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铁岭落下一场大雨,来往行人慌忙撑起雨伞,或就近闪入檐下。
但雨幕之中,一位面色呆滞的老人显得格格不入。
他赤着脚,踩着积水,神情恍惚,一双眼睛瞪得老大,但眼里没有一丝神采,即便大雨当头浇下也好似没有感觉。
有人远远瞧见,也只能叹道:“可怜见的,又疯了一个。”
这个老人就是乔安山,他曾是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与雷锋是没有血缘的“亲人”。
然而,30年前的一场意外结束了这段友情,“害死雷锋”四个字成了乔安山一生的噩梦。
是什么让一切颠倒,又是什么逼得乔安山发了疯?
与雷锋相识的那天,乔安山不会想到,两人的命运将会被彼此改写。
从工友到战友1959年8月,乔安山在鞍钢弓长岭矿山认识了雷锋,两人虽然都是普通工人,但雷锋可比乔安山“出名”多了。
雷锋是厂里尽人皆知的好人,谁有难处他都会搭把手。
他还是厂里为数不多识字的,经常帮人写信寄信,许多人追着喊他:“小先生!小先生!”闹得他很不好意思。
可以说,全厂几乎没人不喜欢这个整日乐呵呵的少年。
乔安山也不例外。
两人志趣相投、三观相合,认识后没多久就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12月,雷锋突然找上乔安山,兴冲冲道:“我想参军,你来吗?”
参军在那时可是再光荣不过的了,乔安山一听就心动了,但他家里条件差,担心没了工作养活不了家里人。
雷锋劝道:“参了军也有补贴拿,你想想,等当了兵,咱们就能保家卫国了。”
乔安山细想过后,觉得在理,一拍腿答应下来。
于是乎,两人收拾行囊加入部队,成了汽车连的新兵。
参军后,雷锋依旧是“见活儿就干,见忙就帮”的性子,上得了广播室,下得了炊事班,处处都有他的影子。
有人夸他乐于助人,也有人说他爱出风头。
被误解时,雷锋也曾失意难过,每到这时,乔安山都替他愤愤不平,但雷锋自己宽慰自己:“也许是我没做好。”
虽然不时有些风言风语,但雷锋依旧凭借过硬的素质被调去四班任班长。
当班长后,雷锋第一时间给部队打申请,把乔安山也调到了四班。
不仅如此,雷锋知道乔安山家里有困难,就把自己的钱攒下来,寄给乔安山母亲。
雷锋怕乔安山不乐意接受,就一直瞒着他,直到母亲来部队探望,他才知道这件事。
乔安山比雷锋小1岁,但在他心中,雷锋就像一个大哥,处处照顾着他,帮他解围,教他开车、识字。
然而,现实总要不完美才叫现实,命运给乔安山开了个没有分寸的玩笑。
从朋友到“凶手”1962年8月,雷锋与乔安山接到任务,给沈阳军区工程兵二营运送物资。
当时沈阳连天暴雨,道路泥泞不堪,有些路段甚至完全被泥土、沙石覆盖,只能边挖边走,直到凌晨才将物资送达目的地。
卸完物资后,雷锋并未多留,连夜原路返回,赶在上午8点回到了营地。
等交上任务,雷锋与乔安山都已经疲惫不堪,急需一场休息。
但雷锋看着沾满污泥的运输车,觉得不妥,拉着乔安山道:
“我们把车给洗了吧,这泥不除伤车,太阳一晒就要生锈。”
乔安山二话不说答应下来,驾车向水栓开去。
在开往水栓的路上,有一处道路狭窄,于是雷锋跳下车,指挥乔安山向后倒车。
然而,由于视线受阻,乔安山在倒车时撞断了战士们晾衣服的木杆。
木杆在晾衣绳的牵引下弹飞出去,正好打中雷锋太阳穴,他闷哼一声,直直倒了下去。
乔安山倒完车后,久久不见雷锋回应,连忙下车查看,但找到雷锋时,他已经陷入了深度昏迷。
乔安山当下慌了神,连忙喊人将雷锋送进西部医院。
然而,雷锋伤势过重,必须进行开颅手术,但西部医院没人会做。
首长得知后,立马派人把沈阳陆军总医院脑外科专家段医生请来。
然而,由于道路泥泞,再加上开车战士心急,接送途中连续出了两次车祸,等解决完纠纷,把医生送到西部医院时,雷锋已经停止了呼吸。
这是一场生死的较量,而雷锋输给了时间。
雷锋死后,乔安山作为“凶手”被关了起来,一直到工作组前来调查,还原了事情真相,确认雷锋身死属于意外,乔安山才被放出来。
然而,乔安山人走出了那扇门,心却被永远锁了进去。
他无法接受自己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大哥”死在自己手中。
心里的折磨压得他喘不过气,这个曾经让他充满向往的部队成了他的梦魇,因为在这里,雷锋的影子“活”在每一个角落。
从“入山”到“出山”1966年,乔安山决定离开军队,转去机械部第五建筑公司。
在这里,他拒绝记者采访,拒绝报告会,拒绝一切和雷锋有关的事,甚至不愿与人提及他与雷锋相识。
乔安山筑了一堵“墙”,将自己与雷锋隔绝开来,但墙外的雷锋没了,墙内的雷锋还在与他面对面。
他耳边不再时常听到“雷锋”的名字,但心里这个名字依旧振聋发聩。
乔安山以雷锋作为标杆,将帮助别人作为自己的责任。
他攒钱捐助希望工程,冲在最前面救火,一有机会就跑去献血……大到救人性命,小到照顾邻居,凡是能搭把手的,他就不会袖手旁观。
然而,1988年的寒冬,让乔安山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了怀疑。
当时,乔安山正驾车从沈阳赶往铁岭,行至半途,他看见了一位被车撞倒的老人。
当来往车辆视而不见时,乔安山选择了下车。
他将老人扶上车,送进医院,垫付了所有检查费用。
然而,当老人子女赶到后,对乔安山没有一句感谢,反倒指着乔安山喊“肇事者”,要他赔偿。
乔安山百口莫辩,转而向老人求证,但老人眼神闪烁,犹豫良久后竟也指认他是肇事者。
于是,乔安山被吊销驾驶证,赔偿老人精神损失费、误工费、医疗费共4万元,这使得本就困难的一家变得更加艰难。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单遇顶头风。
1991年,乔安山与两个儿子相继下岗,一家人彻底没了经济来源。
连年打击和接踵而至的问题压垮了乔安山的精神,他一下成了个谁也不认的疯子。
但好在,家里人并没有放弃他,在细心照顾下,乔安明慢慢开始吃饭、说话、认人,最后完全康复,只是病好后,乔安山更加沉默寡言。
乔安山就这样“躲”了30年,直到1995年,编剧王兴东敲响了乔安山家门。
当时,“雷锋精神”受到许多人的质疑,诸如“雷锋只是炒作,根本没那么伟大”“一个22岁的人,不可能做那么多好事”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
因此,编剧王兴东想从乔安山的视角出发,拍一部关于雷锋的电影,将真实的雷锋展现在人们面前。
然而,乔安山一听是要拍与雷锋有关的电影,立马回绝了,他还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儿。
但王兴东拉住他,严肃道:“你知道外面是怎么说雷锋的吗?你不想替他说话,不想让他的精神被看到吗?”
王兴东的责问敲开了乔安山的保护壳,沉默良久,乔安山答应了,他知道,这次轮到自己站出来护一护老友了。
离开雷锋的日子1996年,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
影片一经播出,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人们从乔安山的眼中,“看”到了那个鲜活的生命,“看”到了雷锋精神的脉络。
质疑雷锋的声音从此销声匿迹,一股“学雷锋”的热潮在全国蔓延。
乔安山作为影片的原型,这次选择走出围墙,站到大众面前。
他四处演讲,召开报道会、记者会,抓住所有机会宣传“雷锋精神”,把“雷锋故事”说给千万国民听,最多时曾15天做了45场报告。
一开始,乔安山还会面对很多非议,称他是害死雷锋的元凶,甚至有人在活动现场指着乔安山喊:
“这就是那个撞死雷锋的人!”
对于这些指责,乔安山照单全收,经过这30年的浮沉,是非对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而现在,他做的就是他认为正确的事。
在乔安山的不懈努力下,人们不仅看到了雷锋精神,还看到了“乔安山的故事”,知道了他不是害死雷锋的人,而是真正的“活雷锋”。
他像雷锋一样对遇难者施以援手,对不公者严苛论责,对良善者誉不绝口。
乔安山不仅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亏心事,不对他人袖手旁观,还把这种精神教给下一代。
乔家人时常听到的一句教诲就是:一事之前想雷锋,一事之中做雷锋,一事之后比雷锋。
在乔安山的教育下,乔家老老少少都是雷锋精神的实践者,每个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甚至被人称为是“雷锋之家”。
乔安山前半生是雷锋精神的受益人,后半生是雷锋精神的发言人。
他做的每一场报告都不收钱,在他看来:“收钱就变味儿了。”
他还拒绝招待处铺张浪费,在自己名片上明确写道:
“一般自行前往,不要专人接送,不写欢迎口号;食堂自行就餐,吃饭不要超标;清茶一杯即可,烟糖水果不要。”
等到2020年,乔安山参与的宣讲已经超过2000场,无数人受到乔安山影响,将这份精神传递了下去。
除了做报告,乔安山还喜欢同孩子们待在一起,他曾担任过160多所学校的辅导员,回复孩子们的各种问题,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教育孩子们学雷锋。
在他看来,孩子是雷锋精神的未来,即使只是同学之间互相帮忙打水打饭,他都要鼓励夸赞,因为“雷锋精神与事情大小无关”。
乔安山曾这样形容雷锋:
“几分钟、几秒钟可以成就一个英雄,而楷模却需要时间的打磨,雷锋就是一辈子做好事的楷模。”
毫无疑问,雷锋是值得我们学习一生的楷模,但乔安山何尝不是用一辈子打磨自己呢?
“雷锋精神”没有在雷锋逝世时消失,而是从那一刻起就延续到了乔安山身上。
-END-
【文|干果】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