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漫过山野,细雨浸润新绿,不知不觉中,清明时节带着生机与洁净悄然到来。
《岁时百问》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一时节,不仅是祭祖扫墓、追思故人的日子,更是借天地之力涤荡身心的良好契机。
此时阳气升腾,人体代谢渐旺,若能顺势疏通血管淤堵、清空肠胃积滞、驱散寒湿阴邪,便可如春芽破土,为身体注入焕然新生的能量。

通血管
抵御温差波动,为血液“减负”
清明时节气温起伏较大,晨起凉意明显,午后暖阳灼背,昼夜温差常超8℃。血管在反复收缩与舒张中承受巨大压力。
尤其对中老年人而言,此时若不注重保暖,易诱发心梗、脑梗等急症。建议遵循“春捂”原则:气温低于15℃时,衣着应“上薄下厚”,重点护住腰腹与下肢,避免寒邪入侵。

01 丸剂调养
血府逐瘀丸:适合舌质紫暗、胸痛如刺的血瘀体质;
三七丹参丸:预防性服用每日1次,急性期禁用,需遵医嘱。
02 血管清洁,茶饮助力
人体的血管如同河道,长期积累的“垃圾”需定期清理。以下三款茶饮可辅助改善血液循环:
菊花茶:富含黄酮类物质,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决明子茶:含蒽醌类化合物,辅助降压,缓解头痛眩晕;
普洱茶:茶多酚与儿茶素抗氧化,降低胆固醇,减缓动脉硬化;
饮用提示:茶饮需适量,每日1~2杯为宜,配合低脂低盐饮食及适度运动,效果更佳。

03 穴位按摩,疏通气血
日常可按摩四个关键穴位,助力血管养护:
关元穴(脐下3寸):温灸或按摩可培补元气,改善下焦循环;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揉搓此穴可稳定血压,调理气血;
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按压缓解头痛,疏肝理气;
涌泉穴(足底凹陷处):艾灸或贴敷可滋阴降火,调节血压。

清肠胃
净化体内环境,从“肠寿”到长寿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写道:“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意思是说人们想要健康长寿,一定要保持肠道通畅。
清明前后湿气渐重,脾胃易受困,便秘、腹胀等问题频发。此时需通过饮食调理,清除肠道积滞,恢复消化系统活力。
01 丸剂调养
麻仁润肠丸:针对肠燥便秘,夜间服用1丸效果更佳;
保和丸:食积腹胀者饭后2小时温水化服,配合揉腹效果倍增。
02 食疗方推荐
针对不同体质,可选用以下粥品与茶饮:
五仁粳米粥:将芝麻、松子仁、柏子仁、胡桃仁、甜杏仁等各10克,碾碎后与粳米100克,加水煮粥,每日早晚服用。润肠补虚,适合气血不足的便秘者;
白薯小米粥:白薯300克,小米100克煮粥,每日早晚服用。健脾益气,缓解老年及产后肠燥乏力;

菠菜芝麻粥:先将100克粳米煮至米开花,放入200克菠菜,再煮沸后放入50克芝麻和少许盐,空腹时服用。养血通便,改善痔疮与老年便秘;
黄芪蜜茶:黄芪15克,蜂蜜30克。黄芪放入锅中,加清水500毫升,煎至水剩300毫升,去渣取汁,晾至温热时加入蜂蜜,水冲代茶饮。气阴双补,适合乏力便秘人群;
小贴士:气滞型便秘者可用萝卜籽研粉冲服,消胀促排。
03 穴位调理,消积导滞
四缝穴(手指第二关节横纹中点):用力掐按此穴,可化积消食,缓解腹胀;
商阳穴(食指桡侧指甲角旁):掐按促进肠道蠕动,改善热结便秘。


清恶寒
燃艾草阳火,逐周身阴霾
清明虽属春季,但余寒未消,体寒者易出现手脚冰凉、疲倦畏冷。《本草纲目》称艾草“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其嫩芽可食,老叶可灸,祛寒除湿、温通气血的功效尤为突出。
01 丸剂调养
附子理中丸:早餐前温水送服,改善腹冷便溏;
金匮肾气丸:傍晚5~7点肾经当令时服用,化解下肢浮肿。
02 艾草入膳,驱寒暖身
艾龙抗病蛋
食材:艾叶10克、生姜15克、山楂30克、鸡蛋2~3枚;
步骤:鸡蛋煮熟后剥壳,用勺子轻轻敲出细密裂纹(便于药汁渗入);艾叶、生姜、山楂与鸡蛋一同加水煮沸,转小火慢炖20分钟。晨起空腹吃蛋喝汤,暖胃驱寒,适合手脚冰凉、易腹泻的寒湿体质人群;
功效:艾叶散寒除湿,生姜温中暖胃,山楂助消化,鸡蛋补充优质蛋白,尤其适合春季倒春寒时食用。

艾草茶
做法:嫩艾叶洗净晒干,取5克用沸水冲泡,可加蜂蜜调味;
功效:缓解咽喉干痛:艾草抗菌成分能减轻慢性咽炎不适;消水肿:促进水分代谢,适合久坐导致的腿部浮肿;驱寒防感冒:受凉后趁热饮用,帮助发汗排寒。

03 艾灸之法,温热驱寒
原理:艾灸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驱散体内寒气。
居家操作指南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指)
手法:点燃艾条,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以穴位为中心缓慢画圈,温热感明显即可;
频率:每周3次,每次15分钟,改善手脚冰凉、食欲不振。
命门穴(后腰与肚脐相对处)
手法:艾条垂直对准穴位,固定熏灸10分钟,后背微汗时停止;
作用:缓解腰膝酸冷、女性宫寒腹痛。

节气加强版
清明前后连续3天艾灸合谷穴(手背虎口处)和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趾骨间);两穴搭配可疏通气血,缓解春季情绪烦躁、头痛失眠。

温馨提示
丸剂调养、食疗与艾灸需辨体质,慢性病者请遵医嘱;
艾灸后喝温水,2小时内避免吹风、碰冷水;皮肤敏感者可用艾灸盒隔灰网操作,防止烫伤;阴虚火旺(易上火、口干舌燥)者不宜艾灸。烟熏雾绕中,需开窗通风,莫让清烟变浊气。

养生之道,贵在顺应自然。
清明,是草木抽新的狂欢,亦是人体吐故纳新的窗口。在这个节气里,我们不妨从一杯清茶、一碗暖粥、一次艾灸开始,让身体与万物一同焕发清明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