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对甘肃意味着什么?张掖的东大门,控扼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

维达说 2024-07-25 22:58:38

公元前121年,为剪除匈奴右臂,切断其与西域及西羌各部的联系,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汉军奔袭焉支山,与匈奴右部的浑邪王大战于皋兰山,最终匈奴败走,霍去病乘胜“过焉支山千余里”,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那么焉支山有何特别之处,能与被匈奴呼天为“祁连”的祁连山相较?

焉支山何以与祁连山相提并论?

焉支山,又名胭脂山、燕支山、大黄山等,“焉支”据说源出匈奴语,意为“天后”,相对于匈奴人称祁连山为“天山”,焉支山为“天后山”,可见其在匈奴人心中的卓然地位。至于“胭脂山”则是对匈奴语的不同音译。而焉支山所以会让“嫁妇无颜色”,据说焉支山中特产一种红蓝花可用于制作红色面妆,能更添女子美色。

虽然焉支山在匈奴人心中地位尊崇,但在体量上则完全无法与祁连山相提并论。作为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的独立山体,位于甘肃山丹县、永昌县交界的焉支山,南北宽20公里,东西长34公里,总面积仅有680平方公里,与祁连山长800公里,宽200-400公里的庞大、连绵而言,可谓小巫见大巫。

焉支山南麓远眺祁连山冷龙岭

那么焉支山还能拥有如此地位,则很大程度上跟其在河西走廊的地缘价值有关。这种价值可以大体分为两方面,一是地理位置,二是涵养水源。首先就地理位置来说,焉支山是由一系列平缓山脉和山间盆地构成的高山地貌,地势险要,异峰突起。

焉支山的双重属性带来的地缘价值

焉支山西北侧与龙首山南支脉相对峙,形成了水泉子峡(或称焉支山走廊),峡口全长12公里,最宽处3.5公里,最窄处1公里,形成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势高峻狭窄的蜂腰地带,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是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南可通青海,北可达蒙古,东西控扼甘、凉两大绿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要知道,河西走廊面积27万平方公里,超过两个福建省;但这里“论水不论地”,真正的宜农土地不过的5%,只有约1.3万平方公里,他们零散分布在河流滋润的绿洲之中,就如同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漂浮在茫无边际的戈壁荒原上。绿洲上水草丰美,是生命的方舟。

绿洲往往是内陆河形成的。河西走廊的内陆河分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分别哺育出武威、张掖与酒泉、敦煌等城市。其中黑河水量最大,形成的绿洲最大、最肥沃,所以历来有“金张掖(甘州)”、“银武威(凉州)”之说。而焉支山走廊恰好是联通张掖与武威的重要通道。即便是如今,也有G312甘新公路和G30连霍高速贯穿其中,是新疆通往内地的必经之道。

图引星球科普局

另外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焉支山西侧的张掖,之所以能够成为河西走廊的地缘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祁连山与由龙首山、合黎山组成的“走廊北山”,以及焉支山的三方合围形成的盆地地理结构,使得张掖在北面可以得益于延绵的山体帮助,阻挡更多来自阿拉善高原的风沙,使得张掖山麓冲积平原的整体气候环境和降水,远较武威要更好一些。

此外龙首山、合黎山和焉支山的山脉阻隔,对于将河西走廊收入囊中的汉帝国来说,也是一道迟滞游牧民族进攻的天然防线。所以焉支山在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是张掖的属地。另一方面,焉支山的双重属性对于同时掌控张掖与武威绿洲的政权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这种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焉支山与水泉子峡在地缘上属于张掖盆地的子单元,另一方面从焉支山南流出的西大河、东大河、金川河等河流,并不属于黑河流域,而是属于武威所在的石羊河流域。所以无论是对“得甘望凉”还是“得凉望甘”的势力来说,谁占有焉支山,就能形成对对方的战略优势。

焉支山涵养水源成就千年军马场

至于涵养水源方面,焉支山平均海拔在2600米至3000米之间,最高峰毛帽山(磨磨山顶)海拔3978米,远高于平均海拔在2000-2800米的龙首山。这决定了焉支山能够收集到更多高空中西风环流带来的水汽,所以焉支山背阴处积雪终年不消,且地下水丰富,是山丹、永昌交界处一系列河流的发源地。

山间断层泉水流露,地下径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这些南部山区的地下水潜流到马营盆地北部边缘时,受到焉支山隆起及断裂影响,基底抬高,地下水便会溢出地表,成为河川径流,北坡由于地势和向阳蒸发更强的缘故,多为山地草场,缺乏天然乔、灌林覆盖。所以焉支山南麓自古以来就水草丰美,是天然的优良牧场。

山丹军马场

最典型的就是南麓的大马营滩、大河坝滩,自汉朝以来就是历代王朝的官马场。如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世界第一的山丹军马场就在焉支山南麓的永昌高古城堡至民乐永固堡之间。丰盛的水源、天然的草场,从汉武帝元鼎四年始至北魏武帝拓跋焘太延5年,历朝王师大军从这里不断得到军马补充。

唐朝时,这里养马数量超过7万匹,明弘治17年(1504年),重整重建的大马营滩马场,草场面积1337万多亩,养马4万余匹;清嘉庆6年(1801年),大马营草滩孳生马1.8万匹。至晚清后,由于时局动荡,马政衰微,大马营马场论为军阀马步青、马步芳兄弟的私人牧场。直至民国29年(1940年)才复归民国政府经营。之后几经周折,组建为山丹军马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奉毛主席电令:要完整无缺地将军马场接收下来。接管后的山丹军马场,时有官兵605人,马匹9763匹,从这时起,古老的焉支山南麓就成了人民军队的养马基地,近50年来一直归属军队管理。这是培养出来的“山丹马”,是我国少有的挽乘兼用优良品种,已向全国各地输送10万多匹。

也正是得益于焉支山涵养水源带来的适宜气候环境,在1400多年前的隋朝,隋炀帝还在这里主持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万国博览会”。彼时隋炀帝杨广率领文武大臣,在焉支山宴请西域三十余国王臣,宣示自己对西北边疆的战略意图。会上高昌、伊吾献地千里,隋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此次“万国博览会”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耗资之巨,开历史之先河,创造了许多难以复制的纪录。

这就是焉支山,甘凉咽喉之地赋予了它重要的地缘价值,而涵养水源的优势更是让这里成为了一方沃土,匈奴人口中的“天后山”。

上期回顾:龙首山: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南侵,护佑张掖成为塞上江南的天然屏障

备注:本文是《西北五省合集》系列的第108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严禁抄袭。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