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下半年,无人货架彻底走红创投圈,搭上新零售之风的最后一班车,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十几家如猩便利,果小美等头部玩家的融资总额就已经超过30亿人民币。一时间风头无限,更加吸引了资本的热情,成为新零售概念下的一匹黑马。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办公室经济”发展的如火如荼,加班的白领们货架自取零食后扫码支付成为了常见的场景画面。
但是,一窝蜂的资本涌入如果见不到有效的盈利模式,风口也是会慢慢散去的。于是到了2018年,所有关于无人货架的新闻,都不太乐观。
留下一地鸡毛当初的一窝蜂涌入并没有让无人货架成为下一个资本传奇,相反是留下了一地鸡毛。
昨日,七只考拉被爆全北京的货架冷柜均被撤掉,而果小美在上个月也被爆出负面消息,原定好的融资遭到阿里反悔,拖欠员工工资,被供应商封仓。类似的情节还有猩便利被频频爆出资金吃紧、战线收缩,并且出现了大规模裁员。同样的剧本在每日优鲜便利购、便利蜂等身上也几乎同时上演,这个行业看起来“凉”了。
起初40多家大大小小的无人货架品牌,数十万的无人货架布局,短短半年时间,就失去热度,甚至无人问津。融资的脚步就此停歇,大部分项目融资时间停留在今年1月以前,资本态度说变就变。风口变成了“疯口”,无人货架到底经历了什么?
走下神坛曾风靡一时的办公室消费场景的无人货架悄然撤架了,这多多少少让办公室零食一族有点不习惯。无人货架这种新零售模式为什么只能存在短暂的时间?
高估人性,货损率高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你指望消费者自觉付钱,简直是痴人说梦。你可能想和小川说身边很多人的素质都很高,但是只要有一个人不付钱从无人货架上拿走商品,尝到了甜头后就会有很多人也跟着做。据反映,无人货架被盗率高到30%以上。在2017年就有商家反应,很多人经常性拿了东西不付钱,货损率最高达到39%以上,商品货损率能控制在10%以内的已经是钻石级玩家了。
商品同质化严重
所有的无人货架产品雷同率超过70%以上,千篇一律的快消品,产品基本没有太大差别,而且货架空间有限也没有太大的区别。除了便利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特色,和楼下的便利店相比,唯一的优势可能就剩下消费的最后100米了。
发展速度过快,点位多质量低
相较于其他新零售项目,无人货架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而且由于资本的加持所以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所有的企业都在比拼速度,拼命抢占市场位置,最大的弊端是点位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很低,而且为了绩效盲目选择一些人员覆盖较少,偏僻的写字楼,这样导致运营成本不减反增。
成本过高,没有盈利能力
虽然无人货架相比传统的便利店省去了很多门面、装修费用,但是前期商品需要铺货成本和物流成本,还有前期宣传红包等都有大的成本,在恶性竞争之下比拼,大多数无人货架项目处于亏损状态,没有盈利能力。而且无人货架还没有传统便利店稳定的消费者,因为这些消费者都是辐射在附近,复购率不稳定。
纷纷转型现在,空荡荡的货架、稀拉拉的团队,很对玩家像果小美、猩便利、便利蜂也开始转型——以封闭式智能货柜代替开放式货架。相比无人货架来说,智能货柜封闭的柜门能有效降低货损率。看起来也很好解决商品同质化的问题,因为无人货架放置的都是一些“标准”的商品——即可以放置很久,但是智能货柜保鲜可以放入很多新鲜的东西,看起来对消费者很有吸引力。
于是,智能货柜创业者迎来一波小高潮。2018年1月,七只考拉称正业务调整将推出第二代智能柜;3月初便利蜂无人货架宣布升级为智能货柜,而果小美、猩便利也有意入局。
5月3日,哈哈零售宣布获得由易津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5月14日,魔盒CITYBOX也称获上亿元B+轮融资。看起来形势一片良好,但是这条路真的顺畅吗?
智能货柜是封闭式货柜,这就决定了其所能容纳的SKU数目有很大的局限,即容量不如开放式货柜。其次想要达到控制货损目的,RFID、重力感应、人脸识别等都是必备的技术和功能,而这些也决定了智能货柜的价格不菲,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第三,这么高的价格想要把货架全部升级成智能货柜,所需成本太高。无法达到像无人货架一样的扩张效果和体验效果。
有人专门算了这样一笔账:在不计算场地费用,单个货柜流水2200元/月(按照过往办公室货架平均值),毛利30%,电费100元/月,运营成本500元/月的情况下,6000元的货柜想要收回成本要50个月,也就是4年多。这多于那些底部玩家来说回本时间太久,还没熬到那时候就折戟成沙了。
无人货架或许画上了不完满的句号,智能货柜还在探索中,最后会不会都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