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代秦王究竟是谁?清朝修订的明史为何要在这件事情上撒谎?

楼哥看明史 2023-06-05 13:59:47

前言:据《清世祖实录》的记载,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编纂《明史》。赵继鼎,天启二年 (公元1622年)进士,在明朝曾出任山西道监察御史。被崇祯帝朱由检罢职还乡之后,赵继鼎立刻投靠清廷,出任河南道监察御史。这位赵御史被文人们吹捧为“赵铁面”,我看还是称为“赵翻脸”更加合适。

清廷何时决议编纂《明史》,史书中并未记载,笔者猜测大概率是在五月俘虏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后。弘光政权覆灭之后,清廷认为大局已定,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性,必须要对前朝盖棺定论。这一点其实也没什么,当年朱元璋攻克元大都以后便下诏编纂《元史》,而此时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依然在世。

弘光通宝

不过《明史》直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最终定稿,前后历时九十四年之久,合计三百三十二卷,约二百十八万字。清代史学家赵翼对《明史》评价极高,认为近代诸史“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然而这样一部被称为“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的史学巨著,却在记录明朝末代秦王之时出现了重大错误。这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五次大宗绝嗣的秦藩

在古代王朝之中,秦王一向是最为尊贵的封号,比如隋朝的杨俊(隋炀帝之弟)、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赵廷美(太祖、太宗之弟)和元朝的忙哥剌(世祖嫡次子),明朝也不例外。首封秦王朱樉,是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子,封国陕西西安,而秦藩一直都有“天下第一藩”的美誉。

然而和其他子嗣昌盛的亲藩相比,秦藩最大的问题是子嗣稀少。到明末的时候,秦藩一共发生了五次大宗绝嗣的窘境,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

愍烈妃王氏与秦愍王朱樉剧照

第一次

朱樉去世后谥曰“愍”,其长子朱尚炳袭封秦王。朱尚炳去世后谥曰“隐”,其嫡长子朱志堩袭封秦王。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前两代秦王的谥号都不好。朱樉作恶多端被宫人毒死,而谥法“使民折伤”曰“愍”。朱尚炳则对永乐皇帝朱棣不敬,谥法“违拂不成”曰“隐”。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四月朱志堩去世,谥曰“僖”。秦僖王无嗣,朝廷命其庶长兄渭南王朱志均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进封秦王。

第二次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月朱志均去世,谥曰“怀”。这位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的秦王,运气在那一刻都用光了。因为他和秦僖王一样,也没有子嗣。无奈之下,朝廷只能命其庶弟富平王朱志(土絜)进封秦王。

壬寅,命行在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张瑛、郎中陈敬为正、副使,持节封秦怀王庶长弟富平王志(土絜)为秦王,妃陈氏为秦王妃。以怀王无嗣,故令弟袭其爵。—《明宣宗实录卷四十》

第三次

朱志(土絜)去世后谥曰“康”,其嫡长子朱公锡袭封秦王。朱公锡去世后谥曰“惠”,其庶长子镇安王朱诚泳进封秦王。

秦简王墓出土仪仗俑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六月朱诚泳去世,谥曰“简”。这位秦简王素称贤王,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子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十月,秦简王堂侄临潼王朱秉欆进封秦王。

这位新任秦王和朱诚泳的关系,说起来有些复杂。他的祖父临潼惠简王朱公铭,是秦惠王的庶兄,由于惠王仅有一子,简王没有子嗣,故而只能让临潼王一脉子孙进封秦王。

第四次

朱秉欆去世后谥曰“昭”,其庶长子朱惟焯袭封秦王。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八月朱惟焯去世,谥曰“定”,秦藩再一次碰上了大宗绝嗣的难题。

秦怀王、秦僖王可以兄终弟及,秦昭王好歹是秦简王堂侄,而秦定王却连一个堂侄都找不出来。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十二月,镇国中尉朱怀埢进封秦王。

秦王封国:西安

根据《皇明祖训》,亲王别子封郡王,郡王别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以下由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依次降等。从朱怀埢的封号来看,已经是秦藩的远支宗室,那么他和秦定王是什么关系呢?朱怀埢的曾祖父朱诚润,是临潼惠简王朱公铭的庶长子。换句话说,这位新任秦王的高祖父,是秦定王的曾祖父。

第五次

朱怀埢去世后谥曰“宣”,其庶长子隆德王朱敬镕进封秦王。朱敬镕去世后谥曰“靖”,其嫡长子朱谊澏袭封秦王。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秦王朱谊澏去世,谥曰“敬”,秦藩大宗又双叒叕绝嗣啦。好在靖王还有亲弟弟,不用再出现镇国中尉进封亲王的笑话。

由于明代后期加强了宗室管理,小宗入继大宗的亲王,别子按原来的世次降等封爵,不能封为郡王。故而敬王虽然是亲王,但弟弟朱谊漶只是一个奉国中尉。不过在其兄长去世后,神宗加封其为紫阳王,并命他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进封秦王。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朱谊漶去世,谥曰“肃”,此后的秦王是谁呢?

明代秦藩世系图

末代秦王究竟是谁?

行文至此,我们把历代秦王都梳理了一遍。接下来再来看一下《明史》中的末代秦王是谁:

弟谊漶由紫阳王嗣。薨,子存枢嗣。李自成破西安,存枢降于贼,伪授权将军,妃刘氏死之。—《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明史》的确行文很简洁,因为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末代秦王是朱谊漶之子朱存枢,而且还在李自成大军攻破西安之时屈膝投降。至于结局,不知道。

谁是朱存枢?

在《神宗实录》中,我们可以查到朱存枢的信息。他是秦肃王的庶长子,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的时候封为郡王。朱存枢既然是庶子,那么按照规矩,他只能“依原封世次授以本爵”,即最低等的奉国中尉。不过肃王没有嫡子,故而朝廷开恩封朱存枢为郡王。

今秦王以庶生第一子妄请郡爵,知例之不可狥而渎奏不已,特请御批。皇上亦知例之不可借,而念其哀恳,特许郡爵,令诸藩不得为例。—《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三十一》

西安世子公园:朱存枢伯祖朱敬𨱅墓园

那么这位秦藩郡王有没有在肃王去世后进封秦王呢?其实根本没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西安市南郊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块圹志,显示其墓主人就是朱存枢。

根据圹志的内容,朱存枢生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正月,生母为肃王第一妾李氏。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册封为秦世子,但是却在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三月去世,享年三十八岁。而世子妃张氏,也并非《明史》中所记载的刘氏。

秦景王朱存机

如果朱存枢没有做过秦王,那么秦肃王之后的秦王又是谁呢?毕竟从圹志来看,这位秦世子依然无嗣。感谢考古学,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三府井村出土的圹志之中,为我们揭示了后任秦王的名字:朱存机。

王讳存机,乃秦肃王第三子,母次妃张氏。万历二十三年八月初五日生。崇祯二年九月初一日册封为秦世子。崇祯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袭封为秦王。崇祯十四年二月初七日未时以疾薨逝,享年四十有七。—《大明宗室秦景王圹志》

崇祯帝朱由检剧照

其实在《熹宗实录》中,这位秦景王的名字便多次出现。因为在世子薨逝之后,秦肃王向朝廷上奏,希望将自己的其余四个儿子全都封为郡王,一时间引发朝野舆论大哗。某百科上称秦肃王四子,笔者认为有误,应当至少有五子,分别为:“朱存枢、朱存机、朱存极、朱存楅和朱存檥”。

但是问题来了,根据圹志,朱存机压根就没有活到李自成攻破西安的那一天。而且他也同样无嗣,那么到底谁是末代秦王呢?

末代秦王朱存极

在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编纂的《咸宁县志》之中,为我们记载了秦藩世系,里面透露了末代秦王的信息:

嗣王名存极,景王弟。因景王无子,立之。崇祯十四年袭封。十六年十月十一日,闯贼李自成破城,被执,寻遇害。

从前文秦肃王诸子的名字来看,既然景王朱存机无嗣而终,自然应该由其伦序最近的弟弟朱存极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进封秦王,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末代秦王的结局,却有很大的问题。

孙传庭剧照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的时候,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贾汉复在巡抚陕西之时,下令编纂《陕西通志》。作为当年陕西总督孙传庭的幕僚,贾汉复对于秦藩和李自成应该都很熟悉。但是在《陕西通志》之中,末代秦王的记载却错漏百出:

自成据秦王府,伪授秦王存枢权将军。世子妃刘氏曰: “国破家亡,愿求一死。”自成遣归外家。—《陕西通志卷八十二·纪事第七》

就在孙传庭死后,李自成才打下了西安府。身为幕僚,贾汉复会不知道朱存枢根本不可能是秦王吗?而且其记载本身就很矛盾,刘氏到底是秦王妃还是世子妃呢?另外从《明史》来看,基本照抄了《陕西通志》,但是做了一处改动。在《陕西通志》中刘氏根本没死,而是被李自成送回了娘家。但是《明史》为了给大顺军泼污水,硬生生把人家给写死了。

事实上李自成并没有杀秦王,而是将他一起带到了北京城,甚至还参与了与清军以及吴三桂关宁军的一片石大战。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给朝鲜国发战报,李朝实录为我们记录了敕书的原文:

贼酋李志诚领马、步兵二十余万,执崇祯太子朱慈照、并其第二、第四子及太原府晋王、潞安府沈王,西安府秦王、平凉府韩王,又有西德王、襄陵王、山阴王及吴三桂之父吴襄于阵前,欲降三桂。—《仁祖大王实录·卷之四十五》

吴三桂剧照

而在多尔衮所写的《进山海关大破贼兵捷音奏闻》之中,透露了秦王的名字:“朱顺吉”。明代秦藩的字辈是“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里面并没有顺字辈。不过清初史官在记录人名之时全凭音译,而“顺吉”的发音,和“存极”非常像,基本可以佐证末代秦王的名字就是朱存极。

结语:末代秦王朱存极究竟是何结局?有史料说是在大顺军败退陕西途中被杀,然而笔者以为他被清廷杀害的可能性更高。首先从各方史料来看,清廷完全清楚末代秦王叫什么名字,他们为什么在编纂《明史》的时候弄错呢?如果说一次是偶然,那么两次就是必然。同样是《明史》,对于太原府末代晋王的记载是朱求桂,并且称他被李自成一起带进了北京城。

李自成陷山西,求桂与秦王存枢并为贼所执,入北京,不知所终。—《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实际上呢?在一片石之战的战报之中,清廷方面明确他们擒获了晋王朱审烜。甚至在北太子之案中,朱审烜还被多尔衮派出来查证太子的真伪。然而这位苟延残喘的晋王,最终是和弘光帝一起被清廷杀害。

为了掩盖自己违背诺言,残害明朝宗室的罪行,清廷故意混淆末代晋王的名字。那么依此类推,末代秦王大概率也是被他们所害。

2 阅读: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