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激战时,工兵营长下奇怪命令,背日军尸体上山,竟有三大妙用

历史滴温度 2025-04-15 18:24:15

1938年2月,在晋西南的川口村周边,八路军与日军发生遭遇战。

一位工兵营营长突然下达特殊命令,竟让战士将日军尸首搬到山上,这是为什么呢?

这场遭遇战咋回事?战士没有想到,他们搬来的日军尸首,竟然有三大妙用,成功帮助部队反败为胜。

更让人意外的是,日军当时占据优势,却作了一个意外举动,这到底发生了啥?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38年春季,为了摧毁晋西南地区的抗日力量,日军展开了无情的清剿行动,他们迅速南下,几天内就接近八路军所守卫的黄河防线。

面对紧迫的局势,八路军115师迅速作出决策,派出343旅立刻行动,沿着正太铁路快速前进,迅速抵达灵石和孝义地区执行阻击任务。

得知这一情况后,旅长迅速采取行动,立即派遣直属师部的工兵营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负责带领的指挥官正是王耀南,他成功完成了对吕梁紫金山地区的侦察任务。

就在他打算带领队伍返回师部的途中,刚抵达川口村外,便遇到了侦察连的几名士兵。

这些士兵显得非常匆忙,建议王耀南改变路线撤离,原因是村口约有一千五百名日军正在集结,随时可能向这边发起进攻。

作为工兵营,他们的职责不同,应当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然而王耀南听到情报后,却陷入了犹豫中,那么他在犹豫什么?

因为就在刚才,王耀南已经听到枪声,他听到了我军686团已与日军交火,此时岂能抛下战友,就此先行离开。

况且685团部刚从他们身边经过,目的地同样是川口,而686团距离他们不过二三里路,两个团加起来能一战。

但是日军火力凶猛,而且人数占据优势,我军若是稍有不慎,肯定会有危险的。

王耀南并未袖手旁观,他预料到战事的走向,查看四周地形后,猜测到附近的河滩阵地,将爆发激烈战斗。

因此在686团抵达之前,王耀南立刻下令,派遣工兵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布设大量地雷。

果然过了不久后,686团边战边转移,很快来到了他们面前,王耀南迅速走到路中央,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686团有些疑惑,搞不懂咋回事,于是便问王耀南,到底为何拦路不给他们走?

王耀武说出他的想法,应该迅速占领左侧这个山头,估计685团很快过来支援,日军也一定会追到这里,到时候可以占领制高点。

团长很快明白了,立刻安排去占领制高点,而工兵营则协助他们迅速抢筑工事。

大约半个小时后,685团也抵达山脚,得知686团和工兵营已占领了山头,他们露出喜悦之情,决定双方成联合之势抵挡着攻击。

得知周边布满地雷,两个团都很疑惑,这太不可思议了,从枪声响起至他们相遇,总共不过三十多分钟的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可能布设出广阔的雷区呢?这自然多亏了王耀南的本事。

王耀南出生于江西萍乡,他的家族世代以制作鞭炮为业,对火药技术有着精湛的掌握。

年少时,他跟随长辈深入安源矿井,成为经验丰富的矿工,在那里还掌握了爆破技术。

自秋收起义起,王耀南便一直从事爆破工作,在这一领域表现优秀,从副队长做起,最终升至工兵营营长。

在当时来说,他和他的团队很厉害,在制造和使用地雷方面达到了最高水平,布雷速度也极为迅速。

就在我军准备好时,日军已经追上来了,但是很快落入地雷阵中,自然被炸得一片混乱。

尽管地雷数量有限,但这次爆炸让日军感到震惊,他们不清楚前方还有多少地雷,因此暂时停止了冲锋。

待他们恢复过来,确认地雷数量不多时,发现我军已经加强河滩阵地防御,但仍然担心踩到地雷,于是开始用大炮轰击阵地。

炮火轰鸣之后,日军发起冲锋,机枪和步枪扫射声,各种爆炸声交织,但都被两个团坚强抵挡,日军并未取得显著进展,反而留下数十具尸体。

经过半小时的休整,日军突然转变战术,没有攻击河滩上的八路军,而是从两侧向山上的686团发起攻击。

当山上的防御设施几乎全部建成,大部分士兵已隐蔽起来,只有工兵营还在加固阵地。

日军误以为山上的兵力不足,打算夺取山顶以便居高临下,因此他们不顾685团火力拦截,绕过河滩防御,从两边向山顶发起攻击。

然而由于装备和人数的劣势,敌人还是逼近到了山坡中央,这时候如何是好?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耀南听完情况后,只是微微一笑,随即下达一个让人震惊的命令。

他命令工兵营的战士,下山去抢夺日军尸体,并特别强调,必须将尸体全部运到山顶上。

听到这话,每个人都感到困惑,不明白王耀南的真正意图,这到底咋回事呢?

王耀南看出众人困惑表情,可时间紧迫来不及解释,只好让战士别拖延,于是传令兵接到命令后,迅速将指令传达给前线部队。

这个看似不寻常的命令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术目的呢?

当地雷爆炸时,敌人感到恐惧,许多日军转身逃跑,不料却与冲锋的战友相撞。

看到这一幕,686团发动反击,号手吹响了冲锋号,二百多名战士高声呼喊着跳出战壕。

他们按照命令,在到达半山腰时突然停止攻击,并背着几十具日军的尸体撤退到了山上。

此时经过激战,战士冲下山坡,拼尽全力将日军尸体拖回山上,却听到王耀南笑着道,不要再愣着了,快去解日军皮带,赶紧去拿好货啊!

战士看着日军尸体,这才突然明白,王耀南这一招实在高明!

原来日军的子弹盒都系在皮带上,而我军子弹短缺,冒着敌人炮火在山坡上取子弹盒既费时又危险,而最好策略是将日军尸体背到山上。

经过搜查发现,每个日军身上都携带了一百多发子弹,抢夺尸体就相当于抢夺弹药,只要我军能获得足够的子弹,就能继续与敌人作战。

而且让战士没想到,除了能获得弹药外,竟然还有其他好处,这又是什么呢?

当时是抗战初期,许多日军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擅长作战,并且非常重视同伴,即使同伴已经阵亡,也很少有人愿意对着尸体开枪。

当我军背着日军尸首,他们不知道战友是死是活,就会变得犹豫不决,实际上能减缓日军的进攻节奏,还能遮挡火力,使得日军难以开枪。

通过这种方式,686团成功击退日军多次进攻,还缴获了数挺轻机枪、上百颗手雷以及近六千发子弹。

可是日军仍不死心,多次发起新一轮攻势,终究还是凭借强大活力,付出巨大代价推进至山腰时,部分战士机智地将日军尸体悬挂在树上。

见到此情此景,日军指挥官不得不下令暂停射击,可真的是因为战友尸体吗?

其实日军停止进攻也实属无奈,因为他们试图从两侧向山上推进时,685团猛烈攻击日军后方,使日军无法兼顾前后。

随着战斗的持续,太阳逐渐西沉,日军不敢久战,于是没有再发起新的攻势。

我军暂时缓口气,但仍在警惕四周,就在这僵持之时,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竟然发生了。

几十名日军举着白旗,换不从山上走下来,直接前往杨得志部队的河滩阵地。

两个团仔细观察后,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日军是想来谈判的?

他们押送受伤和被俘的八路军战士,以及我军牺牲的战士,后来经过翻译沟通,日军的意图变得清晰:

他们希望用这些伤员,交换之前被我们缴获的日军尸体,那是否进行交换呢?

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军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最终决定同意,并向日军提出建议,各自派遣士兵到阵地中央进行会面,互相交换阵亡士兵的遗体。

日军接受了这一提议,而在这个过程中,王耀南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暗度陈仓的妙计。

当来到阵地中央,日军带着同伴遗体缓缓下山,我方则迅速将战士遗体后撤。

其实在此之前,王耀南得到批准后,指示工兵连用木棍和铁锹制作简易担架,将伤员安置其上,并用白色衬衣覆盖,计划将他们转移到我军后方。

正如王耀南所料,敌人完全落入了陷阱,他们误以为我军运送的是日军遗体,因此没有开火阻拦,反而谨慎地让出了通道。

为了避免敌人制造麻烦,两位团长命令战士保持警惕,密切监视敌人的行动。

看到我军的镇定自若,日军终于开始动摇,担心自己处于八路军的地盘上,害怕会有援军赶来,最终在当晚就悄悄地逃走了。

这场紧张刺激的川口遭遇战,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我军损失了二百多人,同时击毙和击伤了日军数百人,日军试图围歼我军的计划未能实现。

在这场遭遇战里,我军取得了重大胜利,而王耀南的表现最为突出,凭借几个妙招成功粉碎了敌人阴谋,

这场遭遇战虽然激烈残酷,但也成为了我军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胜利,彰显了我军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国少将王耀南》.2019-07-15

【2】人民网.《王耀南在冀中推广地道战和地雷战》.2021-06-11

【3】百度百科.《王耀南》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