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雄,这个名字在物理学界响当当,她的故事横跨中美两国,既有科学的高光时刻,也有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她在美国核物理领域做出了大贡献,尤其是在曼哈顿计划中帮着造出了原子弹,可她到死都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墓碑上刻的“一个永远的中国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吴健雄1912年5月31日生在江苏太仓浏河镇,那是个风景不错的小地方。她爸吴仲裔是个开明人,办了明德女子职业学校,觉得女孩子也得读书。她妈樊复华是老师,家里氛围挺重视教育的。小时候,吴健雄就对科学感兴趣,尤其是物理,估计跟她爸的引导分不开。

1923年,11岁的她离开家,去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念书。那学校不光教怎么当老师,还有科学课,这对她后来的路影响挺大。她学习特别认真,物理和数学成绩一直拔尖。1929年毕业后,她考上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现在叫南京大学)物理系,算是正式踏上了科学路。
大学里,她不光学习好,还关心国家的事。1931年,日本占了东北,她带头组织同学到南京总统府静坐抗议,那时候她才19岁,已经很有爱国心了。1934年,她以第一名毕业,拿到了物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在浙江大学当助教,又去了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跟顾静徽教授学了不少东西。

1936年,24岁的吴健雄决定去美国深造。她坐上“胡佛总统号”轮船,挥别爸妈,奔向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来想去密歇根大学,但那儿对女生限制多,她就选了伯克利。在那儿,她跟着诺贝尔奖得主欧内斯特·劳伦斯搞核物理研究。1940年,她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的是β衰变产生的X射线和放射性氙,实验能力已经很强了。

在伯克利,她还认识了袁家骝,两人都是物理迷,后来在1942年结了婚。袁家骝是袁世凯的孙子,不过跟祖父的政治路子完全不一样,是个纯粹的学者。俩人婚后感情不错,算是科学伉俪。
曼哈顿计划里的关键角色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卷进二战。为了打赢战争,美国搞了个秘密项目叫“曼哈顿计划”,目标是造原子弹。吴健雄因为核物理功底深,1944年被拉进哥伦比亚大学的团队,专门解决技术难题。

当时,汉福德B反应堆是造钚的核心设备。1944年9月,这反应堆刚启动就老自动关机,科学家们抓瞎。恩里科·费米猜可能是某种裂变产物吸走了中子,把反应堆“毒”了。他通过同事找到吴健雄,让她查查是不是氙-135在捣乱。

吴健雄没含糊,设计了好几组实验,用放射性样品模拟反应堆情况,测了氙-135吸中子的能力。结果证明,这玩意儿确实能大量捕获中子,把反应堆搞瘫。她把数据整理成报告给了费米,帮工程师们找到了解决办法——加更多的铀燃料,提高中子量,把氙-135的影响压下去。反应堆这才稳下来。

除了这个,她还改进了盖革计数器,让辐射检测更准。她也参与了铀同位素分离,用气态扩散法把铀-235从铀-238里分出来,这是造原子弹的关键一步。1945年7月,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8月就扔到了广岛和长崎,日本很快就投降了。吴健雄知道这成果不光结束了战争,也减轻了国内被日本欺负的苦日子。

二战后,吴健雄留在哥伦比亚大学接着搞研究。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个大胆想法:弱相互作用可能不守恒宇称。这在当时挺离经叛道的,他们找吴健雄帮忙做实验验证。她二话不说,带着团队在国家标准局干了起来。

她选了钴-60当放射源,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测β衰变,用强磁场把核自旋排整齐。实验搞了好多次,最后证明电子发射方向跟自旋方向不对称,宇称确实不守恒。这结果把物理学界震得不轻,彻底推翻了老观念。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吴健雄没得奖。很多人觉得这不公平,可能跟她是女的有关系。她自己倒没怎么抱怨,1963年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还说,美国女科学家太少了,得鼓励更多女生搞科学。

吴健雄虽然在美国干得风生水起,但心里一直惦记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她想回去,可那时候中美关系紧张,她1954年入了美国籍,回国的事就搁置了。1973年,中美关系缓和,她终于回了趟国。到了上海,她特意摸了摸地,说是感慨万千。她还去了南京大学和太仓的明德学校,看看老地方,跟学生聊聊。

后来她又回了好几次中国,当了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给国内物理学发展提了不少建议。198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后,她也没闲着,推女子科学教育,经常穿旗袍出席活动,挺有中国味儿的。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在纽约去世,85岁。她临终前说想把骨灰埋回老家,家人照办,把她葬在太仓明德学校旁。墓碑上写“一个永远的中国人”,这几个字概括了她一生的身份和情感。

吴健雄在科学上的贡献真不是吹的。先说曼哈顿计划,她解决了反应堆的氙中毒问题,还帮着分离铀同位素,直接促成了原子弹的成功。后来宇称不守恒的实验,更是在物理学史上留了名。她拿过的奖也不少,比如1958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75年成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

她在实验物理上的能力特别强,设计实验时心思细腻,数据分析也准。很多同行都说,她要是男的,诺贝尔奖可能早就到手了。不过她自己心态挺平和,专注于研究,没把奖看得太重。
吴健雄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可她从没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她1931年抗议日本侵略,1973年回国时的激动,还有晚年多次访华,都能看出她对祖国的感情。她加入美国籍是形势所迫,但心里那份归属感没变过。

她跟袁家骝的婚姻也挺有意思,俩人都是科学家,又都对中国有感情。袁家骝晚年也回国帮忙搞科研,夫妻俩算是一路相伴。她去世后葬回太仓,墓碑上的话既是她的心声,也是给后人的交代。

吴健雄这辈子,真挺传奇的。她在科学上帮美国造了原子弹,证明了宇称不守恒,可到头来,她还是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她用行动告诉大家,科学没国界,但科学家有根。墓碑上“一个永远的中国人”,不光是她身份的标签,更是她一生的写照。她走了,但她的故事还在这儿,值得我们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