-16 07:41:55

原标题:“人宠同行”,高铁轨道上的温情注脚

李润钊

据《人民日报》报道,4月8日起,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部分车次试点高铁宠物托运服务。4月10日,该项服务正式落地,G119次列车迎来3名特殊的“旅客”:2只狗、1只猫。它们和主人同时上车、同步到达,一起出行。这是高铁宠物托运第一单。

表面上看,宠物托运仅仅是我国铁路运输一项新的便民服务,但当铁路12306APP的“宠物托运”功能正式上线,当曾经在《铁路旅客运输规程》中与“妨碍公共卫生的物品”并列的“宠物”登上高铁列车,跳出“静态喂养”的规则限制实现千里同行的“动态陪伴”,我们看到了公共服务深层逻辑的转变,也看到了“行进中的中国”拓印在高铁轨道上的温情注脚。

根据《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24年我国城镇养宠人口达到7689万人,仅宠物犬和宠物猫的数量便达到了1.23亿只。在养宠日益流行的当下,携带宠物出行、带着“毛孩子”看世界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向往的“刚需”。

铁路部门此次试点,允许单只体重15公斤以下的猫犬托运,提供专用运输箱、定时巡查、七折优惠及保险服务,打破了将宠物简单归为“货物”的惯性思维,承认了宠物作为情感载体的社会价值,实现对民生需求的务实回应。

当宠物成为了智能高铁里的“特殊乘客”,人的“情感刚需”便被纳入了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规定”不再只是“理性的工具”,而成为了“感性的关照”。

然而,宠物登上高铁还涉及多方利益的平衡。对于爱宠者来说,“人宠同行”是社会温度的体现;但对于害怕宠物的民众而言,此举也有激化“人宠矛盾”的风险。那么,该如何安放情感关怀的权重,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对此,铁路部门给出了方案——“隔离运输、人宠分开”。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养宠群体的情感需求,又通过物理隔离、时段限制、数量管控等手段维护了其他乘客的权益。“空间区隔+心理缓冲”的双重保护,也展现了社会治理者寻求改革“最大公约数”的智慧与诚意。

“‘人宠分离’是否会引发宠物应激”“推出专供携宠旅客使用的‘宠物车厢’,是否更有利于实现‘宠物友好’”……我们必须看到,随着试点推进,会有更多乘客期待这趟“人宠同行”的时代列车能从“功能满足”驶向“体验优化”的进阶轨道。从部分试点到全国推广,从“走得了”到“走得好”……高铁宠物托运试点就像一根针,刺破了曾经铁路运输服务的“天花板”和“次元壁”。而今,需要我们用更智能的硬件、更新颖的服务、更人本的思维去突破未知、去探索新境。“知其难为而勉力为之”,正是我们驱动这趟列车行稳致远的动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条“人宠同行”的高铁轨道上,飞驰的中国号列车将凭借对生命温度的感知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驶向下一个“人宠友好”的温情停靠。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