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机密是什么?他在战火里如何机智保管,为啥结局让人叹息

历史滴温度 2025-04-17 18:17:39

1935年,身份暴露前夕,周总理找到一个人,要他保管中央一号机密文库。

神秘的中央文库里面有什么?负责保管的人到底是谁,而他在保管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危险,结局为何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35年,由于叛徒的背叛,上海中央局秘书处遭到敌人突袭,多名地下党员被捕。

张唯一也在被捕之中,他是首位负责中央文库保管工作的人员,自身经验丰富,而且性格稳重,是由周总理亲自选定的保管员。

当时情况紧急,张唯一面对叛徒和特务,未能及时取下晾衣架上的衣服,以至于约定的警报信号失灵,这可怎么办呢?

在过了两天后,地下党员韩慧英在不知情下,按原计划与张唯一进行会面,但由于没有见到预警信号,被埋伏的特务当场抓获。

这下可惨了,韩慧英是第二任中央文库保管员陈为人的妻子,难道文库要暴露吗?

幸好每次外出前,韩慧英都会与丈夫约定,一个准确回家的时间,所以当陈为人发现妻子没有按时归来时,立刻意识到肯定发生意外。

妻子非常重要,他自然想去救的,可是毫无办法,而他更要考虑的是,必须立刻转移中央文库,确保里面的资料安全。

这些中央文库是什么?里面藏着什么秘密?陈为人又是谁,凭什么能够保管文库?

那是1931年的寒冬,刚被捕后出狱的陈为回到家里,韩慧英正哄着儿子入睡,忽然间一阵急促敲门声打破宁静,那来的人到底是谁?

两人心中十分警惕,除了房东和医生,还有谁会来呢?想了一会后,他们谨慎的开门,发现门外的竟然是周总理。

周总理深夜突然到访,其实只有一个目的。

他要将保护党中央一号机密文库的重任,委托给陈为人,让他来保管这些重要资料。

什么是一号机密?实际上指的是中央文库,因为随着革命形势推进,中央与各级党组织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积累的文件数量日益增多。

在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对我党党员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许多党组织的据点被破坏。

为了防止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所以党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机关将暂时不需要的重要文件上交至文件保管处,由中央统一来保管。

张唯一当时是首任保管员,与其他同志接收来自地下党组织的文件,并且进行了整理工作,最后统计有超过二十箱文件。

在这些箱子里,珍藏着自我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关键档案,简直是比身家性命还重要。

文件涵盖了会议纪要、党中央向各地发出的指令、地方党组织报告、共产国际的指示以及红军的军事文件,还包括了瞿秋白等革命烈士的遗书和照片。

当时由于顾顺章叛变,我党许多同志遭到逮捕,幸运的是张唯一党内职位低,而且很少与外界接触,因此并未被暴露。

当时他将中央文库转移,搬到了法租界独立小楼保护,可他后来要调到其他地方任职,需要与外界沟通频繁沟通,因此不再适合管理中央文库。

所以周总理在慎重考虑后,决定挑选一位新保管员接管这项工作,最终选定陈为人。

可陈为人能行吗?他到底经历什么,有什么本事呢?

陈为人是湖南江华人,1899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曾经和夏明翰等人一起,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湘南学联成员。

后来他组织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从苏联学习回国后,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不同地方担任重要职务。

他在沈阳和上海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忠贞不屈,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后来均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陈为人是经过长期考验的忠诚战,而妻子韩慧英自五四运动时起,便跟随李大钊先生投身革命,同样是很杰出的革命家。

所以周总理才会把这个重任交给他们,而这对夫妻毫不犹豫接受了使命,自此踏上了保护中央文库的重任。

可是当时烽火正浓,文件又那么多,那要怎么保存才好,又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为了保护中央文库,陈为人经营了一家湘绣店,白天以商人身份在店内忙碌,而到了夜晚,则会紧闭窗户、拉上窗帘,夜以继日地整理文件。

因为之前由于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党员收到文件后,仅进行了简单的登记,然后就将它们随意堆放。

所以他将原先记录在报纸和厚纸上的文件转抄到薄纸上,并将文字缩小,同时剪裁掉纸张四周的空白部分。

通过这些步骤,文件的体积显著减少,从而更易于保存和携带。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剪辑和抄写,陈为人成功了,将二十多箱机密文件缩减至六箱,最终又精简为四箱。

为了方便查阅,他根据文件的不同信息进行编号和分类,并重新打包,可这就安全吗?

当时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着党员,党的活动地点经常遭到破坏,哪里有安全的地方呢?

陈为人夫妇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一旦发现任何异常迹象,就会立刻搬家并转移文件,因此短短几年内频繁搬家,连自己都记不清搬了多少次。

他们还曾冒险,试过了灯下黑的道理,曾经在法租界的霞飞路,租住了一套豪华住宅。

房东是白俄老妇人,她的儿子在法租界担任巡捕,每日忙于在外搜捕党员和进步分子。

敌人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这宝贵的中央文库,竟藏匿于租界警察的居所之中,简直是让人猜不透。

无论迁至何地,放中央文库的室内,总会设一个火炉,炉火永不熄灭,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对夫妇早已下定决心,一旦面临最糟糕的情形,便将此处付之一炬,即便全家葬身火海,也绝不允许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手。

当时由于保密规定,两人只能与张唯一联系,不能参加任何活动,不能联系其他人,因此预先考虑各种的紧急情况并制定应对策略。

所以在这1935年的这一刻,当张唯一和韩慧英被捕,陈为人既不能向党内同志求助,也不能找外人帮忙。

他只能靠自己,可是身边还有三个孩子,他应该怎么做?还能坚持下去吗?

当时租房子要担保人,而他身边已经没钱,又要被房东赶出门,那该咋办?

所以他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一栋不需要担保的房子,但这个房子的租金非常高,每个月需要支付三十块银元。

在那个时期,陈为人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自然就没有经济支持,高房租加照顾孩子,自然是雪上加霜。

陈为人当时表面是木板行老板,需要保持形象,又要保管文件,因此不能寻找工作,那就只能靠自己省吃俭用。

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只能以便宜的红薯作为主食,而且都会端着上楼,并在上面盖上一片干鱼。

其实这片干鱼只是用来掩饰,快到楼上时,陈为人得把鱼片藏起来,以免孩子看到后吵着要吃。

因为他只剩这片鱼干了,第二天还需要它,如果被吃掉就没了,后来这鱼干竟然持续使用了一个月,成功瞒过了周边的人。

可这终究不是办法,陈为人自己可以饿,却不能饿了孩子,终于还是想到找一个人求助,那这个人又是谁?

她就是妻子的妹妹韩慧如,陈为人写信告知她,韩慧英病情严重,催促她尽快来上海。

那时韩慧如当时在河北的小学教书,收到姐夫的信后,她立刻启程前往上海,到了才发现姐夫的饥寒交迫。

直到那一刻,韩慧如才意识到姐姐已被逮捕,尽管韩慧如并非党员,但受到姐姐影响,她早已倾向于革命。

因此她没有犹豫,协助承担起照顾孩子和保护中央文库的重担,可这又能够帮多少呢?

韩慧如取出多年积攒的三百银元,让姐夫支付房租,然而这笔钱微不足道,为了维持家庭生计,陈为人不得不开始变卖家具。

到了最后,除了在一楼维持着木材行老板的门面外,楼上的家具几乎全部被卖光,连罐头等杂物也无一幸免。

随着时间流逝,陈为人的肺病日益加重,由于没有钱治疗,只能在实在难以忍受时,买两个萝卜来缓解病情。

他不知道自己能撑多久,就在这日夜煎熬里,却等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又是什么呢?

当时韩慧英被捕后,便伪装成乡下妇女,声称是经人介绍来上海做佣人的,因为丢失写有地址的纸条,误入了错误的门,其他情况一概不知。

尽管国民党特务很怀疑,但关押了他一年后,并未发现任何破绽,加上党组织不懈努力,韩慧英最终获释。

只是张唯一在狱中遭受严酷折磨,但他始终保守党的秘密,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才被组织成功营救。

韩慧英出狱后,历经了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陈为人和孩子,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为了维持生计,姐妹俩一同外出教书,结果还发现了一个意外惊喜。

当时韩慧英在小学任教,发现校主任罗叔章是地下共产党员,于是进行暗中的试探。

果然不出所料,罗舒章正是地下党员,而在他的帮助下,陈为人终于找到党组织,重新建立了联系。

1936年的秋天,陈为人头戴礼帽,身着灰色长袍,步入一家饭店,楼上的等待的是中央特科的负责人徐强。

两人交换了接头暗号后,徐强发现陈为人病的很重,经过讨论后决定立刻转移文件。

转移的那一天,韩慧如打扮得焕然一新,带着两个大箱子坐上黄包车,仿佛要远行,而陈为人则装作送行,带着另外两个大箱子紧随其后。

黄包车抵达了接头的地点,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年轻妇女,实际上是徐强的妻子李云。

在转移中央文库后,陈为人的身体到达极限,一回到家便晕了,后来党组织迅速将他送往广慈医院,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治好陈他。

然而只住了几天,陈为人觉得有人在议论他,可能会带来麻烦,因此就坚决要求回家,可这是真的吗?

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已经没得救了,所以就算党组织多次劝说,他也不愿意浪费党组织的资源,选择回家自己与疾病抗争。

1937年3月13日,陈为人终于无法再支撑下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尽力露出笑容,竭力安抚妻子和妻妹。

在夜深人静里,陈为人终究还是因病离世,享年仅三十八岁。

可是妻子和妻妹都不敢痛哭,因为都知道,如果哭了那邻居就知道,然后会来探望,看到这简陋的家肯定会怀疑。

两人强忍这泪水,默默忍受着巨大悲痛,只能选择秘密地安葬陈为人。

陈为人守护中央文库长达四年,耗尽了他所有的精力和心血,甚至献出了生命,随后守护中央文库的重任,继续由其他人承担。

历经烽火战乱,数名保管人以生命为保证,接力保管着中央文库,最终传到陈来生的手里。

当时国共谈判期间,党组织决定利用这个时机,将中央文库迁往延安。

陈来生收到命令后,打开了屋内的夹壁墙,装满了两只航空皮箱,带走了超过五千份档案。

但是不久后,国共谈判失败,中央文库的迁移计划不得不搁置,所以陈来生依照原样,将剩余的中央文库重新藏匿于夹壁墙中。

直到上海解放后,陈来生在细雨中护送所有档案,安全无损地送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历经多年战火和风雨,这些档案未遭受任何霉烂、虫蛀或鼠咬等损害。

毛主席得知后认为,中央文库之所以能够安然无恙,不仅是党内同志的努力,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都应该受到重大表彰。

时至今日,这些承载着几代保管人心血的机密档案,已经安全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被誉为镇馆之宝。

历史是最佳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当年为了保护中央文库,十多位地下党员接力传承,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的纪律性和坚定意志令人无比敬仰。

今天的中央档案馆内,泛黄的文件沉默无声,但它们的笔墨始终记得,陈为人饿昏时仍整理的深夜,还有那片风干的鱼片、那三百块银元的重量。

他们是在黑夜里,不是战场上的旗帜,却是暗夜中的星火,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历史的底稿,诉说着一个道理:

真正的机密,从来不是纸页上的墨迹,而是人心深处永不叛变的赤诚。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文献:

【1】湖南日报.《中共隐蔽战线是湘人丨陈为人:为中央“一号机密”而献身》.2018-6-13

【2】党史文汇.李文乾.《陈为人舍身保卫中央文库》. 2002-7.

【3】百度百科.《一号档案守护者》

【4】百年潮.王刚. 《周恩来与中央文库》. 2016-12

【5】百度百科.《陈为人》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