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湖北大山里的军事基地,50多年过去了,如今身份依旧不容小觑

宇宙天文学 2024-03-06 09:34:24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许多曾辉煌一时的军工重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或转型、或废弃,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湖北远安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就坐落着一个代号为“066”的军事基地。这个基地不仅是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国军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066基地旧楼)

在这里,一群满怀激情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凝结成了我国第一代地对地战术导弹——“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

一、深山中的军工重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为了应对潜在的外部威胁,提出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将关键的工业设施、军事基地以及国防科研机构迁移到国内腹地,即所谓的“三线”地区,以此作为国家战略的备份。

三线建设宣传画

在当时的国家战略布局中,我国被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地理区域,以适应不同的国防和工业发展需求:

“一线”地区,指的是那些靠近国境和沿海的前沿地带,这些地区直接面对潜在的外部威胁,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二线”地区,涵盖了位于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省份,包括安徽、江西以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在战略上起到了缓冲和支撑的作用。

“三线”地区,则是中国内陆深处的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岭的广大地区。这一区域被视为国家战略后方,是国防工业和重要设施的重要基地。

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1969年8月,一个名为066导弹生产基地的项目在湖北宜昌东北部的远安县被批准筹建。

(066基地选址)

这个基地横跨远安县的鸣凤、花林寺、茅坪场等多个乡镇,覆盖了11个村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工工业网络。

066基地的规模宏大,占地9000平方米,由九个军工厂和一个科研所组成。

它不仅是国内唯一能够独立完成航天型号全武器系统研制生产的三线军工单位,也是唯一具备独立研制生产特定航天型号全系统能力的基地。这一战略布局在当时的国防建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的066基地)

二、从无到有的辉煌岁月

在那个年代,三线建设的号令如同春雷般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一大批满怀激情的建设者们响应号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们熟悉的北方大城市,踏上了前往远安深山的征途,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设工作。

这些建设者们,有的是技术精湛的工程师,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工人,还有的是满怀理想的青年学生。

在远安的深山之中,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基础设施的缺乏、生活条件的艰苦、自然环境的恶劣,这些都是他们必须克服的挑战。

经过5年的艰苦建设,1974年,066基地已经初具雏形。九家军工厂陆续落成,雷达、地面指挥仪、固体发动机生产线一应俱全。

不仅如此,三线建设的迅猛推进,也给远安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路得以拓宽,各军工企业间的交通路线也得到了修建和完善。

此外,一条长达五十六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从宜昌延伸至远安,使得远安地区彻底摆脱了依赖煤油灯的历史。

然而就在这一年,随着“七四·九”会议的召开,国家战略方向发生了调整,066基地的进一步建设被迫按下了暂停键。随之而来的是,原本参与建设的队伍被命令就地解散,而那些提供支援的单位也开始陆续撤离,返回他们原本的工作地点。

066基地在初步建成之后就遭遇了严峻挑战:由于缺乏足够的型号任务,基地的运营陷入了困境,单位和职工的生活和生计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066基地的职工们并未选择放弃,而是继续在尚未建成的厂房中工作。怀着对国防事业的热忱,066基地的一班人马在基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勇敢地投身于当时国内尚处于空白阶段的战术地对地导弹研究。

在外文资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066基地的职工们不畏艰难,手捧字典,从语言开始一点点地学。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吸引了留苏归国的导弹专家王振华,他放弃了在北京的优越工作,选择加入这个充满挑战的研究工程。

这期间,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地面科学试验,成功突破了数十项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各个系统性能的显著提升。

(王振华)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枚战术地对地导弹终于在1992年成功设计定型。这不仅巩固了066基地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也开创了三线基地独立完成全武器系统研制生产的先河。

199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066基地研制的战术地对地导弹首次亮相,它庄严地驶过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工的实力。

遗憾的是,为这一成就做出巨大贡献的王振华,因癌症在1994年不幸去世,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三、转型与时代的变迁

1980年代,国内的政策风向悄然发生了变化。随着国际局势的逐渐缓和,国内对军事产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同时,一场规模宏大的裁军行动也在国内展开。

面对国家战略的调整,066基地内的一些工厂积极顺应军转民的趋势,转而投身于民用产品的生产。

其中,国营万山厂(现更名为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推出了“万山牌”旅行汽车,而国营江北厂则开始制造“江北牌”客货两用汽车。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除了少数工厂仍留在原址继续运营外,066基地的主体部分开始向孝感市迁移,以适应新的发展方向。

2007年,066基地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名称变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九院。

2011年,该基地经历了进一步的重组,转变为四院。

同年12月,原四院与原九院的资源整合后,新的四院在武汉正式挂牌,正式更名为“航天三江集团”。

结语

066基地的故事,是中国三线建设史上的一个缩影。

这不仅是一段关于军事工业的历史,更是一段关于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个人牺牲的历史。

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记录了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战略抉择,以及一群普通人为了共同的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虽然如今066基地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但每当人们提起这个地方,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敬意。

这些历史的记忆,将永远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参考文献

谭刚毅,曹筱袤,高亦卓.从城市安全到安全城市——三线建设与脱险调迁的经验启示[J].新建筑,2021,(01):16-21.

从城市安全到安全城市——三线建设与脱险调迁的经验启示 - 中国知网

0 阅读:92

宇宙天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