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为纪念《品三国》十周年,在2014年的岁末,曾对易中天进行了专门的采访。
当时,记者和易老有谈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逻辑以及中华帝国时代终结的根本原因。
采访中,易老再次用他惯有的通俗语言将复杂的问题剖析得达地知根,许多高深的思想在这位以“个性化”讲史风格著称的“学术超男”面前,都不再是晦涩难懂的阳春白雪。
帝国的成因首先,记者就《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与易老《三国纪》中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在汉人建立的政权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皆为一个比一个更专制。
易老对记者总结出的结论,不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而且还指出:这就是历史逻辑的问题。
同时,他还另外给出一个简单的生活经验:每一代人看上一代人比上一代人看下一代人更透彻,更明白。
而“今人看古人比古人看自己更明白”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般朴素的道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纵观中国历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都隶属邦国时代,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国家权力从天子、国、家一层层分拨下去,形成了上有天下共主,下有诸侯国,大夫有家的三级封建邦国制。
这种邦国制也就是易老所说的分权制、君主制。
而这样的制度从我国的秦始皇时代到清朝末年都如影随形,始终贯穿并深耕于整个中华大地的文明史,且旷日持久地占据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的时间!
于是,这样的制度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也是最典型、最成熟完善的中华帝国。
当下的人们即便走到世界之巅去骋怀游目,也无法再找出世界上的哪一个帝国能与之媲美!
这正好验证了一个历史逻辑的结论。那么,形成这样的结论,其原因又有哪些呢?
易老的提问,让记者饶有兴趣地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原来,我国的大陆地区拥有大批农业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周期中,劳苦的农业民族极其需要一个有抵抗外敌能力的国家来确保他们安定地生产生活。
在世界范围内,均是由农业民族挑大梁首发建立起国家,中国的农业民族自然也不例外,它骄傲地成为了中华民族建立国家的楷模。
即便是那些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上“射大雕”的游牧民族,也是跟着农业民族学习——定居后将自己居住的地方用土围起来,形成村落。
村落经过不断地扩张变大,形成城市,而城市与周边的农村地区便组成了国。西周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由城市国家,构建成了天下,形成了邦国。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周天下会演变成秦帝国呢?记者对这个问题非常好奇。
“由于幅员辽阔!”易老简单的一句话,便直击要害。
当然,再回到前面所讲的安全保障问题,要想确保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的安全,那就需要一个更大的帝国来保护和加持。
于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壮举便诞生了!这便是历史必然性的逻辑。
然而,面对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万里江山,作为一国之君的领导者又该如何管理呢?
于是乎,中央集权便应运而生。
从此,集权加剧了君主皇权奉若珍宝一般的重视,并不断稳固集中,而皇权不断地加强巩固又促成了集权走向专制,最终从专制迈向了独裁。
所以说,“集权是历史的必然”并非空穴来风。它是踩着历史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风云会合的逻辑点,一步步伺机而动向前迈进的。
但是,古往今来,任何事物一旦发展到极致的地步,便会出现“物极必反”的“回弹”现象。
大秦帝国的这艘巨轮在航行了十五年后,就如易老在《秦并天下》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它如“泰坦尼克号”一样迅速没落,一如当年它的“横空出世”一般,兴亡只在顷刻间……
虽然大秦帝国没落了,但秦始皇首创的“帝国制”却主宰了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直至清朝末年。
那么,按照集权发展到极致的历史逻辑结论,倘若没有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大清帝国也会灭亡吗?
帝国的终结记者提出以上问题后,易老的回答是:“历史不能假设。”
那么,泱泱大清帝国又为何会日薄西山,黯然退出历史的舞台呢?
其实,在大清帝国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当权者也解决了不少民生、民族问题,甚至啃下了最令当局者头疼的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这块“大骨头”。
然而,有一个被戏称为“娘胎里”的毛病,却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且难以治愈。它被易老一针见血地称为帝国的胎毒——腐败!
既然说它是胎毒,那就可以得出,这是一个内在的毛病,而它反映在社会外表的就是一个持久的腐败问题。
从乾隆后期开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便广为流传。它形象地揭露了清朝官场腐败的乱象。
这句民谣辛辣地对这种乱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剖析,贪官污吏在大清的官场上虎踞龙盘,即便是相对清廉的知府,三年后也会有十万白银倒入囊中。
而这十万白银,在我们现代也要相当于两千多万人民币!即便是在如今的社会,那也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据说,当年大贪官和珅在被查抄时,发现他家所有的财产清算起来竟然高达11亿两白银,这与当时清政府的国库年收入7000万两的白银相比,可谓是天渊之别。
一个官宦之家私人的财产价值竟然超出了国家政府的收入,这绝非天方夜谭的“故事”,不论在过去的大清帝国,还是如今的现代社会,都足以让所有民众瞠目咋舌,怒气填胸!
而身居高位的和珅都是如此贪得无厌,可想而知下面的各级官员了。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着和珅这样的“表率”,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官员,纷纷借着各种各样的名义、由头在官场上唯利是图。
据说,当年仅甘肃一起以赈灾之名发灾难财的案子,涉及的赃款就高达280多万两白银,且涉事官员就达百余名,波及全国多个省地,成为轰动天下的奇贪异事。
到乾隆执政的晚期,乾隆不再如早年那样“断无可纵”而严刑峻法,此时的他对政务的倦怠,对贪腐现象的“宽纵”,已经让大清帝国的车轮一点一点地滚入衰亡的错误轨道中。
可见,当时的大清正面临着天子对贪腐问题的忽视、贪官污吏由上至下地普遍存在、腐败问题蔚然成风的失控局面。
如今,这些腐败的“胎毒”也会让部分想象力丰富的读者联想到白血病患者。
“胎毒”将国家骨髓中的“造血细胞”成批抹杀,日子久了,便形成了亡国的“恶性肿瘤。”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胎毒”又制造出更多的“恶性肿瘤”,以此循环往复……
最终,层出不穷的“胎毒”迫使国家骨髓再也无法制造出新鲜的血液,去福泽整个大清帝国的生命力,于是,整个国家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白血病患者最后的那种危在旦夕的生命倒计时中。
当历史的车轮碾压到大清的晚期,统治阶级长期的腐朽状态已经让那个曾经所向披靡的太祖努尔哈赤亲手创建的满洲八旗军手无缚鸡之力了。
因而,近200万的军队拜倒在不足2万的八国联军面前,之后各种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将中华民族的自尊完完全全地钉在了耻辱的十字架上。
总而言之,受到这种帝国胎毒侵蚀的大清王朝,即便没有西方列强的侵略,也会在“日新月异”的腐败中被蚕食,逐渐溃烂,直至一命呜呼,成为他人大快朵颐的“盘中餐”。
易老用腐败是帝国胎毒的“正史妙说”,形象而深刻地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也让部分读者产生了医学病理的遐想空间,从而更加彻底地了解到帝国终结的真正原因。
当我们了解了易老的“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腐败是帝国的胎毒”之观点后,如今的我们能否从历史辩证的角度,来思索一些令人深省的问题呢?
历史的思索了解到中华帝国的兴起、从发展到鼎盛,再逐渐走向衰落、灭亡,历史的进程中似乎总是充满着矛盾、斗争与动荡。
但我们从风云而过的历史事件中,从不同的“成王败寇”的身上,依旧可以感受到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性。
找到这些逻辑结论后,我们就会对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任何事件,用辩证的历史逻辑观来更清醒地去洞察、总结它在当时当地的各种“成就”与“挫败”。
——这便是我们需要思索的第一个问题。
其次,“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 意思是,明亮的镜子能照出人的形体,而历史则可以给人提供借鉴。
看透彻了历史,我们就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规律、经验和教训,以谦虚、悲悯、敬畏之心,让现代的我们不再因持盈保泰而犯下历史曾经的错误。
——这便是历史要我们思索的第二个问题。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封建帝国轰然倒塌的惨烈,再次告诫现在我们,腐败问题永远不可小觑,每一个中国人必须长期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腐败是党内各种不良因素长期积累、持续发酵的体现。进入新时代后,我们的党对反腐工作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格局和战略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欣喜地看到我国政府将治本寓于治标之中,一直坚持从严打击腐败的主基调,以零容忍的严肃态度惩治社会上的各种贪腐问题,从而在反腐斗争中不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实际成效!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以历史逻辑观看待依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持之以恒地清除腐败的毒源、肃清流毒,我们的千里江山才能健康地庇护我们的人民,那一抹纯正的中国红才能在世界之巅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
一、权威资料
新京报 - 好新闻,无止境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5148596514756.html
书籍: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10 易中天 《帝国的终结》
书籍: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03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