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而在雷州半岛的最南端,曾经矗立着一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军事堡垒:锦囊所城。
作为雷州半岛东岸的防御要冲,锦囊所城的城墙高约6米,厚度则达到5米,城垣四周还建有瞭望台、炮台以及烽火台,称得上是“固若金汤”。而且其城墙上的野生植被之中,还长着一种当地特产的尖竹,竹节十分锋利,若是有海贼贸然攀登,必然会被扎得苦不堪言。
锦囊所城旧址航拍图
这座如同刺猬一般城堡的兴建者,正是今天本文的主角:明朝第二代安陆侯吴杰。据说当年建城建到一半之时青石耗尽,吴杰晚上做了个梦,有一位白发老者给他献了一个锦囊,里面有这样十六个字:“城西北港,土下有石,揭土烧砖,砖可砌城”。第二天吴杰亲自勘查,发现那里的泥土果然是烧砖的好材料,故而才将这座城池命名为“锦囊所城”。
作为二代勋贵,吴杰能够在洪武末年朱元璋的屠刀下幸免于难,已经可以算是有两把刷子。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靖难战争时期吴杰在前线和燕王朱棣殊死拼杀之时,却被建文朝廷给背后捅了一刀。
根正苗红的二代勋贵吴杰的老爹吴复,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在元末明初著名大儒刘三吾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吴复被形容为“生而沉鸷少言笑,勇略过人”,也就是所谓的人狠话不多。至正十四年(公元1454年)的时候投到朱元璋麾下,也算是一起渡江的从龙之臣。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六月,鸡笼山功臣庙落成,吴复是塑像其中的二十一名功臣之一。然而很奇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之时,吴复仅仅得了一个安陆卫指挥使的世袭诰命,但却并没有封侯,不知何故。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直到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五月,吴复才以征讨西番的功劳进封安陆侯,然而后代依然只能世袭安陆卫指挥使。换句话说,吴复的这个侯爵,是一个流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年底,吴复跟着颍川侯傅友德一起征讨云南。
在明朝收复云南的整个战役中,吴复立功很多,但他却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十月因为旧伤复发,在黔西一带的水西不幸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朱元璋对这位老部下的去世极为伤心,不但将其追封为黔国公,谥威毅,还给了安陆侯的世袭诰券。
塑像祭于功臣庙。复赐券诰,令其子孙世袭安陆侯,食禄二千五百石。—《皇明开国功臣录·卷十二》
吴复墓
按照史书的记载,吴复的墓位于“钟山之阴”。不过据《肥东县志》,吴复墓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迁葬于家乡合肥,位于现肥东县陈集乡,占地约六千平方米。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武年间:有惊无险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黔国威毅公吴复长子吴杰袭爵安陆侯。身为二代勋贵,朱元璋对吴杰的期望是能够子承父业,故而给他安排了许多历练机会。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三月,颖国公傅友德从云南班师。考虑到西南一带屡降屡叛,老朱让傅友德暂缓回京,分调诸将驻屯于四川、湖广一带以防万一。而安陆侯吴杰,则奉命驻扎于茶陵(位于今湖南东部,隶属于株洲市)。
然诸蛮夷易变生乱,朕恐大军一回,彼复跳梁啸聚,岂不重劳吾将士乎?今且还军分驻要地,一以休息士卒,一以控制蛮夷。—《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由于表现出色,到了当年年底,吴杰又和其他几位二代勋贵:宣德侯金镇、宣宁侯曹泰、六安侯王威,一起前往湖广诸处训练军马。
丞相胡惟庸与太师李善长剧照
不过好景不长,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爆发了李善长案,大批的淮西勋贵惨遭毒手。这个案子笔者以前分析过,本质上是太子党和淮西老臣的一次总摊牌,朱元璋则尽其所能保护了相当一部分勋臣。六月的时候,幸存的勋贵纷纷告老还乡,老朱派出铁册军对他们进行贴身保护,其中也包括年龄并不大的安陆侯吴杰。不过风头一过,吴杰又很快出山前往长沙府练兵,得当地土兵一万八千余人。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皇太子朱标巡视陕西,为进兵西域做准备,而吴杰则驻军于岷州卫(今甘肃岷县)。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放弃西征计划,但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又演了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好戏。几乎所有的勋贵都被派往山西开展“大屯田”运动,而等他们回到京师,朱允炆已经成为了皇太孙,想闹都没机会闹。而在这盘大棋之中,吴杰的屯田之处是平遥县、太谷县和祈县。
凉国公蓝玉剧照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爆发了震惊天下的蓝玉案。和李善长案不同,蓝玉案是由朱元璋一手策划,既快且狠,目的就是为了给朱允炆创造一个平和的登基环境。由于和蓝玉这位凉国公并无交集,安陆侯吴杰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安然无恙。
蓝玉案之后,除了曹国公李景隆,包括魏国公徐辉祖在内的二代勋贵都有一些边缘化的感觉,吴杰也不例外。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他和徐辉祖一起前往浙江沿海,训练军士以防备倭寇。到了八月,吴杰前往广东练兵,而本文开头的锦囊所城,正是修建于这一时期。
然而一直小心谨慎的吴杰却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因事获罪,被朱元璋打发去跟着左都督杨文一起征讨龙州(今广西龙州县)。和他一同犯事的还有另一位二代勋贵:江阴侯吴高。至于原因,史书未载,我们也无法推测。到了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杨文再次奉旨征讨五开蛮夷,吴杰和吴高二人又是跟着一起戴罪立功。到底是什么样的罪过,两年时间还不能赎罪?
若五开蛮人果来连构,即调兵会征南将军、都督佥事顾成同剿捕之。其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以事获罪,可与步骑三四千,俾之立功。—《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五》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建文年间:无罪削爵
然而无论如何,吴杰总算是平平安安活到了朱元璋驾崩,要知道能达到这一成就的二代勋贵不过寥寥数人: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西平侯沐春、江阴侯吴高。
朱允炆对手握重兵的皇叔们,怀有刻骨的仇恨。在他即位伊始,便将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废为庶人。到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新天子更是变本加厉,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榑、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第十八子岷王朱楩相继被废,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则被逼自尽。
终于,宗室们的怒火爆发了。当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朝廷对此早有准备,十九日,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率领大军北上平叛。而安陆侯吴杰所部,就是其中的主力军之一。
寻命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分道并进。—《明史卷四·本纪第四》
长兴侯耿炳文剧照
不过耿炳文虽然是开国老将,却并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结果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打了个大败仗,朝廷不得不派曹国公李景隆北上接手大军指挥权。但是明军再次在北平城下失利,不得不退兵南归,其中李景隆守德州,吴杰守真定。
经过一番休整,朝廷大军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再次出动,从德州和真定两个方向缓缓北上,准备与燕王进行一场战略决战。对于朝廷方面的主将,朱棣有过评价,称李景隆“志大而无谋”,吴杰“懦而无断”,对他们非常瞧不上。
但是李景隆坐镇甘肃五年,吴杰也有着近十年的领兵经历,并非一无是处的弱鸡。四月二十四日,双方先头部队在白沟河南岸相遇。官军这次特意挑选夏天出征,又在军中配备了大量火器,正是用来对付燕军骑兵。骄横的朱棣果然在这次遭遇战中吃了亏,被打得身边只剩下三名护卫,狼狈不堪地逃回北岸。
遂薄景隆军,战不利。暝收军,王以三骑殿,夜迷失道,下马伏地视河流,乃辨东西,渡河去。—《明史卷五·本纪第五》
曹国公李景隆剧照
在次日的决战中,李景隆将平生所学发挥到了极致,自己率领中军主力顶住丘福上万骑兵的冲阵,左侧平安、右侧吴杰,牢牢拖住了朱能和李彬。悍将瞿能则迂回到燕军阵后,对战斗力最弱的房宽所部展开冲击,并且将赶来增援的朱棣本人也困在阵中。
当高阳王朱高煦率领燕军总预备队驰援朱棣之时,由越嶲侯俞渊、陆凉卫指挥滕聚率领的援军也已经赶到。这个仗要是再这么打下去,燕军必然难以支撑很久,毕竟双方的兵力差距过于悬殊。
关键时刻朱棣做了一个决定,和朱高煦一起抛下后军,率领骑兵跳出包围圈,以大迂回的方式突袭李景隆中军。此举极富冒险性,因为很容易让人以为他们父子俩是落荒而逃。但是包围圈中的燕军没有崩溃,而朱棣则靠着天降神风,一把大火让李景隆大败而逃。大势所趋,吴杰也无力回天,只能率军退回真定。
历城侯盛庸剧照
而在济南之战后,盛庸取代李景隆,成为朝廷方面新的主帅。吴杰则和悍将平安驻军于定州,和在德州的盛庸、沧洲的徐凯形成一个倒三角防御阵型。
今敌将吴杰、平安守定州,盛庸守德州,徐凯、陶铭欲城沧州为犄角之势。德州城壁坚敌聚,定州亦城完有备。沧州土城隤圯已久,今天气向寒,城岂易就?—《明太宗实录卷七》
当年年底爆发东昌之战,燕军惨败,大军张玉战死,但是吴杰、平安率军追击,却被朱棣击败。而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三月的夹河之战中,吴杰本已率军出击,在听说盛庸战败之后又一溜烟退回了真定。
燕军大将张玉剧照
不过朱老四诡计多端,派人假传情报,让吴杰误以为燕军营中空虚,于是和平安一起率军直扑滹沱河。但是到了藁城(今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之后,吴杰发现中计,只能结方阵应战,在燕军骑兵的四面打击之下苦苦支撑。然而又是一阵诡异的大风,最终让官军几乎全军覆没,吴杰、平安二人仅以身免。
己亥,吴杰、平安列方阵于西南。上遥望而笑,谓诸将曰: “方阵四面受敌,岂足取胜?我以精锐攻其一隅,一隅败则其余自溃。”—《明太宗实录卷八》
不过此战朱棣虽然获胜,但同样损失惨重,包括大将谭渊也在夹河战死。双方都打不动了,开始了议和。不过盛庸和吴杰却不管朝廷和燕王怎么谈,他们只管发兵袭扰燕军粮道,气得朱棣写信对朱允炆进行责问。
燕王朱棣剧照
然而很奇怪,就在这之后,吴杰就突然从靖难战场上消失。据《明史》记载,他因为“失律”的罪名,被削去安陆侯的爵位,贬为南宁卫指挥使。
结语:吴杰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他在白沟河、东昌、藁城与燕军连场血战,一直坚持到了建文三年,在武勋之中算是独一档的存在。我们无法得知吴杰的削爵,朱棣是不是在背后使了什么手段。但是此前和吴杰同进同出的江阴侯吴高,就是在燕军的反间计之下,被朱允炆贬到广西。
靖难战争之后,吴高不但被朱棣重新启用,还长期出任大同总兵官,可谓位高权重。但是从《明史》的记载来看,吴杰应该是在贬官期间郁郁而终,因为他的儿子吴璟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请求袭爵安陆侯,遭到了朱棣的拒绝。一直到明武宗朱厚照即位,才封吴复的五世孙吴江为锦衣卫世袭副千户,此时已经是百年之后了。至于这位吴江是不是吴杰的后代,已不可考。
复之子杰袭侯,以事降广西南宁卫指挥使。杰子璟以后失袭。—《明武宗实录卷四》
没有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却被自己人摆了一道。建文朝廷如此昏庸,焉得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