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儿子家八年,却把全部积蓄90万转给了女儿,这事不管放到谁家,恐怕都不会太平。
不出所料,知道这件事后,我儿子直接跟我闹翻了,甚至撂下一句狠话:“以后你让女儿养老吧!”让我没想到的是,一直没吭声的儿媳却突然站出来,说了一番扎心却又暖心的话,让整个局面发生了反转。
这一切,又得从头说起。
两个孩子的不同成长轨迹人们常说一儿一女凑成“好”字,可这个“好”字在我心里却有些沉重。
儿子光明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淘气,不让人省心,成绩也总是不上不下。
记得他念初中的时候,成绩单上明明写的是三十几名,他还笑嘻嘻地说:“妈,我已经比上学期进步两名了。”他那副理直气壮的样子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相比之下,女儿小芳安静懂事得多。
她会抢着帮我洗碗,还经常在我辛苦时塞过来一杯热茶,说:“妈,别太累,有什么重活我也能帮的。
这孩子小时候总是一脸认真地跟我说:“妈,以后我赚了钱,就买个大房子让你住。”她的懂事,让我对这两个孩子的差距感触深刻。
光阴荏苒,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了。
小芳考上了大学,后来去了外地打拼;光明则没考上好的学校,念了个技校。
毕业后,他找了份普通工作。
没多久,光明认识了现在的媳妇静怡,性格随和开朗,婚后过得也算稳定。
相比之下,小芳一个人在外面打拼,总是过得辛苦,但她从不抱怨,每次回来还带着礼物塞给我,说:“妈,您喜欢就好。”
退休后没多久,光明和静怡主动让我搬去他们家住。
静怡笑着说:“妈,您一个人住太孤单了,搬过来跟我们一起吧。”看她这么热心,我也不好拒绝,就搬了过去。
刚过去那会儿,孙子还小,每天又哭又闹,我几乎成了孩子专职保姆:换尿布、喂奶、哄睡样样不落。
一来二去,我在儿子家一住就是八年。
在这八年里,静怡一直很尊重我。
她下班后常带我爱吃的菜,还时不时安慰我:“妈,您辛苦了。
这些细节让我觉得自己没选错儿媳。
不过,光明就不太一样,他很少主动关心我,还总是把家里的事推给静怡。
记得有一次家里煤气灶坏了,我跟他说了好几遍,他只是甩下一句:“这事你让静怡找人修。”那一刻,我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八年下来,日子虽平稳,但我始终惦记着小芳。
她为生活奔波,却从没有向我伸过手,总是嘴硬地对我说:“妈,我过得挺好,您别操心。”但我知道,她的一句“挺好”背后藏了多少心酸。
我渐渐开始盘算着,得为女儿做点什么,哪怕一点资助,也能让她生活轻松些。
几个月前,我终于下定决心,把这些年来攒下的90万存款一次性转给了女儿。
我没打算公开这件事,可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光明耳朵里。
他回来后脸色铁青,直接开门见山地问我:“妈,您给我妹那么多钱,合适吗?
看到他一脸不忿的样子,我只得坦白:“光明,你们家条件稳定,小芳一个人在外面太难了,我只是想帮帮她。”我以为他会理解,可没想到,他的反应这么彻底。
他摔下手中的包,语气里满是埋怨:“妈,那你住在我家这八年算什么?
我和静怡可从没怠慢过您!”他甚至还甩下狠话:“既然您觉得我不需要这笔钱,那将来您让小芳养老吧!”
他的这些话,无疑像刀子一样扎在我的心里。
我不是偏心,只是心疼小芳,可光明的态度让我感到寒心。
就在我们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一直没有说话的静怡突然开了腔。
儿媳意外的一番话让我感到安慰静怡走上前,盯着光明说道:“光明,你少说两句!
妈住咱们家这么多年,你心里没数吗?
这些年,家里的大小事有哪件不是妈操心的?
再说了,小芳一个人生活不容易,妈帮她是对的。
你别那么自私。
静怡的语气不重,但每个字都敲在了点上,光明一下子哑口无言。
她说完转向我,拍拍我的手语气轻缓:“妈,光明这人就是这样,您别往心里去。
他其实也不是个坏人,就是拎不清。
至于那笔钱,是您自己的积蓄,怎么安排您说了算,我也支持您疼小芳。”
听了她的话,我鼻子一酸,差点没忍住眼泪。
静怡的这番话,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和温暖。
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无论儿子是什么态度,静怡始终把我当亲妈看待。
结尾:从那天起,家里总算恢复了平静,光明虽然嘴上倔着,但也没再提这件事。
小芳得知后,一开始死活不肯要那笔钱。
我握着她的手劝道:“傻孩子,妈不是偏心,是心疼你。
你一个人在外面,妈不得帮你一把吗?”她这才动容地收下了。
人老了,总想让两个孩子都过得好。
其实,钱给了谁不是重点,真正让我欣慰的是静怡的那番话和态度。
生活的意义,不全是追求公平,而是让彼此感同身受。
孩子们可以有他们的选择和争议,但只要一家人还能坐在一起吃顿热乎饭,我就已经知足了。
生活哪有完美?
理解,才是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