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樱花是日本的了

雷叔写故事 2024-12-07 09:12:21

喜欢赏樱的中国人似乎越来越多了。我家上海的小区里,樱花和玉兰花并排种在一起。玉兰开放的时候,几乎没见有人对着它们拍照。最近樱花开了,晚上出门丢个垃圾,都能看到好些居民认真拍摄夜樱。尽管大家和“市花”玉兰认识得更早,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樱花寄予更多关注。

朋友圈自发组织的樱花摄影大赛更能说明问题。只要一到周末,就能连着刷到好几条樱花九宫格。

亲朋好友不是在赏樱,就是堵在去赏樱的路上。还有一些可怜儿到了景区发现,根本连停车场都挤不进。当别人在朋友圈狂炫各种角度的樱花时,看花失败的他们只能无奈地写下三个字:“太卷了。”

更惨的是那些请了年假去日本的朋友。由于气候问题,今年日本樱花开得比较晚。准备赏早樱的他们扑了个空,只能到处找樱花拍照。宛若一群逐樱花而居的难民。

就在“樱花难民”望樱兴叹的时候,国内的樱花林悄悄开爆了。

无锡鼋头渚、南京鸡鸣寺、上海顾村公园、武汉东湖、昆明圆通山、北京玉渊潭这些国内知名的赏樱圣地,每一处都有漫山遍野的樱花。外加漫山遍野的游客。

网友戏称,只要某个地方种了大片樱花,就有一亿人愿意去那儿拉动GDP。

和这种全民赏樱的盛况一起出现的,是这样一个说法:“樱花原产于中国。”2015年,日韩争樱花起源地的时候,我国的一位专家就表达过这个观点:“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的说法,樱花原产于中国。在唐代的时候,樱花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传入日本。”

后来,不少历史爱好者都采信了这种说法。

最近,还有一位老兄举着牌子向大家“科普”这事,呼吁游客要树立文化自信,“别再说樱花是日本的了”。

事实上,这说法是以讹传讹。《樱大鉴》原文是这样写的:

“在喜马拉雅山与现在的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构成一连串相邻之地的时候,喜马拉雅山的樱花向东抵达日本,在那里分化出丰富的种类。”

书中并没有讲樱花从中国传入日本,只说樱花起源自喜马拉雅山。而且,那年代的喜马拉雅山也不算中国的领土。

你看历史学家讲这事的时候,也只会告诉你,我国有悠久的樱花种植史,而不会直接说我国就是樱花的原产国。

我一直觉得,咱们要真想在日韩面前彰显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有很多值得吹的东西,完全不必生造一些难以考证的议题。我们根本不需要像某些韩国网友那样,没事就给自己抢个“原产国”、“发源地”的标签。

说白了,是发源地,又能怎么样呢?我们古代的蹴鞠还是现代足球的老祖宗呢。

除了“樱花原产于中国”的说法,还有博主给网友科普了另一种历史知识。他们说:“赏樱是中国失落的传统文化。”如今大家赏樱,是在重拾汉唐风骨。

还有人提出,唐朝人咏樱桃花的诗歌,就是在咏樱花。由此可证,唐人就有赏樱的习俗,日本人是学我们的。可校勘一番之后,大家发现上述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历史上,中国人并没有对樱花倾注过多喜爱之情。一来,它“短命”,容易随风飘零,寓意不好。二来,它不能结果子给人类食用,经济附加值低,不符合我们吃货国的价值追求。

即便少数贵族阶层会在自家庭院里种樱花,普罗大众还是更爱种杏花、桃花、石榴花这类兼具美好寓意和实用价值的花卉。诗歌和传世文物里,也是那些“多子多福”的花卉比较多见:

可以说,樱花在中国文化里存在感极低。现在很多国人甚至都分不清樱花、桃花、杏花的区别。隔壁日本的情况就不同了。

由于樱花的零落之姿非常契合扶桑人民的精神状态和美学追求,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人就把这花当成宝。民间还形成了“花见”的习俗。每逢樱花盛开的时节,老百姓们总要拖家带口去樱花树下野餐、聚会。

值得一提的是,樱花还被日本统治阶层用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工具,一种整合国民意志的武器。

平安时代,统治阶层用樱花忽悠武士,告诉他们:生命像樱花一样短暂,但忠诚与牺牲会让你那短暂的生命拥有意义。

到了近代,军国主义者反复用这花pua老百姓,激励大众为国“玉碎”:人生如花开花落般无常,唯有为国捐躯,才是最有意义的结局。

直到战后,樱花才褪去了军国主义的意涵,摇身一变成了寓意和平友好的外交之花。日本政治家出访各国,总会带上樱花作为礼物,搞一搞“樱花外交”。

鉴于中日之间有着复杂的历史纠葛,不少网友看到樱花,总会心生复杂的情绪。一批“自信”的网友至今坚信樱花产自中国,赏樱是在尊重传统。

而另一批“爱国网友”却无法接受这种说法。他们一看到这种花就会下意识联想到侵华战争、国仇家恨,还有文创界“以倭代华”的歪风。在他们的世界观里,赏樱带有“精日”之嫌。

双方battle最经典的案例是这个:某位网友在松鹤楼吃饭的时候,发现店里居然使用樱花模具做绿豆糕,愤怒之下立即打12345投诉。他说:“松鹤楼是中华老字号,应该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樱花是日本的象征,不能代表中国。”

听了这话,松鹤楼答道:中国古人一直有种植樱赏樱的习惯。日本的樱花是遣唐使从唐朝带回去的。所以,用樱花模具做糕点没问题。

我们很难评价双方谁对谁错。只能说,当上纲上线遇上日本元素,难免碰撞出魔怔的火花。“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樱花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始终是那些借它造势的人。更魔怔的人还把板子打向了种樱花的地方政府。他们一会儿质问地方绿化部门:“为啥在城市里种那么多樱花?”

“腾龙换鸟,移走本土花卉,引进这种带有屈辱意味的物种,究竟是何居心?”

一会儿又质问文旅局,为啥总是开发樱花IP,搞樱花文创?

我觉得吧,官方推广樱花可能并没有他们脑补的所谓“深意”,更说不上有啥“恶意”。你想想,现在考公务员那么难,谁会愿意为了几棵树,在意识形态的红线上犯错?就像上文提到的,自从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日本政经界人士经常来中国搞樱花外交。收了人家的树,当然要找地方好好种起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可供大家打卡的樱花林。

各地成功引进日资之后,也会在相应的工业园区和日本人聚居地种樱花表示欢迎。一来二去,城市绿化中的樱花含量肯定就变高了。

至于地方文旅为啥大力宣传樱花IP?这也没啥好困惑的。首先,樱花确实很美。它就是很擅长吸引游客,刺激假日经济。其次,日本搞了这么多年樱花经济,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我们可以直接借鉴,运营自己的文创周边。

你看现在各大赏樱景区都有自己设计的樱花冰淇淋、樱花冰箱贴:

别看这些小东西不起眼,但它们都是实打实的GDP。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樱花林并不是政府部门忽然决定种上的。它们多是热心市民在植树节辛勤劳动的成果。作为一种价格不贵,又有着有较强适应性和抗污染能力的树种,好多城市都把樱花树作为义务植树的选择品种。

与日俱增的樱林背后,未必是“鸠占鹊巢”的狼子野心,而是大家热衷公益、植树造林的热情。

当魔怔人在键盘上狂喷樱花“越来越多”的时候,正常人正在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认为“樱花正在取代传统花卉”,只是一部分网友的错觉。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我们的城乡绿化覆盖率也在不断提高。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止是樱花,各种景观花卉、园林绿化都变得越来越普及。

我不知道春日赏樱能否代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但百花争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绝对是多数人向往的场景。也是多数正常人所能理解和包容的状态。当然,我也同意一些网友的建议。现在各地都在搞樱花经济,实在太卷,也缺乏创意。不妨好好研究一下身边的资源,立足本土花卉景观,进行文旅开发。哪天我们要是能运营好自己的“玉兰经济”、“芍药经济”、“桃花经济”,不也是一件美事吗?

0 阅读:6

雷叔写故事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