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镇守西域53年,白发苍苍的军队,最后的唐军——安西军

老烟斗评过去 2024-02-11 15:07:07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吐蕃大军包围了西域唐军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这是唐朝在西域的最后一块领地了。城内的唐军早已所剩无几。吐蕃将城团团包围,企图以此来逼降唐军。

可是,令吐蕃大军终生难忘的一幕出现了。龟兹城上,站起了一排排唐军士兵。这些将士每个人,竟然都是须发皆白、皱纹深陷,厚重的铠甲压弯了他们的背,有的连刀都握不稳了。可这些银发之兵,没有一个人举白旗投降,他们憋红脸、用尽了力气,举起刀剑,准备与吐蕃做最后的厮杀。

最后的唐军---安西军

安史之乱前,大唐的疆域达到了最广阔。《资治通鉴》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为了巩固在河西、西域等地的统治,唐朝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和河西节度使。

唐的邻国吐蕃,对大唐经略西域很是眼红。他们多次发兵攻打这三地,可唐军过于强大,吐蕃在石堡、小勃律等战役中相继惨败,不得不暂时放弃了争夺。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唐军大量入关勤王,吐蕃抓住时机,给衰弱的大唐狠狠捅了几刀。他们先入大震关,侵占了威戎、神威、定戎、宣威等军以及秦、成、渭、兰、河、鄯、洮等州,至763年,整个陇右地区尽皆陷落。

但吐蕃不会满足于此,他们觊觎的是整个西域。他们的手伸向了下一个目标:凉州。

步步蚕食

凉州是河西走廊东部的起点,拿下这里,意味着连接西域的河西走廊被切断,大唐再难支援西域。674年,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仅一年,吐蕃就谋划进攻凉州。河西兼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杨志烈做好部署准备与吐蕃血战。

可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大唐的后院又起火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仆固怀恩被人诬指谋反,仆固怀恩被逼无奈,联络了回纥与吐蕃共十万大军,南下直扑长安。杨志烈一看京师危急,不顾凉州大战将至,派监军柏文达率一万精锐攻打仆固怀恩的大本营灵州,协助击退了叛军,保住了长安。这一万兵士也基本死伤殆尽。可杨志烈不但不抚慰将士,反而说道,此战有安定京师的功劳,多死伤一些士卒又算得了什么呢?凉州守军听后大为不满,自此离心离德。没多久,吐蕃大军进攻凉州,守军不听调遣,杨志烈无奈,只得放弃凉州,率少量亲信向西逃往甘州。公元764年10月,凉州失陷,河西走廊的东大门被吐蕃掐断了。

杨志烈逃到甘州后,马上招募新的军队。为此他不远千里来到了北庭,命令“北庭留后”周逸率军支援。可不料周逸已被仆固怀恩策反,他勾结外族,杀死了杨志烈,准备将北庭之地尽数献于叛军。危急时刻,杨志烈的部将曹令忠击杀了周逸,成功阻止了阴谋。此后,曹令忠执掌了北庭大权,与河西、安西形成掎角之势,共抗吐蕃入侵。曹令忠也因此被赐国姓,改名“李元忠”。

然而,经此一乱,唐军兵力又削弱了,无力支撑庞大的联防体系。吐蕃也很清楚这一点,他们的战略,就是先蚕食河西节度使的地盘,彻底断绝安西、北庭获得大唐援助的可能,再慢慢将这两块“飞地”吃掉。

765年,吐蕃攻打甘州,继任河西节度使的杨休明兵败,被迫放弃甘州撤往肃州。766年5月,吐蕃又进攻肃州,唐军抵挡了几个月,还是没能守住,再度西撤到了沙州敦煌。自此,河西走廊已被吐蕃吞并三分之二,与唐朝联系完全中断,河西节度使的覆灭已成定局。

吐蕃并没有急于攻打沙州,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东线,派出十二万大军围攻灵州、豳州,企图再占长安。吐蕃想利用这次攻势,逼唐代宗屈服,答应割让西域的领土。但唐代宗断然拒绝了。大唐威风不再,但骨血尚存,他绝不肯割让一寸土地。关内唐军大受鼓舞,历经血战,最终击退了吐蕃入侵,杀伤甚众。吐蕃元气大伤,对河西的攻势也减弱了,唐军得到了难得的休整机会。

那么,在这段间歇期,唐军将会采取怎样的策略,加强西域飞地的守卫呢?

唐回联盟

凉、甘、肃三州失守后,唐军再也无法得到内地的支援。但他们很快找到了应对的策略:与北面的大国:回纥,联盟。

回纥,是大唐的西北邻国,主要位于今天的新疆、内蒙、甘肃和中亚一带。公元789年两国和亲时,应回纥方面请求改名为回鹘。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就统称为回纥。

唐回联盟对唐朝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可以获得回纥的直接出兵支援,未来的北庭、安西之战,都是唐、回两军并肩作战。其二,唐廷还可以绕道回纥与西域取得联系,尽管路途遥远且除了传递一些嘉奖的诏令外没有别的用处,但好歹还保留了一线联系的机会。

对于回纥来说,阻止吐蕃在西域的扩张也符合他们的利益,因为西域一旦被吞并,回纥就将直接面对吐蕃的威胁,这对回纥的国土安全非常不利。因而,两国很快就组成了抗蕃联盟。

可是,国家间的合作也是以实力为基础的。过去大唐强盛,回纥当然毕恭毕敬,不敢怠慢。而如今大唐日益式微,回纥就不那么老实了,时不时就落井下石一下。这个我们后面就能感受出来。

那么,面对大唐与回纥的结盟,一心想要吞并整个西域的吐蕃,又会进行怎样的部署呢?

河西血战

吐蕃的谋略,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以力破巧”。尽管唐回结盟,但是在河西地区,吐蕃还是占有明显的压制性优势。公元776年,吐蕃攻陷瓜州,兵锋直指河西节度使的最后阵地:沙州敦煌。这时杨休明已死,周鼎接任了节度使一职。他马上派人前往盟国回纥求援,可却没有得到回应。对此,史学界有多种猜测,有说使者被半路截杀,也有说回纥正在纵兵劫掠唐朝的夏州,双方关系陷入低谷,因而回纥的牟信可汗没有救援。无论是哪种原因,周鼎都没有等来一兵一卒的支援。他有些慌了,就提议不如放弃敦煌,将城池烧为灰烬,而后领兵向东突围,返回大唐。为此,他派都知兵马使阎朝率壮士提前勘察路线。周鼎的逃跑主义引起了敦煌军民的强烈不满,被派去探路的阎朝,在辞别仪式上发动政变“执(周)鼎而缢杀之,自领州事”,接过了河西节度使一职。

阎朝上任后,就准备与吐蕃血战到底。776年9月,吐蕃军开始试探性进攻,他们本以为唐军还会像原来那样匆匆弃城逃跑,但这次迎接他们的却是唐军如雨般的箭矢。吐蕃军随即展开猛攻,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都被唐军挫败。唐军的战略是以敦煌为核心,依托邻近城池进行堡垒抵抗,给了敌军极沉重的打击。吐蕃大军猛攻了数月,赞普(相当于皇上)都亲自到德令哈坐镇指挥,可依旧没能摸到敦煌的城墙。吐蕃无法承受越来越大的伤亡,只得减缓了攻势。

与此同时,另一个好消息传来了。779年,多次趁火打劫唐朝的回纥牟羽可汗,被宰相顿莫贺杀死篡位。顿莫贺是个亲唐派,他严格履行与大唐的盟约,并允许唐使借道回纥,返回长安去通报消息。这时西域与大唐已隔绝了十余年,唐代宗已然离世,继任的德宗(李适)得知还有唐军在西域坚守时,大为感动。他马上颁布嘉奖诏令,上面写道:

“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礼教......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护,四镇节度使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所有将士,也都官升七级。

郭昕,是郭子仪的侄子,在765年前后奉命来到西域传达唐廷命令,此后就一直留在了安西,守卫大唐的领土。

尽管德宗对将士恩典有加,但他与代宗不同,他一直希望与吐蕃讲和。这是因为唐廷内部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德宗要集中精力处理内政,自然无暇顾及与吐蕃的战事。另一方面,德宗对回纥很不信任。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去见牟羽可汗,可汗居然要求他对自己行大礼,他不肯,牟羽可汗就将他的随从全部抓了起来,每人痛打100杖,有的竟被活活打死。这件事是德宗心中的痛,所以他继位后,就不断推行亲吐蕃、远回纥的战略。

从780年开始,德宗就一直试图与吐蕃议和。783年,两国在清水会盟,唐廷屈辱地承认了吐蕃对剑南、陇右等大片领土的主权。而对于西域飞地,双方达成的协议是:

“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

这看似是个平等协议,但实际上唐廷早已无力干涉西域事务,这等于是委婉默许了吐蕃对西域的侵犯。

清水会盟之后仅仅几个月,唐朝因为削藩过度,内部矛盾激化,爆发了“泾原兵变”,叛军声势浩大,一度攻陷长安。德宗无力平叛,就派密使前往吐蕃,请吐蕃出兵帮忙平叛,并答应事成后将安西、北庭之地尽数割让。吐蕃答允后,德宗起草了要求李元忠、郭昕撤兵回国的诏书。不难想象,如果诏书真的送到了西域,那些在塞外苦守十几年的将士们会作何感想。好在最终德宗在群臣的劝谏下改变了主意,没有借吐蕃之兵平叛,也没有出卖北庭、安西的领土。

吐蕃对德宗的出尔反尔很是恼怒,就加大了对沙州的围攻。敦煌西面的重镇寿昌,成为了争夺的焦点。这里向西可以连接安西,是守军撤退的必经之地。吐蕃军对寿昌进行了疯狂的进攻,唐军奋勇抵抗。直到五年后的781年,吐蕃才艰难拿下了寿昌,切断了敦煌西退之路。不久后,吐蕃又迂回进攻敦煌以北的伊州,因为这里是敦煌与北庭、回纥的连接处,打下这里,才能让敦煌变成孤城。伊州刺史袁光庭在外无援军的绝境下,率全城将士拼死抵抗,直到最后箭矢耗尽、粮草皆绝。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袁光庭亲手杀死了妻、儿,随后燃起大火,自焚而死,为大唐谱写一曲忠魂。

寿昌、伊州失守,敦煌已被彻底包围,变为孤城。但河西节度使阎朝依旧拒绝投降。他亲自站上城头,与士兵一起与吐蕃军肉搏。在烈日当头的晌午、在皓月悬空的深夜、在狂风飞沙的酷夏、在漫天飞雪的严冬,唐军用血肉之躯顶住了吐蕃一波又一波凶猛的攻势。三年又过去了,到784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眼见粮草即将告尽,城内百姓纷纷献出家产,供应军士守城。就这样又守了两年,到787年,唐军已经抵抗了10年了。军库的粮早就空了,百姓的家底儿也掏光了,整个敦煌城“粮械皆竭”,油尽灯枯。

阎朝为了保住全城百姓的性命,忍痛答应投降吐蕃。他在孤苦无援的绝境下,足足坚守了十年,足以对得起大唐,对得起自己的忠心了。不过,吐蕃也看出他是“人在吐蕃心在唐”,于是没多久就将他毒杀了。阎朝,成为又一位为大唐殉国的将领。至此,整个河西走廊都被吐蕃攻占,河西节度使灭亡。西域仅剩下北庭、安西两处相依相靠。而吐蕃的屠刀,也即将挥向这里。

喋血北庭

吐蕃拿下河西后,并没有西进攻击距离自己更近的安西,而是选择先取北庭。这是因为吐蕃在北庭附近有自己的盟友:葛逻禄。葛逻禄地处北庭西北,本属回纥势力范围,但因无法忍受回纥的残暴统治,遂与吐蕃结盟。吐蕃控制的伊州,与葛逻禄正好对北庭形成夹击。

吐蕃的刀都顶到北庭将士的脑门上了,德宗却还想着跟吐蕃议和。787年,双方约定好在平凉举行会盟。然而,当唐朝将领浑瑊率军抵达会盟现场时,吐蕃突然发动袭击,致使十多位唐臣被杀,军士也死伤大半。这次平凉劫盟,终于让德宗打消了讲和的幻想,全力与回纥联盟抗击吐蕃。可是,他却很难再联系到西域的唐军了。

790年,吐蕃从伊州出发,与葛逻禄东西夹击,进攻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庭州。此时,原北庭大都护李元忠已病逝六年,由杨袭古接任。他马上派人向回纥求援,回纥大相颉于迦斯率军驰援。可是双方还未正式交战,回纥国内突发变故:亲唐的顿莫贺可汗病逝,继任的忠贞可汗还没坐稳王位,就被妻子和弟弟合谋毒死,弟弟自立为可汗。不久后,回纥次相阿跌氏又将篡位的弟弟诛杀,转而立忠贞的儿子阿啜为新可汗。

国内一系列的变故使得颉于迦斯的部队军心尽失,被吐蕃军打得大败而逃。杨袭古寡不敌众,只得放弃庭州,带着两千多残兵撤往西州。北庭失守。

为何回纥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了呢?这跟教派争斗有关。回纥一直存在信奉摩尼教的九姓胡人和信原始巫教的传统贵族两派,水火不容。顿莫贺可汗代表的是传统巫教,但他死后,国内摩尼教势力再度抬头,并通过政变控制了朝政,这使得信奉巫教的颉于迦斯十分惶恐,因而在战斗中心不在焉,遭遇失败。但颉于迦斯并不甘心,渴望通过一场胜利扭转被动。

791年,颉于迦斯征召了五万壮士,与杨袭古约好,分别从回纥、西州出兵,反攻北庭。可唐回联军的进攻再度被吐蕃、葛逻禄击破,颉于迦斯精锐尽丧,杨袭古所部更是仅剩160人。兵败后,杨袭古打算返回西州,颉于迦斯劝他和自己一起来回纥牙帐,再商讨反攻大计。杨袭古答应了,可他刚到回纥,就被颉于迦斯杀害了。原来,颉于迦斯害怕此次兵败危及他的地位,于是就杀杨袭古,让他当“替罪羊”。但这个卑劣的手段也没能阻止他的失势。回纥兵败后,吐、葛联军乘势攻入回纥境内,一度逼近牙帐。回纥次相阿跌氏临危受命,在匀葛户击败了入侵的敌军,保住了牙帐。自此,阿跌氏掌管了军政大权,颉于迦斯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庭陷落后不久,吐蕃又南下攻取了西州。至此,唐朝在西域的领土,只剩下以龟兹为中心的安西都护府了,由郭昕率领安西军守卫。但这时,唐廷与西域所有的官方来往早已中断,史料记载:“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亡.....”

那么,这支守卫大唐最后荣耀的孤军,又将演绎怎样的悲血传奇呢?

孤城遥望

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龟兹国,统领着龟兹、于阗、碎叶、疏勒四镇所辖的广大领土。这时的唐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自然是无法覆盖如此大的防区的。由于史料缺失,我们不知道于阗、碎叶、疏勒等国具体是哪年沦陷的,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西州陷落时,龟兹依然掌控在唐军手中。

安西大都护郭昕,是安西军的统领。他以龟兹为中心,建立了多个军事堡垒,层层抵抗吐蕃的进攻。他还积极联络回纥,争取外援。按说北庭失守后,安西与回纥的联系也断了,但回纥不能容忍吐蕃的势力发展到家门口,此后几年不断反攻,收复了北庭的一部分领地,与安西连成了片。

除联系回纥外,郭昕还不止一次派出使者东进联系唐廷,可都杳无音信。

好巧不巧的是,就在北庭、西州陷落前一年,一位大唐高僧悟空从天竺游历归国,正好途径安西,见到了郭昕。郭昕恳请他,一定要将安西的消息带回唐廷。悟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唐朝。当德宗和群臣得知在安西居然还有唐军驻守时,都不禁声泪俱下。可他们却提供不了任何援助,甚至连嘉奖的诏书都送不过去了。郭昕是765年前后作为使者来到安西的,到790年,已经在西域苦撑了近30年了。我们不难想象,他曾多少次面对吐蕃各式的劝降,又听到过多少“唐廷衰微、放弃西域”的流言蜚语,可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坚守下去的决心。尽管终有一天,他与他手下的将士都会死去,但只要还有一个兵、一支箭在,这里就是大唐的领土!

公元795年(也有说803年)前后,吐蕃军队由西州进发,向西攻打龟兹,准备拿下唐军最后的阵地。郭昕指挥军队拼命死守,同时派人火速突围出去联络回纥救援。由于郭昕事先在龟兹外围设立了几处堡垒城镇,吐蕃军一时攻不下来,这就给回纥驰援争取了时间。回纥怀信可汗听闻龟兹告急,立即派军赶来援救。就在吐蕃军被唐军死死拖在龟兹城下之际,回纥军突然从吐蕃的背后发起进攻。吐蕃腹背受敌,立时大溃,残兵向东往西州逃窜。但怀信可汗早有准备,他亲率大军在回西州的必经之地于术截击,合围并全歼了吐蕃大军。史料记载:“吐蕃落荒,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尸骸臭秽.....败没余烬”。

于术之战使得吐蕃国力大损,国内的教派矛盾也随之激化。心力交瘁的老赞普赤松德赞宣布禅位给儿子牟尼赞。牟尼赞也无力调解矛盾,不久后就被人毒死,吐蕃由此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内乱之中。唐回联军竟能将侵吞西域、如日中天的吐蕃打得大出血,不得不说是一个军事奇迹。这份荣耀,属于郭昕,属于安西军和大唐!

然而,于术大捷,却是西域唐军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一抹色彩了。

铁血丹心

于术之战后,安西平静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日子里,大唐、回纥与吐蕃内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805年,唐德宗病逝,同一年,抗击吐蕃屡建奇功的怀信可汗也去世了。而与唐、回两国权力初更迭不同,吐蕃却在内乱后再次迎来中兴。牟尼赞被毒死后,他的弟弟赤德松赞被推上赞普之位。赤德松赞是一代雄主,上台后不久就平息了内部纷争,将各派力量都团结到了一起。吐蕃逐渐摆脱了战败的阴影,再度变得强盛起来。他们又一次瞄准了安西都护府所在的龟兹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吐蕃大军从西州出发,再次攻打龟兹。

回纥新任可汗闻听龟兹被围,亲自领军前来救援。可这次吐蕃早有防范,在回纥的必经之路上设伏,杀得回纥军溃不成军,据说回纥可汗也死在了乱军之中。击败回纥后,吐蕃大军放心挺进,将龟兹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的龟兹城,早已是日薄西山、一片萧瑟。从765年郭昕到安西算起,唐军已经在这片塞外孤地坚守了整整43年。当年随将军出塞时,他们都是青涩的小伙子,甲光向日、旌旗随风。可如今,整个安西军,从郭昕到士兵,举目望去,都是满头银丝、老态龙钟。十几年前,他们尚能手执刀剑与吐蕃血战几十日,可现在,他们就连盔甲也难以披上身了。众人明白,最后的时刻要来了。夕阳下,一排排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战士们,相互搀扶着站起来,列成军阵,用颤颤巍巍的双手举起唐刀,准备做最后的搏斗。苦守塞外的四十多年,他们没有一天不朝着东方远望,日日夜夜所想,都是王师到来,再如盛唐那样横扫六合、席卷八方。等到那一天,他们就能返回老家。

一年又一年,他们就这样等啊,等啊,等得未寄出的家书堆满了战壕,等得头上的青丝染了重霜,等得挺直的腰板变得佝偻,等得壮士再也拉不动唐弓。可是,他们却见不到长安了。斜阳映在唐刀上的余晖,是大唐献给他们最后的军礼。

城破了,郭昕与安西军全体阵亡。至此,大唐在西域的最后一块领土也被攻占,从此塞外再无唐兵。

然而,历史并没有遗忘他们,河西节度使、北庭、安西军,杨志烈、杨休明、阎朝、袁光庭、李元忠、杨袭古、郭昕......这些名字,连同所有守卫塞外的将士们,用四十年的坚守与忠魂,耗尽鲜血与生命向人们宣示着,大唐不灭、中华未亡!

“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蕃马膘成正翘健,蕃兵肉饱争唐突.....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0 阅读:4

老烟斗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