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冬妇女排被敌人围困,无衣无食,一名刚出生的女婴日夜啼哭

郝萌观察过去 2025-03-05 04:45:2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婴儿的哭声,在那个冬天成了催命符。

1936年,冬天冷得像刀子,山里的风一吹,能把人的骨头缝都钻透。

大别山里,一支红军妇女排被困在一个石洞里,身上只有单衣,肚子里没半点粮食。

关键时候,一个婴儿出生了。

可这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不是宣告新生命的到来,而是成了一群人命悬一线的危险信号。

雪封大别山,路断人困

那年冬天,雪下得不讲道理,山路全断了,整个世界像被冻住了一样。

红二十八军的一个妇女排被围困在金岗台的石洞里,外面是敌人的封锁,里面是越来越紧的饥饿和寒冷。

人饿得没力气说话,手脚冻得没知觉,大家不是在忍,就是在等,看能不能熬过去。

吃的?没了。

雪把山里的野菜都盖住了,能挖的草根也少得可怜。

水呢?有,但只能偷偷烧,生怕烟被敌人发现。

衣服?更是奢侈,每个人都只有一件单衣,晚上只能靠挤在一起取暖。

敌人时不时地搜山,枪声在山谷里回荡,谁都不敢大声喘气。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张敏生下了她的孩子,一个小女孩。

孩子出生,母亲却没奶水

张敏是妇女排里年纪稍长的女战士,大家管她叫“老大姐”。

平时再难,她总能笑着安慰别人,可这一次,她自己也笑不出来了。

孩子刚出生,本该是最高兴的时候,可她却满脸愁容。

奶水?没有。

她自己已经瘦得皮包骨,身上哪还有多余的营养能喂孩子。

粮食?更是想都别想,整个排的口袋翻了个底朝天,也找不出一粒米。

糖水?别说糖,连能煮水的柴火都得省着用。

孩子一饿就哭,哭声越来越响,整个石洞里的人都揪着心。

她们知道,这哭声不只是表达饥饿,还是在提醒所有人——危险近在咫尺。

哭声成了催命符,所有人都害怕

婴儿的哭声,能传多远?在这寂静的雪山里,怕是能传出去老远。

敌人就在附近,一旦听见哭声,妇女排就可能全军覆没。

大家轮流抱着孩子,试图哄她睡着,可饿极了的婴儿根本停不下来。

张敏想尽办法,甚至把嘴含着雪水,一点点喂给孩子,可这能管多久?没吃的,孩子根本撑不住。

夜里,敌人又来了一次搜山,脚步声在洞外徘徊,所有人屏住呼吸,连咳嗽都不敢。

可婴儿的哭声,压不住。

大家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下一秒就有子弹扫过来。

母亲的决定,所有人心碎

到了第六天早晨,张敏的声音变得虚弱,她喊来了史玉清和袁翠明。

两人进洞一看,孩子躺在母亲怀里,脸色青紫,已经没有了声音。

袁翠明顿时红了眼:“你怎么能这样?”

史玉清也怒了:“大人再难,也不能苦孩子!”

张敏低着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我怎么不心疼?可我们怎么办?我们要活下来……”

所有人都沉默了,没有人再多说一句。

她们知道,张敏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现实太残酷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婴儿的哭声,足以让整个队伍陷入险境。

埋葬孩子,队伍继续前行

石洞外,风雪依旧。

史玉清和袁翠明在雪地里挖了一个小坑,把孩子轻轻放进去。

她才六天大,眼睛都没睁开过,就这么被埋在了冰冷的雪里。

没有墓碑,没有告别,只有沉默的泪水。

队伍不能停留,敌人随时可能再来。

所有人默默收拾行装,继续踏上逃亡的路。

张敏什么都没说,只是紧紧握着拳头,眼里没有泪,只有死死压抑的痛苦。

多年后,回忆仍是伤痛

很多年后,张敏每次提起这个孩子,眼里都会泛起泪光。

她的丈夫曾少甫,当年带人冒死下山筹粮,回来后听说孩子没了,只是叹了口气,转身去安慰妻子。

他自己家里八口人,有五个牺牲在战争里,包括他的父母和兄弟。

史玉清后来回忆起这件事,说每到冬天,她都会想起张敏和那个六天大的孩子。

那个哭声,成了她一生的梦魇。

战争不是只有战场上的厮杀,还有这种悄无声息的牺牲。

很多人记得红军的英勇战斗,却不知道在那些被围困的深山里,多少母亲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孩子,多少人为了活下去,做出了最痛苦的决定。

那个冬天,大别山里,一个婴儿的哭声消失了。

但活下来的人,每当听到婴儿的啼哭,都会想起那个孩子,那个六天大的生命,那个被时代吞噬的声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