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阿古柏统一南疆,并于同年成立“洪福汗国”。到了1871年,阿古柏的军队又侵入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等地,统治了大半个新疆。阿古柏作为一个中亚国家的入侵者,肆意出卖中国新疆地区的主权和利益,以换取英俄两国对他的支持,妄图使新疆各族人民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分裂出去,引起中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此时的清政府朝堂之上,却因海防与塞防之争陷入分歧。李鸿章主张“重海防、轻塞防”,认为新疆荒僻,收复无用,不如将资源集中于东南沿海。左宗棠力力排众议,上书慈禧,慷慨陈词:“关外一撤,藩篱难保;闭关自守,势不可能。”最终,慈禧被左宗棠的言辞打动,决定全力支持西征。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此时摆在左宗棠面前的棘手问题便是如何解决武器、军饷、粮草等后勤保障问题。
最终,左宗棠选择了裁军。经过一番筛选后,选出了6万精兵。因为大清国库当时已经空虚了,拖久了资金没保障,左宗棠只得制定出了“缓进速决”的收复方案,为了以防万一,左宗棠向朝廷申报了1000万两白银,当时朝廷也没多少钱,户部只出了200万,各省协助300万,剩下的只能靠左宗棠自己筹集。

左宗棠思前想后,找到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用清朝的关税作保,总计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另向华商借款846万两,通过这种向民间筹款和向洋商借贷的方式,筹齐了资金。有了钱后,左宗棠立即把6万精兵武装到了牙齿,部队拥有了更多的高端武器,可以与当时世界上顶尖军队相媲美。同时,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军队,裁撤“关系户”,选拔精兵强将。
1875年夏,左宗棠在兰州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商讨作战计划。三十岁出头的湘军大将刘锦棠提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案。所谓先北后南,即先安定北疆,再进军南疆,逐步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缓进急战,则是做好充分准备后,迅速发起攻击,力求速战速决。刘锦棠的建议,得到左宗棠的支持。随即刘锦棠便被委以重任,担任前敌指挥,统帅西征军攻城拔寨。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从兰州移营肃州,誓师出征。刘锦棠作为前敌总指挥,率领马步兵25 营,分批入疆。阿古柏得知清军即将进攻,急忙布置防御。他令马人得、马明、白彦虎等人分别把守乌鲁木齐等地,阻击清军,自己则率大军在托克逊督战。乌鲁木齐是北疆重要军事据点,一旦攻克,北疆便唾手可得。8 月 17 日晨,清军攻入城内,杀敌众多,生擒 215 人,自身阵亡 158 人,伤 455 人。
8 月 18 日黎明,清军炮击乌鲁木齐,马人得、白彦虎惊慌失措,弃城逃走,清军几乎兵不血刃拿下乌鲁木齐。攻克乌鲁木齐,北疆大半已收复。阿古柏得知消息,急忙抢修托克逊、吐鲁番、达坂城工事,收拢败军,缩入玛纳斯城中固守。11 月 6 日,玛纳斯被清军攻破。1877年左宗棠率军进入南疆,驱逐了阿古柏在吐鲁番 、达板城的势力,击溃了其主力部队,阿古柏在库尔勒被殴打致死(也有学者研究认为他是服毒或中风而死)。1878年1月,除沙俄占据的伊犁外,新疆全境得以收复。

伊犁问题一直是悬在左宗棠心头的一块巨石。1878年,清政府派崇厚前往俄国谈判,却因崇厚的无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消息传回国内,朝野哗然,清政府不得不另派曾纪泽重新谈判。与此同时,左宗棠在哈密整军备战,抬棺出征,以示决死之心。他的强硬态度让沙俄意识到,清政府绝不会轻易放弃伊犁。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清政府收回了伊犁大部分领土,虽然仍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相比崇厚签订的版本,已挽回了不少权益。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并未停歇。他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在新疆设省,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控。虽然他的建议未被完全采纳,但他的努力为后来新疆建省奠定了基础。18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新疆省,任命刘锦棠为首任巡抚。新疆从此纳入了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1885年,左宗棠因积劳成疾,病逝于福州。临终前,他仍心系国家安危,口授遗奏:“惟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梁启超给左宗棠的评价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2000年,美国的《新闻周刊》评出了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中国共有三人入选:毛泽东、成吉思汗、左宗棠。在那个积弱积贫的时代,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华民族从未缺少过英雄。他的功绩,不仅在于收复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在于他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