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水静会见李葆华,喊道:李青天!李葆华:为什么这样叫我?

飞翔历史说 2024-12-10 08:59:14

1962年,中国正处于经济调整时期。秋日的上海,一场意味深长的相遇让两位老朋友再次相逢。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葆华正与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夫妇在沪参加会议。会场上,水静一见到李葆华便热情喊道:"李青天!"这突如其来的称呼让李葆华一时愣住,继而笑问:"为什么这样叫我?"

革命血脉 家国情怀

李葆华出生在一个革命世家,他的父亲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父亲的影响下,年少的李葆华便投身革命事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十几岁的李葆华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和胆识。他独立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成为了北方党领导机关的重要秘密联络员。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负责为父亲和党组织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并承担起甄别和引荐来访人员的重任。

1927年,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李葆华的父亲、母亲和妹妹全部被捕入狱,因当时外出办事,他侥幸躲过了这场浩劫。李大钊同志的牺牲,没有让李葆华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更强烈的革命斗志。

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李葆华离开北平前往外地求学。回国后,他立即投入革命斗争的洪流中。西安事变爆发时,李葆华接受党组织的指示,毅然返回北平开展地下工作。

李葆华的革命生涯充满传奇色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搭救李立三的故事。当时李立三在北平办事时被敌人盯上,正是李葆华及时发现异常并通知其转移,才使李立三化险为夷。

这些经历铸就了李葆华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从一个革命家庭的少年,到地下工作者,再到新中国的重要干部,李葆华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

1962年,组织任命李葆华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这个新的任命,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肯定,更是革命事业赋予他的新使命。这一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风雨兼程 逆境求索

1962年的安徽,一场罕见的旱灾席卷而来。田间地头,庄稼叶子卷曲发黄,农民们望着龟裂的土地,愁容满面。李葆华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农村查看灾情。

在太和县的一个生产队,李葆华看到农民正在挖甘薯藤充饥。与农民交谈后,他当即决定要为老百姓找到一条生路。他带领省委工作组走访了安徽多个县市,实地了解各地的灾情和群众生活状况。

面对严峻的形势,李葆华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政策。他组织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既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又为来年抗旱打下基础。在他的带领下,安徽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为了解决农民的口粮问题,李葆华四处奔走。他多次前往北京汇报灾情,争取中央支援。他还亲自带队到外省协调粮食调运事宜。在他的努力下,安徽省获得了大量救灾物资。

李葆华还特别重视科学种田。他邀请农业专家到安徽指导,推广抗旱品种和节水灌溉技术。他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能够为农民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

在基层调研时,李葆华发现一些地方存在"浮夸风"现象。他立即召开会议,要求各级干部实事求是,不得虚报粮食产量。他还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农业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李葆华特别关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主张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同时,适当放宽农民的自主权。在他的支持下,安徽省的一些地方开始尝试"责任田"制度。

在抗旱救灾期间,李葆华经常深入灾区一线。有一次,他在蚌埠市看到老乡们正在挖井找水,便脱下外套,拿起铁锹和农民一起干活。这种务实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为了解决农村用水难题,李葆华组织开展了"三水"工程:找水、引水、蓄水。他要求各级干部要把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在他的推动下,安徽省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

李葆华还十分注重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他经常深入农村,与村干部座谈,了解他们工作中的困难。他提出要培养一支"永不离开农村的农业科技队伍"。

在安徽工作期间,李葆华始终保持着朴实的工作作风。他的办公室很简陋,省委大院里连一棵花草都没有。但正是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让他能够真正体会民情、解决民困。

面对困难,李葆华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他说:"群众有困难,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没有办法,我们就要创造条件去解决。"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使他赢得了"李青天"的美誉。

民声如水 清官为民

1962年深秋,安徽阜阳地区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冤案。当地一位老农因为在公共场合说了几句抱怨的话,被基层干部扣上了"恶毒攻击"的帽子,关进了看守所。这个消息传到李葆华耳中,他立即派人调查此事。

调查组深入阜阳,走访了当事人的邻里和村民。通过详细了解,发现这位老农不过是因为生活困难,说了几句牢骚话。李葆华得知真相后,立即指示要为这位老农平反。

在处理这起冤案的过程中,李葆华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存在"以言定罪"的错误倾向。他召开省委扩大会议,严肃批评这种做法。他强调,要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哪怕是批评的声音。

为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李葆华在全省推行"民主听证"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这一做法在当时颇具开创性。

李葆华还在省委机关设立了群众接待室。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定期接待群众来访,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他本人更是以身作则,每周都要抽出时间接待来访群众。

在一次接待日中,一位老大娘找到李葆华,反映她的儿子被错误开除公职的问题。李葆华认真查阅了相关材料,发现这确实是一起冤假错案。他立即责成有关部门重新调查,最终为这位年轻人恢复了工作。

李葆华特别重视基层干部的作风建设。他提出"四不"要求:不准打骂群众,不准克扣群众利益,不准违法乱纪,不准强迫命令。这些规定切实保障了群众的权益。

在李葆华的带领下,安徽省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信访工作制度。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设立信访部门,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程。每一封群众来信都要及时处理,每一个来访群众都要得到答复。

李葆华经常强调,共产党的干部要像父母官一样爱护百姓。他在一次干部会议上说:"老百姓找到我们,就像儿女找父母一样,我们怎能不管不问?"这种为民情怀深深影响着安徽的党政干部。

在处理群众来访时,李葆华从不摆官架子。有一次,一位农民穿着破旧的衣服来访,警卫人员本想将其拦下。李葆华知道后,批评了警卫人员,并亲自接待了这位农民。

李葆华还注重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他在全省推行"三审制":凡是重大案件,必须经过基层、县级和地级三级审查。这一制度有效减少了错案的发生。

正是这种为民请命的作风,使得李葆华在安徽老百姓心中树立起"青天"的形象。群众遇到冤屈,都说要找"李青天"评理。这个称号不是官方赐予的,而是群众自发给予的崇高赞誉。

清名流芳 百代传颂

1963年春,安徽省召开全省工作会议。会上,来自基层的代表们纷纷讲述了李葆华为民办事的故事。一位来自阜阳的老支书说起李葆华深夜接待上访群众的往事,让与会者深受感动。

这次会议后,"李青天"的美名在安徽大地上广为流传。群众编起了顺口溜:"要问青天在哪里,安徽省委李葆华。"这句话道出了百姓对李葆华的敬重与信任。

在安徽工作期间,李葆华创造性地开展了"四同"活动: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他带领省委领导班子成员轮流下乡,与农民同住茅屋,同吃粗粮。这种做法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葆华的工作方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63年底,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各地学习安徽的经验。其中特别提到了李葆华深入基层、为民解困的工作作风。

在李葆华的带领下,安徽省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逐步恢复,水利建设全面铺开,农民生活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干部作风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1964年初,中央派出调研组到安徽考察。调研组在基层走访时发现,群众对李葆华的评价异常一致:清正廉洁,为民做主。这种口碑不是靠宣传造就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李葆华的工作方法被总结为"三察":察民情、察民意、察民生。这种工作方法被写入中央文件,在全国推广。许多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都前来安徽学习取经。

在一次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李葆华介绍了安徽处理信访案件的经验。他提出的"三到"原则:实地到、重点到、彻底到,成为了全国信访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李青天"的故事还被写进了教材。安徽的中小学生都知道省里有个好父母官,群众遇到困难就找他。这种良好的干群关系为安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65年,李葆华调离安徽。离开时,沿途百姓自发组织欢送。有位老大娘拉着他的手说:"李青天走了,我们舍不得啊。"这一幕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段佳话。

李葆华离开后,他在安徽建立的许多好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四同"活动、"三察"方法、"三到"原则,这些都成为了安徽干部的工作传统。他为安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