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太太每天卖野菜只挣十几块为争执5块钱向买主下跪

狗头牛眼看世界 2018-05-28 06:55:59

5月25日早上,天刚刚放亮,鄠邑区余下镇菜市场就开张了。不过最早开张的不是卖各种蔬菜的人,而是一群卖野菜的老太太。她们来自周边不同的农村,带着自己昨天在田野里挑的各种野菜,在菜市场门口批发。没错,是批发。也许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批发商,也是批发量最小的,从早上五点半到七点半左右,她们就把自己带的野菜卖光了。每人怀揣着卖得的十几块钱,收摊回家。吃完早饭后再去地里挑野菜,明天再来这里批发。

她们之所以叫批发,是因为她们的野菜大都是让餐馆和农家乐一次趸买了。她们也有零售,比趸买贵不了多钱。如今野菜在餐饮业里非常受欢迎,餐馆和农家乐老板们每天一大早就来菜市场“拾便宜”。这些老太太的野菜是自己在地里挑来的,没有经过流通渠道,所以很便宜。比如画面里这位农家乐老板正在挑选的灰灰菜,才五毛钱一斤。这个季节还有仁花菜,扫帚苗等,也都是五毛钱一斤。

这个老头从这位李奶奶(化名)手里买了一包仁花菜,只花了五毛钱。李奶奶今年80岁了,原来在电厂福利区门口卖蔬菜,但几年前电厂福利区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少,渐渐没有了生意,她只好来到菜市场里卖菜。来到这里以后,她没有卖蔬菜,因为蔬菜卖家太多,摊的成本也大,而卖野菜的成本比较低,卖家也少。

李奶奶除了卖野菜以外,还捡破烂卖。她的菜车子上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塑料袋,这都是她顺手收获的“战利品”。25日早上,她从路旁边捡了一包烂杏(昨天夜里,卖杏的摊贩把有损伤的,不好卖的杏挑选出来,扔在了路边),如获至宝,一边品尝着,一边卖野菜。

这些老太太卖的野菜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开春以后,先是卖荠荠菜,苜蓿,麦皮,后来是白蒿,槐花,蒲公英,香椿等。如今是仁花菜、灰灰菜。这张照片是李奶奶在四月卖槐花时的情景。她自己年龄大了,采槐花要登高,她就让村里年轻人帮忙采摘一些,第二天一大早拿到市场门口卖。

这位张奶奶(化名)今年65岁了。在菜市场门口卖野菜断断续续有七八年了。之所以断断续续地卖,是因为她这几年作了两次大手术,先是在本地做了一次胆结石手术,花了近万元。后来又在南京做了一个肝脏手术,花了六万多元。前两天骑三轮车回家时,让路旁扑上来的狗吓着了,从三轮车上翻滚下来,伤了腰。但她还是坚持在地里挑菜,在市场里卖菜。卖菜时,她总是把自己的菜细细摘一遍,好出手快一些。

由于张奶奶有腰伤,不能搬重东西,卖菜时旁边的老太太就帮她把菜从三轮车上卸下来,帮忙给她称重。来买菜的人,年长一点的都是退休老人,年轻一点的都是餐馆或农家乐的老板。但在买这些便宜菜时,还有一些人喜欢砍价——称了五块钱的菜,却只给四块钱,理由是:我一直照顾你的生意,给我便宜些不应该吗?这些老太太虽然不大愿意,一般也不多说什么,少给就少给吧,无非是再自己多下点苦。

也许是由于买卖双方年纪大,记忆力都不好的原因,有时会为找钱多少争执起来。25日早上,这位穿红衣服的老太太给穿月白上衣的老头卖了一块钱的菜。老太太给老头找了四块钱。老头说,你给我没找够,我给了你十块钱,你应该找我九块钱。老太太说,我手里只有一张十块钱,两张五块钱。这十块钱是我昨天卖菜卖下的,你给我的是五块钱。老头不依,说这十块钱是他给的。双方争执不下,急得老太太给老头下跪发誓,老头才拿了四块钱走开。

这些老太太几乎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虽然发生了一时的不快,但她们很快就忘记了。她们现在只牢记一件事情,自己想办法挣点钱,不能给儿女要钱。多少年来,只要不病倒,她们卖野菜的习惯是雷打不动,刮风下雨也要下地挑菜,也要到市场里卖菜。这是今年三月的一个雨天,这这些农村老太太在市场门口卖荠荠菜的情景。虽然每天早上只卖两个小时,只卖十几块钱,但每个人给市场交的一至两元管理费是少不了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