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发现!就在杭州这座山上!

杭州日报 2025-02-15 13:31:16

600多年前,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阳哪些地方?区户外运动协会会长张建龙在多年登山过程中,勘察比对《富春山居图》,在富阳山水间找到画中“实景”。 近两年,张建龙又有了新的发现—— 探寻到黄公望在庙山的行迹 。他通过史料记载、诗词题跋、画面意境与实地踏勘等多方面相互印证,提出 富阳庙山极有可能是黄公望晚年隐居、修行和作画之地 的新考证,为研究黄公望的生平与艺术创作提供了新视角。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意外发现:庙山之上的历史线索

张建龙,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地理专业,长期从事成人教育工作。业余爱好户外运动,曾获杭州西湖铁人三项赛冠军,现为富阳区户外运动协会会长,平时登山、骑行、水上运动就是他的日常。

张建龙说,黄公望和富阳的因缘很深,他晚年隐居于富春山,不仅有《富春山居图》,还有许多绝世画作都取材于富春山水、创作于富春山居。深度研究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对丰富富春山水文化内涵,提升富阳旅游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张建龙探访庙山

“从庙山山岗往下看,这个画面很熟悉,与黄公望《秋山图》相似度极高。”在一次日常登山途中,当张建龙站在庙山山岗向下俯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震。他说,这与黄公望76岁时作的山水画意境很吻合,那幅写有“大痴老人时年七十有六作”且有青溪道人题跋证实为黄公望真迹的《秋山图》,与庙山下的盆地状地形完美契合。张建龙据此推测,这里极有可能就是《秋山图》的写生点或取景点。

△黄公望76岁时作的《秋山图》(左)

意境酷似庙山下盆地状地形(右)

带着这份惊喜与疑问,张建龙在庙山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索。他新发现了疑似隐居的洞窟;朝东南山湾里的50亩左右平地,是否是当年的小村落或庙宇;还探寻了关于“黄家大坟”的遗迹地等几处实景。他找到了诸多能证明庙山上有黄公望行迹的线索,逐渐勾勒出黄公望在庙山生活与创作的轮廓。

△庙山实景

多方考证:还原黄公望的庙山岁月

在寻找黄公望行迹实景的基础上,张建龙查找有关黄公望与富阳关联的历史文献资料,试图解开历史之谜。 张建龙说,黄公望在自己作品的题跋中,多次明确表达了自己与富阳的深厚渊源。1341年,黄公望在青莲方丈处作《山水图》赠故友王若水时题诗“喜怒何烦逐四三,燕台拂袖下江南,富春山水终嘉遁,岂是先生政不堪”,诗句中满是对富春山水的眷恋,表明富春山水是他心中理想的隐居之地。在《富春山居图》题跋里“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以及《秋山招隐图》题跋“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都清晰地展现出他将自己视为富春人,并且在富春山居住生活的事实。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题跋

还有黄公望的好友杨维桢,在《西湖竹枝集》中记载“冯士颐,字正卿,富春人,宋死节臣古先生之侄也。为人倜傥,有大度。其诗风骨清峻,与其乡人大痴道人,云槎子为唱和友”。作为与黄公望交往密切的友人,杨维桢将黄公望视作富阳人,这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黄公望与富阳的紧密联系。 明《正统重修富阳志》更是直接将黄公望作为富阳人列传,明确指出他是“春明人”,经考证,明代春明大致涵盖现在东洲街道的赤松到黄公望村这一带。这些文献记载,从不同角度为黄公望与富阳的渊源提供了有力的文字依据。 那么庙山是黄公望修行与创作之地有依据吗?张建龙查找了清朝光绪《富阳县志》中记载“元处士黄公望(钱令旧志)在县东北二十里庙山(《浙江通志》同)”。庙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因山上有庙而得名。株林坞村民回忆,王蛇垄山岗上曾有“万年香火”石刻。 △庙山地理位置示意图

在庙山上,张建龙发现了符合道教思想的洞窟。洞窟呈屋檐状,长8—9米,深约3—4米,洞内有明显的生活痕迹。洞外有大小匀称的石块、残存的夯土块,地面较为平整,可推断这里曾经存在洞屋一体的建筑。洞顶有泉水沿石壁流下,顺着人工凿的小凹槽流入水池,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筲箕泉。这样的环境,无疑是道教理想的修炼场所。

△洞窟

△洞窟内石壁上的小凹槽

张建龙分析说,黄公望晚年选择在庙山修行和作画,与他的个人经历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入全真教后,黄公望习惯住洞窟修炼,沉浸于内丹修炼和艺术创作中。花甲之年,他看破红尘,不再追求仕途。元天历二年(1329)春,他与好友倪瓒跋山涉水,前往飞云江畔的圣井山,拜全真教江南一带的领袖人物金蓬头(金志扬)为师。金志扬一派以苦修著称,“攀陟岩壑,视以为常”,黄公望在圣井山的洞中习修道教、作画长达五年之久。此后,他回到常熟虞山,也常选择在山上的洞中修炼或休憩喝茶。所以,这个洞窟也为黄公望在庙山的修行提供了实物证据。

△洞窟外景 由此,张建龙根据现今的几个实景地,“衍生”黄公望在庙山的生活与创作场景。 沿着横山岙古道上山,可到达一个开口朝东南的山湾,这里有50亩左右的平地,从地形、朝向、水源、古道、庙基、遗留石块等方面判断,这里或曾是一个小村落,且很可能有庙宇(或道观)。 《富春山居图》题跋中提到的“南楼”,一直是人们好奇的地方。张建龙经过研究发现,这处400余米海拔处的几十亩平地,还有其他居住者,黄公望称他们为“隐君同志”。结合位置关系和黄公望的画作分析,此处不仅是他进山的入口,也是日常活动、写生的重要场所,极有可能就是“南楼”的所在之处。黄公望在这里创作出了不朽的《富春山居图》,“南楼”也因此成为他艺术创作生涯中的关键地点。

△主要的进山道路,古道犹存

此外,张建龙还认为,最迟在70岁时,黄公望就已入住富春山中。他曾到净因院,因苏东坡的《净因院竹轩》诗,创作了《题苏东坡竹》。这一年,他的朋友往来频繁,陈存甫来访畅谈《生命之理》,九月张雨造访,他还特作《秋山幽寄图轴》,杭州友人范居中也前来拜访。这些社交活动,反映出黄公望在富春山的生活状态,也进一步证明了他在这一时期已在富春山定居。

另外,张建龙还查找了关于“黄家大坟”的历史资料。他说,黄公望卒于何处,一直存在争议,有常熟虞山说,也有杭州和富阳说。根据《湖步村乡土志》的记录,为葬于富阳隐居地之说增加了新的证据。“黄家山,在狗头山南,本属狗头山之一,因有富阳黄家大坟一穴故名。”这里描述的位置,是否就在黄公望隐居地。目前存疑,先作记录。

传承发展:庙山行迹的当代价值

“深入了解黄公望在庙山的生活与创作,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以及他与富春山水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张建龙表示。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黄公望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他在庙山的行迹研究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山水画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黄公望隐居地景区牌坊

在现实意义方面,这一发现为富阳的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是富阳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以黄公望庙山行迹为基础,或许可以开发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例如,打造黄公望庙山行迹文化旅游线路,在庙山设置黄公望文化展示点,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还原他在庙山的生活场景和创作过程,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黄公望的艺术魅力。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举办与黄公望相关的艺术活动、文化展览,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和游客前来,提升富阳的文化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

来源 富阳日报 记者 骆晓飞

编辑 蒋波 审核 杜海锋 谢俊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