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脏分为左肺和右肺两大部分,左肺又分为上下两叶,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各肺叶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多个小的肺段。
在左右两肺之间,分布着气管,气管向左右肺分出左右主支气管,再向下继续分出各叶、各段的支气管。
这些气管穿插于肺中,形成一个树形支气管网,使肺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气管的终末端是许许多多的肺泡,因此肺组织不是实心的,而是像海绵一样存在许多空隙,富有弹性。
一般来说组织密度越高,对射线吸收越多,在X线或CT中呈现的影像就越“白”。
在X线或CT下,正常情况下,肺组织一般呈较均匀的灰黑、深黑色影像。如果肺组织发生炎症、纤维化、钙化,出现结节、肿瘤,就可能呈现出灰白甚至白色的影像。
肺部弥漫性片状阴影
肺部弥漫性片状阴影常见于肺炎。
肺炎常由细菌、病毒等感染造成。肺部发生感染后,肺组织可能会产生一些炎性渗出,白细胞等会聚集而来帮助消灭炎症,这就可能使肺组织的密度出现变化,从而在X线、CT检查中呈现出大片“发白”的阴影。
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在X线检查中又可以呈现不同特点:病毒可能会侵犯更多的肺组织,可能几个肺段、几个肺叶都被感染,因此从阴影的区域来看,病毒性肺炎可能更为广泛。从阴影的密度来看,细菌性肺炎密度则相对会更高,也就是某一区域可能会“更白”。

当然,如果要最终确诊,还是要进行痰培养或者抽血化验等检查,不能只依赖于影像就下判断。
哑铃状阴影
哑铃状阴影可见于肺结核早期。
感染肺结核后,会在肺内出现一个局部的病灶,这就可能会引起相应区域的淋巴管炎,炎症顺着淋巴管还可能扩散到淋巴结。
因此,肺内病灶、淋巴结,以及中间作为连接的淋巴管,在X线中会呈现出一个哑铃状的阴影,这常为肺结核早期的典型影像。

当然,肺结核的感染常常不限于局部,除了一个较大的主病灶以外,周边还可能出现其他小的感染灶,这时如果进行CT检查,就可以观察到一个个如卫星一般的阴影,也就是“卫星灶”。
除此之外,由于肺结核容易使组织发生钙化,因此还可以在CT中观察到病变组织中出现一些“非常白”的钙化阴影。
结核杆菌不断破坏组织,还可以形成一些边缘毛糙,如同虫咬一般的空洞,医学上称为“虫蚀样空洞”。

含气液平阴影
含气液平阴影可见于肺脓肿。
含气液平阴影,就是含有气体和液体平面的阴影。这是由于组织坏死后会变成液体性物质,通过气道一点点排出体外,但有时一部分坏死组织还没有排出去,这时站立做X线检查,就可以呈现上面是气体,下面是液体的含气液平阴影。

含气液平阴影常见于肺脓肿,且由此形成的空洞壁常较为光滑规整,阴影密度也常较淡,可以与肺结核进行区分。
不规则扩张型阴影
不规则扩张型阴影可见于肺癌。
除了肺结核、肺脓肿以外,肺癌也可以造成组织坏死,形成空洞。但肺癌的空洞通常是由于细胞异常增生造成的,当增生到一定程度,中心没有血管了,组织就坏死了,坏死的组织排出后就会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空洞,且往往是偏心空洞。
另外,肿瘤组织会扎入周围的组织去争夺营养,因此在X线或CT影像中,还能看到扩张性生长、毛刺征的表现。

当然,不同类型的肺癌,还会有各自不同的表现。
磨玻璃结节影
肺部肿块一般来讲是孤立的病灶,大于3cm的叫肿块;小于3cm的叫结节,密度又比较淡的,叫磨玻璃结节。
肺部磨玻璃样结节一般分两种,一是均匀的磨玻璃样结节,二是不均匀的磨玻璃样结节。均匀的,顾名思义,就是整个病变来讲,它的密度基本上是一样的,可能是腺瘤样增生,就是正常的肺细胞慢慢的出现异常增生,但是增生的很平稳。不均匀的,就是异常增生的情况下会在某一个点上增生的更多一点,某个点增生的少一点。
目前,体检发现肺磨玻璃影的几率很高,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出现磨玻璃影的几率比较高,因为外界空气对肺的刺激时间比较长,容易出现磨玻璃影。
一般来讲,均匀的磨玻璃影良性的可能性大;不均匀的磨玻璃影恶性的可能性相对更大一些。这里说的恶变可能是低度恶性,或者是刚刚开始恶变,或者还没恶变,处在良恶性之间的情况。
发现肺部磨玻璃结节,原则上是先观察,不主张上来就手术,除非恶性可能比较大,或已经是恶性的情况才手术。
磨玻璃结节长在肺的边缘,在可控的情况下可以切掉;长在肺中间,病灶很小,切除的话可能也要切掉一个肺段或者一个肺叶,损伤比较大。
磨玻璃结节的生长过程比较惰性,发展不是很迅速。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不必过于担心复查期间会发生大的恶变。随访复查通过结节的生长变化来判定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
医学微视官网 - 赵立强 主任医师《肺部阴影的鉴别诊断》
本文版权归医学微视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ID:yixueweishi),谢绝直接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