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年轻时才华横溢,酷爱学习,刚入朝的时候,曾在北周齐王府做过一名武将,周宣帝为了铲除敌人,对齐王下了不少黑手,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于是,就让齐王府的人去栽赃陷害,但李纲宁可挨揍,也不肯同意诬陷。齐王去世之后,李纲不顾罪名,用马车将前任主人的遗体运了回来,齐王府中原本的官员都避之唯恐不及,李纲将齐王厚埋,然后痛哭流涕地走了,算是报答了他的情义,虽然李纲丢了官,但是他却是一个讲义气的人。周宣帝的所作所为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杨坚趁机推翻了北周,建国之后,他的大儿子杨勇成为了东宫的储君,李纲得到了杨坚的赏识,成为了太子洗马,这个老实巴交的大臣一点都不懂得讨好太子,甚至还在杨勇等人弹奏着古怪的曲调,说他不能自己弹奏古怪的曲调,否则会影响到他的声誉,所以他要求杨勇惩罚他。而杨勇却觉得这是他自己的请求,与这个大臣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李纲才会受到太子的怠慢。
可是由于各种理由,杨勇被废,杨坚声讨,东宫群臣都不愿意为他出头,而李纲则站出来,表示杨勇之不贤,乃是杨坚之错,是杨坚教导不当,杨勇之才干与普通人并无二致,若得一位贤者相助,必成大器。杨坚听了李纲的话,承认自己的错误,提升了他的职位,成为尚书右丞。当年杨坚最喜欢的就是杨素、苏威,而李纲则是性格刚烈,与之不合,之后杨素便把他送到了刘方大将军帐中,刘方对其百般刁难,最后凯旋归朝,无人理会,没有得到朝廷旨意的李纲便成了齐王府中的司马。之后,苏威再次找上门来,李纲便按照天机推算出的结果,躲到了一处偏僻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隋朝的覆灭,一些当地的贵族开始逼迫李纲担任文职,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在李渊起义,建国后,李纲得到了文职,再加上李建成曾经在河北活跃,所以李渊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于是就让他担任文职。
李元吉镇守并州,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听他的副手宇文歆的劝告,最终并州被刘武周拿下,太原沦落,李唐人心浮动,李渊无法惩罚李元吉,便要处死宇文歆,可是李纲却站出来,坚持不关宇文歆的事,因为他辅佐李元吉的时间不长,所说的一切都是空穴来风,李渊大发雷霆。然后他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对李纲说道:“你再不给我出主意,我就要再犯错误了。”很显然,李纲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只在乎事实的真相。只是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太多,李纲看不过眼,经常和李建成吵架,最后被李建成气得想要退位让贤,李渊告诉李纲,李建成是他的左膀右臂,让他不要轻举妄动。也许是因为理念的分歧,也许是因为李世民的影响,李纲和李建成分道扬镳了,郁郁不得志,但是我相信,一定是那场叛乱,让李纲失望透顶,辞去了朝堂上的一切,但是他依旧担任着太子少保,为太子出谋划策。
李建成、李元吉一贬再降,但是他们依然相信自己的部下,以确保江山的稳定,贞观四年,李世民想要为自己的儿子物色一名合适的导师,此时的李纲已经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学者,李世民想要让他指点一下李承乾,李承乾看李纲年事已高,便将李纲扶着到了大殿之中,向他讨教,彬彬有礼,让李纲十分满意。那个时候,李承乾就是所有文武官员心目中的楷模,也是所有文武官员心目中最理想的继承者,而李纲则经常在朝廷里,和房玄龄、王珪他们进行热烈的辩论,为大唐的崛起出谋划策。但那年他生了一场大病,第二年就去世了,以八十五岁的高龄辞世,由于他一直坚持自己是隋人,所以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贞。但是,正如李纲所说,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好的父亲,高阳的反叛,李承乾的狡猾,李泰的傲慢,都是因为他,才导致了这个善良善良的儿子逼上的造反之路,在他的帮助下,三个皇子都没有什么好结果,杨勇被废,李建成被杀死,李承乾被迫造反,可以说,李纲并没有错,杨勇也是罪有应得,李建成也是一步走错,至于李承乾,则是李纲有心指点,但是却没有能力指点,对于这个年轻的皇子,李纲这个当了一代宗师的人,也只是微笑着指点,并没有什么鼓励的能力。
[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