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邓艾率领大军直逼蜀汉都城。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蜀主刘禅未作抵抗便选择投降。至此,一度繁荣强大的蜀汉王朝宣告覆灭。
不少人纳闷,刘禅为何不坚守城池,坚守或许还有一丝生机。历史学家常把这事儿归咎于谯周等大臣,认为是他们劝刘禅投降的。
实际上,刘禅并不像《三国演义》里所呈现的那般毫无能力,他背后存在着难以言说的隐情。在历史的演绎中,人们往往因文学作品的刻画而误解他,却不知他有自己无法对外道明的苦衷。
【凋零的蜀汉】
蜀汉处于鼎盛时期,麾下不光有五虎上将,还有诸多实力不俗的武将,军队规模达十数万之众。尽管其战斗力相较于曹魏略逊一筹,但比起东吴来,占据上风是毫无问题的。
不过呢,自打樊城之战打响,蜀汉这一边,往具体说也就是刘备,就开始走背运了,诸事都不太顺遂。
樊城之战打响后,关羽先是凭借水淹七军这一妙计,俘获众多敌军,他的威名震动华夏大地。然而好景不长,之后却遭遇东吴在背后捅刀子,最后只能无奈败走麦城。
关羽离世后,刘备伤心至极,立誓为其报仇雪恨。他没把朝臣的反对当回事儿,直接发动了夷陵之战。然而祸不单行,在大战即将打响的时候,刘备的好哥们、五虎上将中的张飞也去世了。
张飞遇难后,刘备并未因此打退堂鼓,相反,这一事件更加坚定了他出兵讨伐东吴的想法,他决意要为兄弟讨回公道,向东吴展开复仇之战。
在夷陵之战里,他被陆逊用火烧连营之计打得大败,军队损失惨重,蜀汉也因此遭受重创。刘备又气又急,身体一下子垮了,生了重病。最后,他只能在白帝城将后事托付给他人。
刘禅登基后,诸葛亮全心全意辅佐他。可出师不利,第一次北伐时,赵云离世,令诸葛亮痛心不已。后来诸葛亮多次组织北伐,最终在第五次北伐的路途中因病去世。
正因如此,蜀汉后主刘禅只能亲自处理政务。客观来说,刘禅作为第二代君主,是有一定能力的。他虽不及孙权,但比晋朝的几位皇帝要强,起码刘禅智商是正常在线的。
刘禅面对朝臣,采取打压和提拔的手段,迅速掌控了蜀汉大权。他虽不能说是勤勤恳恳,但也履行了皇帝的职责。正因如此,蜀汉才得以继续维持了数十年。
由此可见,蜀汉当时尽管名将逐渐减少,国力日益衰弱,但也不是邓艾这一支非主力部队能轻易对付的。明明仍有机会,可刘禅为什么要选择投降呢?
【邓艾的发现】
实际上,这个问题始终让邓艾头疼不已。他既是此次奇袭计划的策划者,也是实施者,心里十分明白自己所做之事风险有多大。
他如此行事,并非胸有成竹,实是无奈之举。他与钟会关系不佳,要是不立下些惊人功绩,等论功行赏、加官进爵时,根本没他的份儿。
据邓艾估计,他获胜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毕竟他带领的兵力有限,数量并不多。
他本已做好在成都城打一场硬仗的打算,没想到等他带领军队抵达成都城下时,刘禅居然毫不抵抗就投降了。如此一来,灭掉蜀国的首要功劳稳稳地落入了他的手中。
邓艾心情挺好,没对蜀汉君臣发难。接管城防后,他前往蜀汉皇宫,把里面的物品都逐一清点了一番。
他翻开蜀汉的“人丁簿”时,瞬间呆住了。簿上记录显示,蜀汉总人口连百万都不到,可士兵数量竟多达10万,如此比例让情况显得极为严峻。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军队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大概在1%到2%。秦朝由于长期征战,军队占比达到了6%。然而蜀汉更为夸张,其军队占比竟高达10%,这种情况明显不符合常理。
换言之,蜀汉几乎把能参战的人都派上战场了,留下的尽是老弱妇孺。仅靠这些留下的人,能提供充足税赋吗?邓艾对这一点存疑。
邓艾有相关经验表明,蜀汉能延续至今,靠的是长期过度消耗民力。如此也就不奇怪刘禅直接不战而降了,毕竟他心里清楚,此时的蜀汉在这场较量中已毫无胜算。
【被诸葛亮掩盖的真相】
长久以来,在人们印象里,蜀汉虽实力比不上曹魏,却比东吴强得多。不然的话,诸葛亮也不会接二连三地发起北伐行动。这种认知反映出当时蜀汉在军事行动上的积极态势与自身实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体现。
实际上,蜀汉在表面看似强大的表象之下,早就内里空虚,实力并不像看上去那般雄厚,已经处于外强中干的状态了。
蜀汉最为强盛之际,要数刘备刚拿下益州之时。毕竟攻打益州一役,刘备的兵力损耗极少,益州这块地盘几乎就像平白无故到手的美差,对蜀汉实力提升极大。
这时的刘备气势十足。一开始他带着军队打算和东吴交战,可当得知曹操已攻占汉中,对益州构成持续威胁后,他便改变方向,在汉中与曹操展开一场大战,那态势好似天下非他莫属。
汉中之战成了局势转变的关键。打到后期,蜀汉面临兵源和粮草不足的困境。为应对这一状况,后勤负责人诸葛亮只能过度消耗国力,安排男子上战场拼杀,女子进行耕种,老人承担起运送粮草的任务。
这场战役,最终以蜀汉惨胜收尾。历经此役,蜀汉元气大伤、疲惫至极,后续得花上十几年的时间去恢复实力、调养民生,慢慢休养生息。
正当这个时候,情况突变,关羽在麦城战败溃逃,蜀汉瞬间失去了荆州这一重要战略要地,局势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刘备嘴上一直嚷着要给关羽报仇,可关羽在公元220年1月就离世,刘备到公元221年7月才正式发兵征讨东吴,中间间隔了一年半之久。为何拖延这么长时间?很明显,那时蜀汉没能力出兵了。
实际上,刘备为了打夷陵之战,几乎耗尽了蜀国的国力,动员全国兵力,才勉强集结了不到10万人的队伍。而陆逊放的一把大火,烧毁的不只是刘备的兵营,还把蜀汉仅存的战斗力给烧没了。
此后,诸葛亮多次发起北伐,不过这些行动本质上是以攻为守,每次北伐的规模都不大。这种状况导致蜀汉的国力长时间难以恢复元气,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诸葛亮离世后,刘禅和姜维能力远不及他,蜀汉局势愈发糟糕。到了蜀汉末年,人口不足百万,军队占比却超10%。长此以往,即便曹魏不攻打,再过十几年,蜀汉也会自行灭亡。
刘禅到魏国后,确实“乐不思蜀”了。在魏国不用整日提心吊胆,还能享受荣华富贵。相比之下,留在蜀国,等待他的或许是灭亡的结局,在魏国显然要舒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