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洛对那老回人道:“我写几个字,请你雇高手石匠刻一块碑,立在这里。”那回人答应了。心砚取出十两银子给他,作为立碑之资,从包袱中拿出文房四宝,把一张大纸铺在坟头。陈家洛提笔蘸墨,先写了“香冢”两个大字,略一沉吟,又写了一首铭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群雄伫立良久,直至东方大白,才连骑向西而去。
——《书剑恩仇录》第二十回 忍见红颜堕火窟 空余碧血葬香魂
在《书剑恩仇录》的结尾,香香公主为给陈家洛示警,不惜冲破《古兰经》对穆斯林自杀的禁制,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而保全了情郎。香香公主死后安眠的这座“香冢”是真实存在的,位于北京陶然亭东北,碑上除有小说中陈家洛所写的铭文外,还有一首诗:“飘零风雨可怜生,香梦迷离绿满汀,落尽夭桃与秾李,不堪重读瘗花铭。”香冢毁于上世纪的政治运动。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容妃
香冢始见于清初,原本是古代文青们“葬花”的地方。同治年间,御史张盛藻为悼念曲妓蒨云,写了那段含情脉脉的碑文。后来以讹传讹,香冢成了老百姓口中的“香妃冢”。金庸在《书剑恩仇录》的后记中说,“香香公主也不是传说中或历史上的香妃。香香公主比香妃美得多了。”但香香公主以香妃为原型,却是没有疑义的。
史学家孟森先生在1937年发表的《香妃考证》中说,“香妃”就是乾隆帝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容妃本名买木热·艾孜木,因其家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有功,所以也随定边将军兆惠入京受赏,她叔叔颜色伊和哥哥图尔都被封为辅国公、台吉,赏赐定居京师。
艾孜木前几次进宫面圣,都没有引起皇帝的注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皇宫一次赏赐鲜荔枝的宴席上,乾隆忽闻一阵芳香,就问群臣:“这香气从何而来?”图尔都听说赶忙回答:“这是我妹妹艾孜木身上的香气。”有学者研究称,容妃酷爱沙枣花,终日与枣花为伴,所以有一身花香。在金庸笔下,陈家洛坐在香香公主身边,“只觉得一阵阵淡淡幽香从她身上渗出,明明不是雪中莲的花香,也不是世间任何花香,只觉淡雅清幽、甜美难言。”
艾孜木被乾隆相中后,进宫当了贵人,她27岁,比乾隆小23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进封为容嫔。南巡时,乾隆特意为她准备了羊肚片、炖羊肉等回部食物。与传说不同,皇太后对容妃这个儿媳妇疼爱有加,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下懿旨将她由容嫔晋为容妃,赏给她满洲朝服、吉服、项圈、耳坠、数珠等用品。乾隆为让容妃住得习惯,还给她修建了宝月楼和清真寺。《书剑恩仇录》对此也有所言及,“乾隆眼见她一天天憔悴,怕她郁闷而死,倒也不敢过分逼迫,又召集京师巧匠,建造了这座宝月楼给她居住。楼宇落成后他大为得意,自撰‘宝月楼记’。”“那楼画梁雕栋,金碧辉煌,楼高五层,甚是精雅华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容妃因病去世,享年55岁,葬在清东陵。
欲杀乾隆的香妃
现在新疆喀什还有香妃遗棺,当地传说是乾隆为满足香妃归葬故土的遗愿,而从北京运过去的。这一说法源自于清朝诗人萧雄的《香娘娘庙》,记述的就是现在的香妃墓。他说“香娘娘”“体有异香”,给了后人很多想象的空间。其实喀什所谓“香妃墓”的墓主人是容妃的同族亲属。到了清末,一些笔记小说,如《满清外史》、《满清稗史》、《清稗类钞》、《清朝野史大观》等都对故事加以演绎,使得香妃的传说愈发真假难辨。
在一些野史中,香妃是回部首领霍集占(即“小和卓”,《书剑恩仇录》中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父亲)的妻子,不仅天生丽质,且体有异香。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后,大将军兆惠将她作为战俘,押解进京,结果被乾隆看中,召到宫中。乾隆对香妃十分宠爱,但香妃身怀利刃,时时想着为丈夫报仇。此事后来被太后所知,就要乾隆远离香妃。一次乾隆因祭天夜宿天坛,太后就将香妃召到慈宁宫,问她:“你不肯屈志,究竟作何打算?”香妃回答:“唯死而已。”太后怒道:“那么今日就赐你一死。”香妃就此香消玉殒。
以上香妃的形象与《书剑恩仇录》里的香香公主十分相近。在金庸笔下,香香公主到北京,是因为“木卓伦兵败之后,香香公主为兆惠部下所俘。兆惠记得张召重的话,知道皇帝要这女子,于是特遣清兵,香车宝马,隆而重之地送到北京皇宫来。”乾隆虽然禁锢了香香公主的自由,但却改变不了她的心意,“乾隆有时偷偷在旁形相,见她凝望思念,嘴角露着微笑,不觉神为之荡,这天实在忍不住了,伸手过去拉她手臂,突然寒光一闪,一剑直刺下来,总算香香公主不会武艺而乾隆身手又颇敏捷,急跃避开,但左手已被短剑刺得鲜血淋漓。”
金庸改造了香妃的传说,没有让香香公主死于皇太后之手。其实只要检索历史就会发现一个破绽,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即后来的皇太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而香妃(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香妃是不可能被皇太后赐死的。
香妃的倾国之貌
读者在看《书剑恩仇录》时无法闻到香气,但通过金庸的文字,却不难想象出香香公主的美貌。且看香香公主的出场,当时她在湖中洗澡,“只见湖面一条水线向东伸去,忽喇一声,那少女的头在花树丛中钻了起来。青翠的树木空隙之间,露出皓如白雪的肌肤,漆黑的长发散在湖面,一双像天上星星那么亮的眼睛凝望过来。这时他哪里还当她是妖精,心想凡人必无如此之美,不是水神,便是天仙了。”后来她出现在回部与清军的战场上,一下就让两军士兵战意全消,“只听得当一声,一名清兵手中长矛掉在地下,接着,无数长矛都掉下地来,弓箭手的弓矢也收了回来。”难怪金庸自己也说,他笔下最美的女子就是香香公主。
至于香香公主的原型香妃,究竟有多美呢?目前所谓“香妃画像”有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只手提花篮、一只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这几幅画像都缺少历史依据。
其中第二种最为引人注目。191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当时有一幅“香妃戎装像”,说明是“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而引发了各种关于香妃的讨论。200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展览,再次展出了这幅所谓“香妃戎装像”,说明文字很简单:“清无款油画,像框装,纸本。油画114.3cm,78.3cm”。因此,这幅画其实与香妃没有任何关系。
故宫研究专家朱家溍先生后来证实,画上是清朝某位后妃穿欧式铠甲、具游戏性质的画像,但不能确定画中女子究竟是谁。朱家溍询问当时负责古物陈列所展品展出工作的曾广源后得知,当年这幅油画从避暑山庄运到北京后,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看后,就顺口说:“这大概是香妃像吧?”谁知这一说不打紧,竟被当时故宫的工作人员给记录下来,成了一种定说。
香妃死了两百年,后人原本是无缘得见她的美貌了。但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河北遵化清东陵容妃墓被盗掘后,留下了她的头骨与部分肢骨。中国刑警学院的赵成文教授借助容妃遗骨照片,通过科学手段,还原了香妃的真实容貌。从复原图上看,香妃高鼻深目、肤白如雪,正是一位西域美女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