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战争”的传说与现实,1987年利比亚-乍得武装冲突

良陆海 2024-08-13 19:31:10

1987年1月2日,乍得军队与利比亚军队在乍利两国边界重镇——法达地区发生激烈交火,在短暂的冲突中,利比亚驻守在法达的1个精锐装甲旅被全歼,784名士兵阵亡,92辆坦克和33辆步战车被毁,81人被俘,13辆坦克和18辆步兵战车被缴获,而乍得军仅18人阵亡,3辆丰田车被毁。这场由“杂牌军”击溃正规军、丰田皮卡围攻坦克的战役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轻型简装部队击败重型装甲兵团的先例,“丰田战争模式”从此成为世界武装组织的效仿对象。“丰田战争”(也称“皮卡战争”)虽然是爆发在两个非洲小国间的武装冲突,但其正确的作战认知、合理的战法运用对现代战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认真研究。

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上校

背景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位于非洲西北的乍得长期处于内战状态,交战两派是信仰天主教的政府军和信仰伊斯兰教的“乍得穆斯林国家解放阵线”(FROLINAT)。当然这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乍得本非一个国家,而是非洲中部地区一群游牧部落,其北方紧邻撒哈拉沙漠。跨越撒哈拉沙漠上的点点绿洲,北非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来到乍得南部的草原地带,他们不仅带来了贸易商品,也带来了伊斯兰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乍得地区实际上分属为两个不同的区域:信仰伊斯兰教的北方游牧区与聚集着非穆斯林族群的南方地区。南北双方长期不和,隔阂严重。北方的穆斯林一度自持文化优越感,掠夺南方的黑人为奴,参与奴隶贸易。在法国殖民势力到来后,南方非穆斯林族群对法国的殖民统治表示欢迎,借此来抵御北方的穆斯林。而北方的穆斯林则视法国人为异教徒、殖民者,对法国的统治采取了敌视态度。南北方的态度影响着法国人对乍得的殖民态度,致使法国人自己也将乍得分为两部分看待:南方是“有用的非洲”,而北方则是“无用的非洲”。法国对愿意与自己合作的南部族群青睐有加,让其参与自身的殖民统治,而北方的穆斯林则无此优待。

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

不过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渐发生了变化,法国在非洲本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但是二战后,法兰西虚弱的经济实力无法抵御殖民地诸民族的觉醒。在东方,它丧失了越南,在非洲,它失去了苦心经营半个世纪的阿尔及利亚。1962年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不仅宣告了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破产,也迫使法国修改宪法,改组为第五共和国。与此同时,随着法国在非洲掌控力的下降,乍得国内原有的力量格局被打破了。到了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法国渐退以及乍得的独立,乍得政府的军政大权自然就落在了长期与法国保持合作关系的南部族群手中,北方的穆斯林部落并未被纳入国家建设中去,而是成为了异类,被边缘化。为此,为了争夺话语权,夺取中央权力,1963年开始北方部族开始公然反抗政府军。

乍得政府领导人哈布雷

1965年,随着法军全部撤出乍得,南北内战全面爆发。而他们的邻国利比亚则在1969年发生了政变,卡扎菲上校夺取了政权。卡扎菲在上台伊始就明言,利比亚不仅是阿拉伯国家的一员,更是非洲的一部分。他上台之后,除了推动阿拉伯国家的联合,在非洲反西方反殖民过程中亦费尽苦心。当然,卡扎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利比亚在非洲事务中的影响力,以助其成为“非洲领袖”。卡扎菲利用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资源赚取了丰厚利润,并将这一笔财富作为其扩张非洲势力范围的资本。他向中非的矿区投资;将尼日尔、马里、塞内加尔等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游牧部落称之为“阿拉伯利比亚人”,唆使他们反对现任政府;他还插手乌干达内战,出兵保护阿明政权。卡扎菲在非洲的多方布局与下手,都是为了满足其“非洲领袖”的梦想,近在咫尺且内乱不断的乍得更是成为了嘴边的肥肉。

乍得和利比亚在历史上有什么纠葛呢?在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正是殖民发展最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乍得和利比亚区域由法国和意大利统治,而这两个宗主国直到二战前夕,都是较为友好的关系。在两国的外交中,意大利曾经划出一块殖民区边界的地块用于向法国示好,法国也予以了回应。然而没人想到,法国划出的乍得区域却成为了之后双方冲突的导火索,因为这一区域的划分决定了奥祖地区(利比亚和乍得之间的一块狭长地带)的归属问题。二战前夕,在意大利宣布加入轴心国之后,法国见意大利加入敌对势力,便立即宣布此前的移交管理权失效,奥祖地区的归属权问题从此悬而未决。除此之外,这一地区丰富的铀等矿产资源也成为了引发两国争夺的关键因素。卡扎菲一直将铀视为战略资源,加上他对核武器的渴望,更加强了他入侵乍得的念头。不过,众所周知卡扎菲上校的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喜怒无常。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他一度与乍得政府改善关系,停止对FROLINAT组织的支援,而换取的则是当时乍得政府与其签署了秘密协议,将“奥祖地带”交给利比亚,换取利比亚4000万英镑的支持。利比亚军队随即在1972年占领了奥祖地带,并在这里设立了地对空导弹阵地,设立了行政机构并迁移数千居民。然而事情并没有从此结束,随着1975年乍得政变,新政府对于前任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卡扎菲自然大怒,并恢复支持FROLINAT。

利比亚空军装备的法制“幻影”F-1战斗机

此外,1978年开始,利比亚军队直接攻入乍得境内,进攻北部几个主要据点。1979年1月18日,2500名乍得叛军和4000名利比亚士兵协同攻占了有5000名乍得士兵防守的法雅-拉古。战斗中,直接冲锋的步兵没有利比亚人,但利比亚提供了坦克支援、炮兵和空中掩护。利比亚军队在面对装备落后的乍得政府军的时候,拥有全面技术优势,乍得政府军显得力量单薄,没有回手之力。不过,与利比亚军队协同作战的FROLINAT部队战斗力有限。双方就在乍得北方反复拉锯。中间又有乍得的老殖民宗主国——法国的干涉,法国学美国人在朝鲜、越南的做法,划了一条北纬15度线,后来又推到北纬16度。而当时卡扎菲上校还没有后来的狂妄,基本上也是尊重了法国这个界线。不过,正如前文所述,卡扎菲的性格特点就是反复无常,他本来是帮助FROLINAT叛军反政府军的,但当双方在多年战争后,在上世纪70年代末逐步开始寻求和平谈判的时候——卡扎菲却采取了一些很粗暴的手段,对谈判进行破坏,包括强行阻止FROLINAT的领导人去参加和平会谈。甚至,直接违反乍得双方已经达成的停战协议,让利比亚军队去强占政府军控制的城镇。正是因为卡扎菲不顾政治考量的一系列作法,不仅令原本敌对的乍得内战各派别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和解,甚至连原本主要维持北纬16度线的法国人也表示,如果必要将直接采取行动。就这样,到1987年,占领“奥祖地带”的利比亚军队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孤立无援,其原本依赖的,主要提供情报和作为耗材驱使的FROLINAT武装也早已发生了分裂(分裂为“乍得武装部队”、“人民武装部队”、“北方武装部队”、“民族解放阵线西路军”、“民族解放阵线第一军”、“第一军民主革命委员会”、“第一军火神部队”、“人民解放运动”、“民族解放阵线原始派”、“民族解放阵线基础派”和“全国民主联盟”等派别),其中只有少部分继续与利比亚军队维持合作,其余的大部分已经加入了民族团结过渡政府。就这样8000名利比亚军人和300多台坦克、装甲车辆等装备困在乍得沙漠中若干孤立据点之中。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以“奥祖地带”的收复和反收复为目标,利比亚与乍得军队开始了一场很有规模的军事冲突。

利比亚从苏联引进的米格-25PD截击机

战前态势、力量对比与战役经过

自1986年12月底,卡扎菲便不断增兵乍得,出动3个机械化营,兵分三路进攻乍得民族团结过渡政府主席古库尼所属“人民武装部队”驻守的3个小镇,并攻克之。驻守在“奥祖地带”重要阵地法达地区的利比亚军队约有1200人、105辆T-55坦克、51辆BMP-1步兵战车以及另外400余人的乍得反政府武装。另外,这支部队还能得到利比亚空军战斗机及武装直升机的支援。利比亚空军在上世纪80年代拥有400多架作战飞机,其中除了“幻影”F-1、苏-22、米格-21、23外还包括性能相当先进的上百架米格-25。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利比亚从苏联引进了共96架米格-25PD截击机、米格-25PU教练机与米格-25RBK侦察机。在1981年的锡德拉湾冲突中,2架利比亚米格-25曾经以1.5马赫的速度朝着美国航母飞行,迫使美军F-14编队回撤,防御其可能对美军航母进行的攻击。尽管在1986年的“黄金峡谷”行动中,利比亚空军受到了美国海空军的削弱,但利比亚空军的实力对于乍得来说仍然是压倒性的。当然,利比亚军队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纸面上的,这是因为乍得政府军武装的背后有法国的支持。卡扎菲与利比亚光想着扩张地盘,却忽视了外部强大对手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乍得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后来法国虽然将军队与机构撤出了乍得,却并没有放弃对乍得的控制权,法国社会曾声称:“乍得与其他所有法语非洲国家,都是法兰西的后花园”。利比亚在乍得肆无忌惮的扩张,自然损害了法国的利益。从1980年开始,法国就不断派遣军事顾问前往乍得,帮助乍得训练现代化的正规军队。1983年8月上旬,法国将驻扎在中非的海军陆战队派往乍得,必要时法国空军还直接飞上前线,帮助乍得压制利比亚空军,所以利比亚空军在实战中能给予地面部队的支援是十分有限的。法国政府还向利比亚方面喊话称,除继续向乍得提供军训和后勤支援外,法军还将会对那些想接近法军驻地的部队起到威慑作用。也就是说,驻乍得法军如果遭受进攻的话,不会只局限于采取防御行动。与此同时,在1986年法国还援助了400辆丰田“海拉克斯”皮卡与大量的“米兰”反坦克导弹,以增强乍得民族团结过渡政府国防部长哈布雷“北方武装部队”的实力。“米兰”反坦克导弹是法德研制的第二代轻型反坦克导弹。1963年研制,1974年装备部队。采用目视瞄准、红外半自动跟踪、导线传输指令制导方式。弹径116毫米,弹重6.7千克,射程2000米,垂直破钢甲690毫米。1983年对基型“米兰”作了改进,战斗部直径由103毫米增至115毫米。“米兰”反坦克导弹本来系统重量就较轻,适合步兵携行,在搬上丰田“海拉克斯”皮卡后具备了更强的战场机动性。当然,从法国援助的丰田皮卡可以看出,其本意是出于增强哈布雷的防御能力而非进攻能力,否则援助的就是坦克与战机了。事实上,法国始终希望将战线稳定在北纬16度线附近。从北纬16度线的对峙亦可看出,法国仍延续了殖民时期的老观点,将乍得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有用的非洲”、北部为“无用的非洲”。法国在乍得的核心利益在南部地区,只要稳住乍得南部便可保持法国在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响力,避免民族主义热潮或卡扎菲主导的伊斯兰运动影响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中非等国,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另外,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之所以将“红线”划在北纬16度线,也是为了避免战争扩大化。毕竟,利比亚还是法兰西重要的贸易伙伴,能源供应的基地之一。但法国明显低估了乍得方面收复失地的决心。

法国援助了大量丰田皮卡和“米兰”反坦克导弹,以增强乍得民族团结过渡政府国防部长哈布雷“北方武装部队”的实力

名义上民族团结过渡政府国防部长、实际上是乍得政府首脑的哈布雷试图趁卡扎菲的乍得反政府阵营破碎、内部混乱之际,一举将卡扎菲的军队赶出乍得,收复故土,借以巩固政权,奠定自己的声望。1987年1月2日,哈布雷收复故土的“法达之战”打响。此时的法达有1200名利比亚士兵与400名北部民兵武装驻守,合计1600人。而哈布雷派遣其下将领哈桑率3000名士兵出战,以法国援助的400辆丰田皮卡为主要的机动工具,用“米兰”反坦克导弹为主要打击武器。乍得军队的战术是以2辆丰田皮卡为一个战术单位,在面对利比亚T-55坦克之时,呈左右分开前进,利用丰田皮卡高速机动的优势直插T-55的左右两侧,让T-55顾左不能顾右,然后再用性能优越的“米兰”反坦克导弹对T-55实现致命一击。这种战术彻底打懵了利比亚军队。战斗在一天之内结束,哈桑仅以损失士兵18名、3辆丰田的代价,击败了利比亚防守法达的一个旅,同时消灭了利比亚士兵784名、92辆T-55、33辆BMP-1,另缴获了13辆T-55、18辆BMP-1以及6架战机,还俘虏了81名利比亚士兵。1月3日,得知法达战败的卡扎菲立即派遣战机空袭法达,欲以空中力量的胜利来掩盖地面部队的惨败。尽管卡扎菲派出的空军飞越了北纬16度线,空袭了乍得中部城市,但这次空袭很快就遭到了法军的报复。1月7日,法军以利比亚越过红线(16度线)为由,调动空军袭击了利比亚位于乍得北部地区的数个雷达基站,致使利比亚空军活动瘫痪数个月之久。

在其他战线上,卡扎菲同样在承受着失败的痛苦。在哈布雷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卡扎菲亦开始正视对手,向乍得北部增兵,以期在硬实力上彻底压过乍得军队。至1987年3月,利比亚驻乍得的军队超过了11000人。到1987年6月,哈布雷在各个战场取得节节胜利,将战线平推到了奥祖地带全境。1987年8月,卡扎菲在奥祖的武装部队被全面击溃,损失惨重。3000名利比亚军人投降,650名士兵阵亡。哈布雷如此神速的战事推进不仅使卡扎菲坐立不安,亦使法国密特朗政府感到震惊。密特朗既未料到哈布雷的军队会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更没有想到卡扎菲的利比亚政府军是如此不经一击的“纸老虎”。眼看着哈布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奥祖地带,并将战线推进至乍得与利比亚的边境,获胜只在眼前,密特朗不愿将战火再度升级,甚至屡次拒绝哈布雷的空中支援请求。卡扎菲虽在正面战场一再失败,但仍未放弃。1987年8月,卡扎菲派手下得力助手阿里率领一支15000人的部队去夺回奥祖地带。8月14日,阿里率部在炮火准备后发动攻击,却未能洞穿乍得军队的防线,战线再次焦灼。虽然利比亚军队屡屡受挫,但战场上的数量优势仍掌握在利比亚一边。无奈乍得军队如何强悍,仍难以抵挡利比亚军队的“软磨硬泡”。8月28日,利比亚将军阿里以400名乍得地方武装为先导,终于攻克了乍得军队的防线,重新获得了奥祖地带的控制权,取得了自法达之后难得的一场胜利。

被乍得军队击毁的BMP-1步兵战车

面对利比亚军队的数量优势,哈布雷深知,唯有出奇才能制胜。数量占优的部队,其补给消耗亦多于对手,切断补给线、断其给养往往是胜利的关键。于是,哈布雷决定不以维持战线为战役重点,而是转换思路,由内线作战变外线作战,主动跳出利比亚的攻击线,攻击位于瓦迪·杜姆的利比亚境内空军基地,将战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瓦迪·杜姆空军基地位于利比亚南部地区,距乍得与利比亚边境60千米处,是利比亚仅有的13处空军基地之一。它拥有3条跑道,可供100架战机起落。同时,也由于其地理位置最靠近乍得,使得它不仅承担了空军前线打击的任务,也是利比亚军在奥祖地带最重要的后勤基地。尽管利比亚在此基地部署了2500人的卫戍部队,装备了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但由于战场情况的突然性,没有预料乍得军队竟敢于越境打击,乍得在一天之内就结束了战斗。利比亚军队疏于防备,一触即溃,1700余名利比亚士兵战死,300人被俘,抓不完的都被赶去了沙漠。乍得摧毁了70辆坦克、8个雷达站、26架战机,包括3架米格-23、1架米格-25、4架“幻影”F-1以及大量苏制防空导弹。乍得军队在摧毁利比亚基地之后,于9月6日退回乍得境内。卡扎菲对乍得的越境打击极为吃惊,大为震怒,第一反应是强烈谴责法国。因为在卡扎菲的眼中,没有法国和美国的支持,乍得断无此胆量。卡扎菲视此次袭击为“美法联军对利比亚的侵略”。卡扎菲决定进行空中反击,派遣图-22轰炸乍得首都恩贾梅纳。然而,在法国防空火力保护下,1架图-22被击落,卡扎菲的空袭也宣告失败。但是法国觉得哈布雷走得太远,所以在9月11日,密特朗要求哈布雷停手,趁着胜利,占据优势地位与卡扎菲谈判,以免冲突升级后法国进一步介入两国战争,造成法国与利比亚的全面冲突。而此战之后,卡扎菲也无力再战,决定接受国际调停。9月12日,战争结束。但两军零星交火仍然持续到1989年。

在1987年的这场冲突中,作为战场武器机动平台的丰田皮卡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为小插曲的“希望山3号”行动

有意思的是,在“皮卡战争”尾声的1988年4月,美军还实施了一次代号“希望山3号”的特种作战行动,目的是运回乍得境内基本完好的一架利比亚苏制米-25武装直升机(米-24出口型)。当时由于利比亚军队的节节败退,这架米-25因迫降失败而被遗弃在乍得沙漠里。而乍得方面并不同意将这架直升机公开移交给美国,因为这也许会引起苏联的反感。只是暗示如果美国对这架飞机有兴趣,将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予配合。收到情报后,美国有关部门迅速开始运作。不出几天,各种调研活动迅速完成,方案已经摆在里根总统的椭圆形办公桌上了。“希望山3号”行动简单又直接,行动的主角“支奴干”需要在深入交战区100千米的情况下将这架米-25带回。即在先遣分队控制了目标附近的敌对力量后,由第160特种航空作战团的MH-47和CH-47直升机将这架米-25吊运至美军基地中,然后再由C-5“银河”运输机将其运送回国。根据计划,C-5降落于乍得机场后,组装好的“支奴干”需要在夜幕的掩护下低空飞行,以躲避利比亚的防空火力。这期间,“支奴干”需要飞行900千米,途中还要进行两次加油。而后,在一架MH-47(“粉笔1号”)卸下特战、地勤队员后,另一架CH-47(“粉笔2号”)的飞行员需要悬停在3米左右的高度,运用自身的绞盘等固定这架米-24直升机。呆在“粉笔1号”上的特战队员们,需要保证着陆场的安全以及在任务失败时炸毁飞机、销毁证据。地勤人员同时也要精准而快速地完成这架米-24的固定工作,整个任务时长不得超过67小时,这代表着这些人员在将近3天时间内都要绷紧全身每一根神经。现在唯一的问题是第160特种航空作战团的直升机能否完成吊运任务。

法达之战中被乍得军队击落的米-25武装直升机

CH-47的最大吊运能力只有9吨,而在这种情况下燃油量只能限制在1.1吨。而一架米-24的空重接近8.5吨,这还要考虑到固定索具的重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军的技术人员对第160特种航空作战团的一架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进行了深度改装,使其能够承受超过8.2吨的重量,然后派遣参与行动的人员前往气候与乍得相近的新墨西哥州的训练场中进行包括夜间吊运等一系列训练。起初他们用重达7.7吨的配重物模拟米-25的重量,没想到这架CH-47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吊运任务,随后他们用一架货真价实的直升机模拟了米-25的重量,CH-47再次完成了吊运。1988年5月底,美军从第160特种直升机团中拨出2架“支奴干”,以及从各个特种作战单位里抽调出75名特战队员。这些特战队员们需要在乍得恶劣的后勤维护环境下将“支奴干”直升机从C-5运输机的货舱中卸出、组装。而为了将米-25运走,除了运载“支奴干”的两架C-5运输机外,美军又另外抽调了2架C-130运输机(一说为1架C-130和1架KC-130)。

“希望山3号”行动中CH-47直升机吊运米-25

这些飞机在6月9日前后抵达乍得首都恩贾梅纳空军基地。在简单对这两架“支奴干”进行了组装和检查确保可以行动后,“希望山3号”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当天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率先控制了米-25所在的区域,随后为第160特种航空作战团捆扎好那架米-25并提供了周边区域利比亚军队的实时动向(周边还有很多利比亚军队的溃兵)。黎明时分,第160特种航空作战团的那架CH-47赶到了目标所在地并悬停在那架米-25的上方,地面上的特种部队人员立即用专用的绳索将其固定在CH-47的吊运绳上,随后CH-47就吊运着米-25飞往了恩贾梅纳空军基地,整个过程不过几十秒。不过在代号为FARP 2的补给空域进行第二次加油时,由于突发沙尘暴,产生的乱流还差点导致“粉笔2号”和“猎物”坠机。最后,还是借助飞行员娴熟的技术,通过仪表飞行离开战场,在2架法国空军“幻影”F-1战斗机的护航下安然返回恩贾梅纳空军基地。之后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基地中的人员将这架米-25直升机装入C-5“银河”运输机的货仓之中,再由后者将其运到美国境内,至此,整个“希望山3号”行动圆满结束。

1988年6月21日,米-25武装直升机被运抵恩贾梅纳,装入C-5运输机

“皮卡战争”的复盘

显然,“皮卡战争”的说法是将1987年利比亚与乍得之间的武装冲突简化了。“丰田皮卡”的机动性和“米兰”导弹赋予的精确反坦克火力,只是乍得取胜的因素之一。当利比亚军队与“皮卡大军”正面对抗,并且得到战斗机、武装直升机空中支援的时候,实际上依然取得了优势。利比亚人低落的士气、乍得军队获得的充分外部支援,以及兵力优势和合理的战术,才是乍得取胜的真正因素。比如,1987年乍得内战已经结束,统一后的乍得联合政府便着手处理与利比亚的问题,在公开对利比亚在乍得地区的军事活动表示反对后,乍得做好了用军事手段解决冲突的充分准备。乍得方面从一开始就认为,利比亚最大的军事优势来自于空军力量,但由于前宗主国兼多年的盟友法国为乍得背书,对利比亚进行严密的空中封锁和压制,利比亚军队的空中优势并不容易得到发挥。另外,虽然乍得是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军队数量与武器装备也落后于利比亚,但是乍得军队从多年内战之中磨砺出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与方法,加之南北统一后的乍得军队士气正盛,而利比亚的军队步兵大多数由雇佣军组成,组织松散,缺乏凝聚力。当时,驻守在法达地区的利比亚军队约有1200人、105辆T-55坦克、51辆BMP-1步兵战车以及另外400余人的仆从军,而乍得此时已在法达集结了3000人,武器装备虽有劣势,但兵力占据上风,完全可以一战。比如夺回重镇法达对于乍得军队来说,在自己熟悉的主场作战是十分有利的。乍得北部地区长年干旱少雨,人烟稀少,地形以沙漠为主,道路多为崎岖狭窄的泥土路,在沙漠旷野之中一旦开战,地面车辆机动起来,漫天飞沙,能见度较差,会严重干扰坦克火炮的瞄准和射击精度,而对于皮卡车队近距离的火力打击则不会产生影响。在作战过程中如果能够较好地利用地形条件,将会产生扬长避短、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乍得军队选择了快速机动、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法,不以维持战线为战役重点,而且在战役进行过程中转换思路,由内线作战变外线作战,主动跳出利比亚攻击线,变被动为主动。先以小部分兵力多次对利比亚境内军事基地进行袭扰,而后以优势兵力对该军事基地进行围攻,吸引利比亚部署在乍得北部地区的其他军队前来增援,进而于运动中对利比亚援军进行歼灭。最终这场战争,让利比亚遭受重大损失,利比亚共有7500名士兵死亡或被俘,价值15亿元的军事设施被摧毁或俘获,损失了其军队的十分之一。而乍得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乍得以1000名士兵的代价收复了北方的失地,同时还获得了奥祖地区的所有权,最终在1994年,奥祖地区由国际法庭最终判给了乍得。

利比亚军队士气低落,许多坦克其实没开几炮就被遗弃

结语

在1987年的武装冲突中,利比亚和乍得的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利比亚虽然人口比乍得少100多万,但是凭借储量丰富的石油,已经成为非洲富国,GDP总量是乍得的十几倍。然而,战争的结果却与人们想象中大相径庭。由此可见,打仗从来不是一厢情愿、天遂人愿的事情。往往就会出现一只“黑天鹅”。当然,战场上不确定的“黑天鹅”事件并非无影无踪,也并非难破难解,关键在于保持头脑的敏锐性、思维的开放性、见解的深刻性,具备见微知著、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智慧和能力。

★ 王继刚

0 阅读:2

良陆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