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日本关东军曾有一个疯狂的计划——在20年内,把100万户,也就是500万日本人送到中国东北。
听起来像是某种人口迁徙实验,实际上,这是日本政府精心策划的一场“移民战争”。
他们想用人,把东北彻底变成“日本的土地”。
可问题是,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日本移民,真能在东北站稳脚跟吗?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东北得到了一块“租界”——旅大地区,还控制了南满铁路。

可仅仅有铁路和港口还不够,他们要的是整个东北。
于是,1910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满洲移民计划”,打算在20年内安插百万日本移民,把东北变成“大和民族的天下”。
但他们没有料到,这个计划执行起来,难得超乎想象。
最早的移民尝试发生在1914年,地点选在大连附近的金州大魏家屯。
日本政府派了农业专家去考察,发现这里土壤肥沃,适合种水稻,一拍大腿,决定在这里建立“移民模范村”。

第一批移民只有6户日本人,他们开垦了近万平方米的土地,政府还拨了2万多日元,建房、修路、挖渠,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可现实很快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
第一年,旱灾、虫害接连不断,收成惨不忍睹。
移民们没饭吃,不得不回到日本。
第二年,日本政府又招募了一批人,这次是从长野县找来的12户人家,结果还是一样——天灾、贫瘠的土地、东北人的抵制,让他们寸步难行。

到了1937年,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模范村”,只剩下7户人家,彻底变成了一个失败的实验。
眼看农业移民行不通,日本政府开始换思路。
他们决定让退伍军人带着武器来,搞“武装移民”。1932年,关东军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移民方案,规定10年内要在东北安插1万户“屯田兵”,划出超过150万公顷的土地给他们。
这些人既是农民,又是士兵,既能种地,也能打仗,简直是“完美”的殖民工具。
第一批“武装移民”来自日本的11个县,492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身体强壮,受过军事训练。

他们被派往佳木斯地区,一到东北就领了枪,接受军事训练,甚至还进行了实弹演习。
可问题是,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土地贫瘠不说,还时常遭到抗日武装的袭击。
仅仅一年,就有198人选择退出。
第二批、第三批的“武装移民”也没能改变局面。1933年,日本又派了500人到依兰县,结果因为土地纠纷,和当地居民爆发了冲突,最后不得不搬到另一个地方重新安家。

第三批300人去了绥棱,依旧过得艰难。
关东军这才意识到,一个个零散的移民团根本无法在东北扎根,必须要有更大的动作。
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把“满洲移民”列为“国策”,制定了“百万户移民计划”。
按这个计划,从1937年到1956年,日本要在东北安插100万户日本人,彻底改变东北的人口结构。
同时,他们还成立了“满洲拓殖公社”,专门管理和推动移民事务。

为了加快移民步伐,日本甚至开始“拆村搬迁”——在日本国内选一个村子,把一半甚至大部分人送到东北,组成新的“开拓团”。
到了1941年,这种“母村—子村”模式的移民已经占到了整个移民计划的95%。
不仅如此,日本还成立了“满蒙青少年义勇军”,专门招收16-19岁的日本少年,把他们送到东北,既当农民,又当士兵。
巅峰时期,这支队伍有将近9万人,占移民总数的30%。
可这些少年并不知道,他们不仅要种地,还要随时准备拿起枪上战场。1945年苏联红军进攻东北时,“义勇军”几乎被当成炮灰推上前线,伤亡惨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的青壮年大量被征兵,移民计划也因此受阻。
到1943年,原本计划迁移2万户,实际只迁来了不到3000户,移民数量锐减。
开拓团的男人被征调去打仗,剩下的妇女和老人根本无法维持开拓团的运作。
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这些移民彻底成了“弃子”。
当时,很多日本开拓团成员被关东军抛弃,只能自己寻找出路。

有人试图逃回日本,有人被困在东北,成了战争的直接牺牲品。
在佳木斯,有1600多名日本移民被日军集中到一座房子里,用汽油点火焚烧,只有少数人逃了出来。
而那些逃不掉的人,有的选择自杀,有的在逃亡途中死于饥饿或寒冷。
战后,苏联和中国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遣返行动,直到1946年,滞留在东北的日本移民才基本被送回。
根据统计,整个“满洲移民”计划共派遣了33万余人,占据了超过200万公顷的土地。

而他们的结局,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有人说,日本的“满洲移民”计划,是他们试图用人口改变中国东北格局的最后一次尝试。
但事实证明,东北不是他们能随便拿走的地方。
历史的教训摆在那里,任何妄图用移民、武力、经济手段吞并别国领土的行为,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