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新韵】王羲之醉书《兰亭集序》启示:文章书法乃神助之作?

马铁说文化 2024-09-23 02:04:49

欢迎您点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评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阳光正好,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相聚,一场风雅之会悄然展开。他们围坐在蜿蜒的溪水旁,或吟诗,或抒怀,字字句句皆显才情,最终汇编成集。众人推举王羲之,这位德艺双馨的大家,为这次盛会撰写序文,于是,《兰亭集序》应运而生,不仅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其书法更是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

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巨匠,也是道教信徒,家族世代虔诚信仰,他的笔下,常流露出道教的深邃韵味,如《黄庭经》便是明证。解读《兰亭集序》,若能从修炼的角度入手,自会别有一番洞天。

“永和九年,癸丑之年,春末之时,我们相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的是修禊之事。众贤才齐聚,无论年长年幼,皆在此列。此地山川秀美,竹林幽深,溪水潺潺,环绕左右,我们引溪水为流觞,列坐于旁。虽无音乐助兴,但一杯酒,一首诗,足以抒发内心深情。”

“当日,天空湛蓝,微风和煦,抬头望宇宙之浩瀚,低头观万物之繁茂,放眼四望,心旷神怡,这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此两段文字,清新脱俗,但其中深意,非一般人所能洞察。兰亭之美,固然令人陶醉,但对王羲之等修道者而言,这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修炼的体验。他们天眼已开,能见常人所未见,感常人所未感,方能达到“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境界。

“人与人相处,不过匆匆一世。有的在室内畅谈理想,有的则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虽然志趣各异,动静不同,但当他们遇到心仪之事,暂时得到满足,便会感到快乐自足,甚至忘了岁月流逝。然而,当热情消退,事情变迁,感慨便随之而来。曾经的欢乐,转眼成空,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更何况,生命长短随造化,终归有尽。古人说:‘死生亦大矣’,怎能不令人悲痛!”

从修炼的角度看,这段文字是对常人执着于名利情感的深刻反思。王羲之深知,这些皆是过眼云烟,唯有修炼,方能超脱轮回,达到永恒。但他也明白,修炼之路艰难,常人难以企及,故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无常,世人皆在寻求永恒,却又难以割舍世俗执着。王羲之借文学之手,道出了这一千古难题。

《兰亭集序》之所以与众不同,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更在于其书法之美,堪称绝世。无论是章法、结字还是笔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美,如曹植《洛神赋》所言:“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令人叹为观止。值得一提的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微醺状态下挥毫而就,他自己也承认,此后再难复此佳作。从修炼的角度看,这无疑是神助之力,方能成就如此辉煌。

书法,作为艺术形式,与天界相通,流传人间,既是神的恩赐,也是对人的点化。王羲之,便是被选中的那位,他的作品,不仅留在人间,更在深层空间中展现出无尽的魅力。在那里,《兰亭集序》不再是一纸书法,而是一片高层次的天,结构精妙,龙凤飞舞,飞天翱翔,令人心生向往。然而,随着人性被欲望所蒙蔽,能够真正欣赏这份美的人,却越来越少。

鉴于平台规则,只有点了“关注”,与我互动才会成为铁粉。可天地间以享受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推送。谢谢您!

0 阅读:8

马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