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教师节,敬一丹在微博写下了“齐越老师,当时我坐在您旁边,还没有真正懂得话筒前的空间有多大,后来慢慢知道了,究竟,在探索中......并配了一张当年与齐越老师的一张合影。
齐越老师,是敬一丹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这么多年过去了,敬一丹从当初传媒大学的一名老师,成长为一名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三十多年的历程,敬一丹经历了太多。
01
1955年,敬一丹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干部家庭,她还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
敬一丹的童年一直是无忧无虑的,家庭温馨,父母相亲相爱,两个弟弟虽然调皮,却也懂事。
1968年的一天,那是敬一丹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日子。
这一天,是敬一丹上初中的第一天,当她怀着快乐的心情,攒了一肚子学校新奇的事情,准备回家分享给家人时,却看到家里一片狼籍,还有陌生人正在家里搜寻,父母不知所踪。
敬一丹吓坏了,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后,曾经温馨的一家人被分开了,姐姐去了生产建设兵团,爸妈进了学习班,家里只剩下敬一丹和两个不满10岁的弟弟。
敬一丹一夜之间长大了,她很快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担,除了学习,她还学会了去市场讨价还价,学会了写信安慰远方的亲人,为他们寄去需要的东西。
不久,全国号召知识青年上乡下乡,敬一丹受到时代感染,心中激情澎湃,连续两个暑假,敬一丹都在姐姐所在的兵团度过,兵团的生活既艰苦又火热,到处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她也渴望像姐姐一样,到广大农村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1972年,17岁的敬一丹终于梦想成真了,只不过姐姐所在的兵团已经满员,敬一丹最后去了小兴安岭,一个新兴的林区——青河。
青河是敬一丹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对她有着不一般意义的地方。
初到林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修路盖房,种树种菜,像大多数知青一样,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心中却充满热情。
不久,林场要建一个广播站,敬一丹在初中就做过学校的广播员,也曾参加过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招聘,她跑到话筒前,简单地说了几句话,广播员就是她了。
广播站只有敬一丹一个人,她采访,写稿子,播音,忙得不亦乐乎。
每天天还没亮,敬一丹的声音就从广播里传出来了,“新胜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
听到敬一丹的广播,大家纷纷起床上山,开始一天的劳作。
晚上,大家又会凑在广播下,听音乐,听外面发生的有趣的事儿。
这种生活,敬一丹过了5年。
1976年,经组织推荐,敬一丹成了一名工农兵大学生,从小兴安岭林区,飞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的教室里。
初到传媒大学,敬一丹特别自卑,身边的同学,不是省台,就是市台的,每一个人都不简单,那都是敬一丹梦寐以求的地方啊。
只有她一人,是从山疙瘩里来的。
这都不说,别人播音时字正腔圆,特别标准,而她播音时,还带着东北口音,她自己听不出来,可别人一听就问她,一丹,你是东北人吧。
两年的大学生涯,敬一丹就在这种自卑中度过,偶尔作业得到一个“优”时,敬一丹还会去问老师,是不是改错了。
不过到毕业时,敬一丹的业务水平,已经和同学不相不下了,毕业后,敬一丹分配到了她曾经应聘过的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
02
1977年,高考恢复了。
从那一年开始,进入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学制变成了四年。敬一丹他们那届成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工农兵大学生是两年制,没有学习外语的要求,但四年制的不同,专业方面更全面不说,还能学到外语。
已经参加工作的敬一丹,很想再念一次四年制的大学。
可别人都告诉她,她已经大学毕业了,不能再去读大学了。如果还想读书,那就考研究生。
为了重回学校,敬一丹下定决心考研究生。
可考研究生要考英语,此时的敬一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不过对继续学习的渴望,让她有信心突破英语难关。
1981年,敬一丹第一次参加研究生考试,这次考试,让她知道了研究生考试是什么样的,知道了该在哪方面下功夫。
1982年,敬一丹第二次参加考试,这一次,还是名落孙山。
1983年,敬一丹终于如愿考上了母校,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硕士研究生,师从齐越老师。
齐越老师是我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也是我国播音学科的创始人。开国大典中,正是齐越和丁一岚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开国大典的盛况。
敬一丹是齐越老师的第二个研究生学生,当时敬一丹的毕业论文是《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在那个年代,这个题目算是比较新潮的,电视节目刚刚起步,可供参考借鉴的东西太少了。
不过敬一丹的这个论文,得到了齐越老师的肯定。
他给了敬一丹一个纸条,让她带着这个纸条去找央视的沈力。当时沈力是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节目的主持人。
到敬一丹毕业答辩时,沈力老师也是评委老师之一,这张珍贵的合影,正是那时留下的。
此时的敬一丹,已经身怀六甲,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她的肚子已经十分凸出了。
三个月后,女儿王尔晴出生,这一年,敬一丹已经31岁了。
03
1981年,当敬一丹第一次走进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场时,刚刚认全26个英文字母的她,第一次觉得考试时间太漫长,她不知道的是,从她进考场开始,就有一个男生注意到了她。
当敬一丹从考场走出来时,男生向她伸出了手:你好,我叫王梓木,在省委党校工作。
敬一丹大方地迎着王梓木的目光,甜甜地一笑,这一笑,结下了两人一世的姻缘。
王梓木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是省委党校的一名教师,这也是他第一次考研。
细谈后才发现,两人都是工农兵大学生,报考的学校都在北京,并且这一次,两人都没有把握能考上。
敬一丹问王梓木,这一次考不上你还考吗?
王梓木说:继续考啊,为什么不考。
王梓木这种势在必得的精神,感染了敬一丹,也坚定了她继续考下去的决心。
分数出来后,两人双双落榜,不过这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早在分数出来前,他们就已经开始准备来年的考试了。
从此,敬一丹考研路上,多了一个支持者和陪跑者。
敬一丹英语差,王梓木帮敬一丹介绍了一个英文老师,除了上班,敬一丹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英语。
生活中的王梓木是一个不怎么浪漫的人,和敬一丹确定恋爱关系后,两人除了一周见一次面,剩下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
第二年,王梓木考上了人大经济系,敬一丹再次落榜,去北京前,王梓木对敬一丹说:一丹,我在北京等你,加油!。
1983年,敬一丹也如愿考上了的中国传媒大学,这对恋人终于在北京团聚了。
在北京读研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俩人相互关心,相互鼓励。
学习之余,他们会相约一起去香山赏红叶,去北海划船,随着交往的增多,俩人的感情也越来越笃定。
1985年,王梓木已经32岁了,一天,他对敬一丹说:一丹,我妈问我们什么时候结婚。
这就算求婚了,不过没有鲜花没有戒指,王梓木甚至都没想过,求婚还要准备什么东西。
但他心里早已认准敬一丹了。
敬一丹太了解王梓木了,她没有计较,而是有些害羞地说,那我们9月20号去领结婚证吧。
一旁的王梓木兴奋地拉着敬一丹的手,就要去给家里打电话。
虽然王梓木已经参加工作,但还是住在单身宿舍,敬一丹住在学生宿舍,两人只有周末的时候能够见面,但见面却没有地方去,只能在图书馆,校园里度过。
一天晚上,王梓木送敬一丹回宿舍,望着满天的星星,敬一丹说:梓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在北京有一个家呢?
王梓木望着敬一丹的眼睛,动情地说:一丹,你放心,我会尽快在北京给你一个家。
毕业后,敬一丹留校任教,教授播音课,央视著名主持张泽群,就曾是敬一丹的学生。
即便是硕士毕业,敬一丹面对学生,特别是聪明学生时,她骨子里的不自信就会冒出来,有时,他甚至不敢和聪明同学对视,唯恐学生看出她的底气不足。
偏偏上学时的张泽群就是敬一丹眼里的聪明学生,他不满足于播音主持这个专业,整天想换到新闻制作与采编专业去,没少给敬一丹添麻烦,谁能想到,三年后,他们成了同事呢。
04
不喜欢做老师的敬一丹,做老师还不到一年,就遇到央视来传媒大学“要人”,于是,敬一丹没费什么力气,就进了央视,成了央视经济台的一名新闻记者。
只在黑龙江电视台客串过几天的敬一丹,初进央视压力特别大,她没有电视主持经验,但这个时候,王梓木给了她最大的支持。
此时的王梓木,已经是经贸委综合司的一名小领导了,他曾在多场经济论坛中担任过主持和点评嘉宾,有一定的主持水平。
从敬一丹做场外记者开始,她的节目,王梓木就一期都没有落下,他会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给敬一丹提意见。
同时,王梓木也会和敬一丹一起探讨,怎么做才能既有亲和力,又不失端庄稳定。
1993年底的一天,敬一丹接到了央视新闻评论部孙玉敬的电话,此是,敬一丹主持的《一丹话题》开播了半年,广受观众欢迎。
孙玉胜说:
“台里现在正准备办一个栏目,舆论监督的……我想到了两个主持人,一个是你,一个是北京电视台的方宏进。你考虑一下。”
这个栏目,就是《焦点访谈》。
这一年,敬一丹已经年满39,马上跨入40岁的门槛了,她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胜任这档节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央视门口的小战士,看到敬一丹时,都会礼貌地和敬一丹打招呼:上班了,敬阿姨。
第一次听到这个招呼声时,敬一丹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第二次,她特意放慢脚步,小伙子又问候了一句:上班了,敬阿姨。
在单位,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敬大姐,敬一丹也从来没有意识到了年龄问题,直到听到外人对自己的称呼不一样时,敬一丹才猛然惊醒,自己马上就要迈入40岁的大门了。
回到家,敬一丹对着镜子,细细看镜子中的自己,细纹不知何时爬上了她的额角,镜子中的面容,已经不再年轻。
母亲发现女儿的反常后,却笑了。她说:
“一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咱们每一个人都会变老,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而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啊!”
如果说母亲的这一席话,点醒了敬一丹,那丈夫的那句“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的选择”,则让敬一丹充满勇气。
有了家人的支持,敬一丹心里有底了,她欣然接受了孙玉敬的邀请。
《焦点访谈》是集“温情”与“锐利”于一体的一档节目,很多观众对《焦点访谈》寄予了无限的期望。
敬一丹的主持风格是稳重大方,在节目中,她娓娓道来,亲切的风格也成了节目的一部分。
主持《焦点访谈》不到半年,敬一丹就获得了主持人金话筒奖,这是对她工作最大的肯定。
两年后,敬一丹再次获得主持人金话筒奖,此时,她已经十分笃定要做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了。
敬一丹在《焦点访谈》这个栏目工作了21年,直到2015年退休。
2015年4月30日,敬一丹主持完《焦点访谈》后,没有像往常一样说再见,而是身体向前微鞠一躬,“明天就是五一了,祝大家假期愉快”。
至此,敬一丹告别了她工作了27年的央视。
05
除了工作,小时候的经历,令敬一丹对家庭看得特别重。
在家里,你完全看不出她会是万人瞩目的主持人。
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早上,敬一丹都是家里第一个起床的,为一家三口准备好早餐,吃完早餐后,剩下的活也不用丈夫插手,敬一丹顺手就做了。
晚上下班回来,敬一丹已经在路上买好了菜,她回到家,来不及休息,系上围裙就直播厨房。
家里的衣食住行,女儿的学习等等,敬一丹都不用丈夫操心。
敬一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连丈夫都说,一丹,你是我们家最合格的保姆。
敬一丹说,这个保姆,我愿意做一辈子。
退休后的敬一丹,陡然松驰下来,一开始特别不习惯,但很快就找到了方向。
退休还不到一年,她就分别去了南极和北极,用她的话说,要利用腿脚还便捷的时候,尽管扩大旅游半径,等到身子骨老了,不那么灵活了,再慢慢缩小范围。
除了旅游,敬一丹还爱上了写作,仅两个多月,她就完成了《我遇见你》的创作。
当然,她最爱的女儿的婚姻,她也没少操心。
女儿王尔晴高中毕业后,考进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后与一名英国皇室后裔尼克结婚。
尼克比王尔晴大2岁,两人是校友,结婚后一起回到了中国。
一开始,两人浓情蜜意,王尔晴洗完澡,尼克早已准备好吹风机,帮妻子吹头发;尼克的皮鞋,西装,王尔晴也十分愿意帮他打理。
但时间长了,跨国婚姻的文化差异就出来了,两人开始矛盾不断。
比如王尔晴不喜欢做家务,因此只要有时间,都会回妈妈家里蹭饭;但尼克从小接受的是欧美教育,觉得这样夫妻间没有自己的空间,因此很反感;
再比如,尼克对中国文化不太理解,有一次王尔晴和尼克的一个共同朋友结婚,王尔晴打算给新人包一个大大的红包,但尼克却没经王尔晴同意,问新人缺什么,他去买来做结婚礼物。
如果说这些还是小问题,那最大的问题,是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尼克看来,披萨是这世上最好的美食,但是“中国胃”的王尔晴,披萨吃一次两次可以,长久吃怎么都受不了。
同样,尼克也不习惯长期吃中国菜,夫妻俩吃饭,经常是你做你的,我吃我的。
时间长了,两人的感情也慢慢淡了。
有一天,女儿王尔晴回娘家,神情落寞,原来,尼克要和她分手。
一听女儿这话,敬一丹气不打一处来,她跑去质问尼克,却发现根本不是尼克一个人的问题。
为了帮小俩口“破镜重圆”,敬一丹和丈夫想尽了办法,他们带女儿参加跨国夫妻联谊会,与会的有40多名跨国夫妻,最大的已有80多岁,这些夫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和睦恩爱,相扶相携。
参加完联谊会后,小俩口触动很大,也不再说分手的话了。
但敬一丹并没有就此放手,她想办法让女儿学会了做尼克会喜欢吃的披萨,同时,又在尼克几乎察觉不到的情况下,教会了他做一些简单的中国菜。
慢慢地,小俩口每天吃饭,不再是各吃各的了,王尔晴会为丈夫准备披萨,同时也会为自己做好米饭。夫妻俩在餐桌上有说有笑,感情也很快融洽了。
06
退休后,敬一丹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我遇见你》,讲述了人生路上遇到的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个年代。
敬一丹很感激自己曾走过的那些路。因为没有选择,反而成就了自己。
所以,能遇到就算是一种幸运。
敬一丹曾说:我学习晚、工作晚、结婚晚,什么都比别人晚,但都赶上了。
而这个赶上,是因为每一次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她都牢牢地抓住了机会。
因为母亲曾对她说,你真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就看你有没有恒心。
退休后,敬一丹又返聘成为《感动中国》主持人,直到2020年才退出;
退休后,敬一丹当选了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任。
退休后,敬一丹成了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
退休后,敬一丹出版了两本文学作品,成了一名业余作家。
人前的风光,必定是人后几倍几十倍的付出,但敬一丹的大半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家庭事业双手抓,有人称她是女强人,但追求生活,追求理想的女强人,又有什么不好呢。
你真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就看你有没有恒心。
母亲的这句话,激励了敬一丹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