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专家携家人逃美内幕曝光,反被称赞

张倩千 2025-04-04 16:28:31

据《亚洲周刊》等权威媒体报道,1988年台湾“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长张宪义携家人逃往美国,引发轩然大波。多年过去,事件内幕逐渐明晰,对他的评价也充满争议,他究竟是“叛徒”还是英雄?

张宪义出生于海南,后随父母迁居台湾。他数理天赋惊人,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台北陆军理工学院物理系。1965年毕业后,直接调入中山科学院筹备处,参与台湾早期核武研发的“新竹计划”。1968年,成为负责通过重水反应堆提炼武器级铀235的“桃园计划”核心成员。因其突出表现,1972年他提出的“通过钚元素生产加速核弹研发”方案,获蒋经国亲自批示为“国宝级人才” 。1969年,张宪义赴美攻读核工程博士,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美国反核人士。1979年,与“氢弹之父”泰勒的交流让他深受触动,对核武器的认知发生转变。

张宪义(资料图)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中情局注意到台湾核武计划的潜在威胁,启动对张宪义的策反行动,代号“鼹鼠”。中情局特工通过台湾核燃料采购渠道与张宪义建立联系,逐步获取台湾核武研发的大量核心情报。从向南非秘密采购铀矿石的“黑潮行动”详情,到李登辉主持的核武进度汇报会纪要,甚至反应堆冷却系统的技术参数、核弹头小型化设计蓝图等机密信息,都被张宪义透露给美国。

1984年,张宪义赴美参加国际核能会议期间,中情局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测谎试验与心理评估。面对“是否愿意为阻止核扩散牺牲一切”的提问,他给出了令情报官员动容的回答。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更是让张宪义坚定了阻止台湾核武计划的决心。中情局适时提供的《核冬天理论报告》,让他清晰认识到台湾核武计划一旦曝光并实施,将引发两岸核对抗,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1987年11月,张宪义以洽谈核燃料更换为由申请赴美,中情局为他伪造了加拿大护照,并提前安排其妻女以旅游名义先行抵达日本。1988年1月9日,张宪义携带17公斤核武机密文件,从台北松山机场出发。在经香港转机时,他险些被台湾军情局识破,好在他巧妙利用在机场书店购买的《蒋经国传》暗藏与中情局接头的密码,成功化解危机。三天后,张宪义在中情局特工的保护下现身美国国会,向全世界揭露台湾核武计划已进入最后阶段。他提供的关键证据,如卫星照片显示新竹核研所地下掩体中已组装好两枚等待装载的核弹头,以及IDF战斗机已完成核弹挂载测试、计划对大陆沿海城市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等信息,震惊了国际社会。

张宪义(资料图)

1月15日,美国联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组成40人调查组,迅速突袭台湾“中科院”核研所。在重水反应堆控制室,调查人员发现了张宪义提及的“浓缩铀生产日志”,上面明确记录台湾已提炼出21公斤武器级铀235,这些铀足以制造两枚核弹,形势十分危急。现场指挥官事后在报告中表示,如果再晚三个月,台海局势将彻底失控。

张宪义叛逃后,台湾当局陷入极度恐慌。参谋总长郝柏村紧急召开军事会议,下令封锁所有出入境口岸,并对核研所相关人员展开大规模清洗。据台湾《联合报》当年报道,共有127名科研人员被约谈,3名核心成员“意外失踪”。国际社会对此事件反应强烈,美国立即依据《核不扩散条约》启动核查机制,迫使台湾拆除重水反应堆,并将其改装为仅能用于科研的轻水堆。日本《读卖新闻》评论称,张宪义的叛逃让台湾丧失了与大陆对抗的最后王牌。对于中国大陆而言,这一事件既是意外之喜,也是深刻警示。中方在198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台湾的核野心暴露了分裂势力的危险,这促使大陆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此后,大陆加速东风系列导弹的研发,并在1996年台海危机中展示出坚决的反制决心。

IDF战斗机(资料图)

叛逃到美国后,张宪义一家被安置在华盛顿特区的安全屋。台湾当局以“通敌叛国罪”判处他无期徒刑,缺席审判的判决书称其“罪不可赦”。但张宪义始终坚称,自己不是叛徒,而是在阻止同胞相残。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台海局势缓和,美国解除对张宪义的保护。此后,他化名“约翰・张”,进入爱达荷国家实验室从事核能和平利用研究,参与了多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防扩散项目。

2013年退休时,实验室主任对他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为全球核安全作出了贡献。2016年,张宪义接受台湾“中研院”访问时,披露了惊人细节:台湾曾计划在1990年前后,利用潜艇搭载核弹攻击上海。这一言论再次引发两岸震动,国民党籍立法委员江启臣表示,张宪义的证词印证了“台独”势力的疯狂,必须铭记历史教训。

时至今日,军事专家分析,张宪义事件使台湾核武计划夭折,彻底丧失战略威慑能力,迫使其后续转向发展常规导弹与不对称作战。在政治层面,该事件暴露了台湾当局的冒险主义倾向,导致台美关系陷入长达五年的冷淡期。国际社会对张宪义的评价依旧两极分化,美国裁军协会称其为“和平英雄”,而台湾绿营政客则坚持给他贴上“叛国者”的标签。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选择在关键时刻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核灾难。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言,在冷战的复杂局势下,张宪义的勇气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张宪义事件已过去三十余年,但其揭示的核扩散风险与人性抉择的困境仍具现实意义。在台海局势再度紧张的当下,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核武器的毁灭性力量远超任何政治算计,而和平的珍贵,往往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巨大勇气去守护。张宪义用自己充满争议的行动,为两岸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带来了深远影响,其功过是非,留待历史与世人去评判。

0 阅读:17

张倩千

简介:每日分享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