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边缘型人格的女儿被成功拯救,怎样化解了她心中的失落

开济说育儿 2025-04-10 08:38:39

阿珂是一名高二年级的女生,体态偏瘦,头发打绺,眉头紧皱,眼神空灵,坐姿拘谨,语速较快,声音偏小,逻辑思维正常,自知力完整。

父母关系不合,从阿珂6 岁开始一直闹离异,阿珂随母亲生活,父亲承担其学费和生活费。

阿珂学业压力较大,宿舍五名同学都获得奖学金,这让她很自卑。

只有初中成绩好的时候,阿珂才有自信,其他时间她都处于拼命学习的状态。

高二前,阿珂认为学业好,自己才是有价值的。

可是阿珂高一拿到一等奖学金,并没有让她重拾自信,反而出现了颈椎疼痛等问题。

于是,阿珂对自己的努力产生了怀疑。

阿珂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很难融入集体。

她与宿舍同学经常有矛盾,害怕与人交往,学业效率下降。

因此主动预约心理干预,求助动机强烈。

父亲性格内向,容易情绪化,工作始终不如意。

阿珂上高中时压力较大, 父亲一直鼓励安慰她。

父母离异后,父女关系开始紧张,逐渐疏离。

父亲与一位离异阿姨关系暧昧,这令阿珂很气愤,她认为父亲对不起母亲。

母亲是小学老师,强势,有点幼稚,从小被外公外婆严厉管教,经常批评阿珂。

母亲经常怀疑父亲在外面有人,她将阿珂视为唯一的寄托,希望后半辈子和阿珂一起生活。

阿珂小学一、二年级回到父母身边,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异,要求她在离异协议书上签字, 但后来都是母亲放弃了。

阿珂适应困难,学习成绩不好,被同学冷落。

小学三至五年级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不适应新的学校。

初中成绩好,当班长,尽管同学误解她向老师打小报告, 但并没影响她学业。

高中考到外地独自求学,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不理想,压力很大,人际关系不好,经常被同学当面拒绝。

阿珂和同桌生气,整个晚自习就想和同桌的事,甚至恨不得去和她争吵。

但是,阿珂知道不能付诸行动,于是压抑愤怒,转而开始拼命学习。

阿珂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她的家庭和教养环境。

阿珂从小转学频繁,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父母打骂、被外公外婆批评、被同学忽视,从而形成了负向的自我认同,且严重影响其人际交往。

阿珂外公外婆和父母都经常吵架, 并且经常批评她,不允许她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成长过程中,阿珂没有好的人际关系模板,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阿珂母亲对父亲牢骚满腹,母亲要求阿珂与她结盟,一起批评和攻击父亲。

阿珂反对母亲的负向思维,但无形中又认同了母亲,这导致阿珂无法找到真实的自我。

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变换频繁的学习环境,导致阿珂没有稳定的客体,成长过程没有得到良好的镜映,因此无法认清自己是谁。

她一直在找参照物,似乎每个阶段都在扮演前一阶段某个人的角色,她的自我评价因学习成绩好坏而忽上忽下。

高二下学期父母离异,阿珂夹在两者之间不知所措。

阿珂认为,她始终被忽视和批评,甚至遭受校园欺凌,是因为她自己一无是处。

阿珂的思维始终陷在问题的主线故事里,令她形成了问题的自我认同。

问题的自我认同又影响了她的人际交往,导致她害怕交往,不会表达情绪,倾向于使用负向的内归因,形成了她求助的问题。

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引导阿珂的自我认同形成,帮助阿珂缓解学业压力,促进她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反思。

帮助阿珂觉察自己的人际互动模式与母女互动模式的关系,阿珂与母亲关系和同学关系都有所改善。

让阿珂看到她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以及原生家庭,对其自我认同产生的影响,建议她与父母平和有效地沟通。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珂的病理性记忆,阿珂在幼儿园时,曾被一起长大的阿琼打了一巴掌。

外公外婆经常夸阿琼,却不夸阿珂。

即便阿珂被人欺负了,母亲也是先批评阿珂,这令阿珂很沮丧。

我对阿珂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她自卑的情绪下降了许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她在咨询过程中眼神变得灵动,笑容也逐渐展现,肢体语言也从过去的僵化、身体状态变得更加柔软舒展了。

阿珂穿着色彩更加明亮, 说话声音变大,语气更加坚定。

阿珂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与父母关系更加融洽,心理耐受力增强, 抗挫折能力增强,心态更加积极平和,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

0 阅读:7

开济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