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第九个孩子,出生时被认为命不久矣;3岁丧父,母亲独自拉扯9个孩子,用卖红薯的微薄收入苦撑家庭;成年后,他成为大器晚成的影帝,用一部部精湛的作品打动观众。
当他终于成功,第一件事就是为8个哥哥姐姐买房。
1971年,辽宁抚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迎来了第九个孩子。这原本该是喜事,却因为母亲45岁的高龄和家境贫困变得黯淡。
于和伟出生时体重不足两斤,母亲因营养不良没有奶水,他几乎命悬一线。幸运的是,他的大姐刚生下孩子,便承担起哺育他的责任。
这个姐姐后来成了他生命中如母亲般的存在。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于和伟熬过了艰难的婴儿期。这个大姐,他一直称作“小妈妈”。
命运并没有因此对这个家庭手下留情。于和伟3岁时,父亲突然病逝,连医院都没来得及送去。留下的,是瘫倒在地的母亲和父亲临终前的一句遗言:一定要照顾好老九。
从那一天起,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维持生计,她开始在寒冬中卖红薯。那个推着炉子吆喝的瘦弱女人,把自己暴露在冷风里,却让最小的儿子缩在炉子后面取暖。这幅画面,于和伟至今记得。
母亲虽然坚韧,但家庭负担沉重。于和伟的8个哥哥姐姐相继辍学,默默把唯一的学习机会留给了他。尽管如此,他并不是个省心的孩子。
迷恋武侠小说的他幻想着仗剑走天涯,唱歌是他唯一的强项。中考落榜后,他甚至打算放弃学业,和哥哥们一起进工地干活。可母亲攥着5块钱的复读学费,那些一角一角攒起来的钱,硬是把他送回了课堂。
复读的结果依旧不尽如人意,但老师建议他尝试师范学校。他考上了抚顺的一所幼师学校,原以为未来会是一名音乐老师,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招考改变了他的人生。
抚顺话剧团的招生,让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表演。他模仿母亲卖红薯的场景,演绎了一位盲人,在评委面前落泪的他成功被录取。那一年,他19岁,演艺梦的种子悄然发芽。
刚入团时,他没有机会登台,原因简单直接:他的东北口音太重。那段时间,他是团里最勤快的杂工,却连一个台词角色都捞不到。
他开始每天抱着新华字典背拼音,听收音机纠正发音,把空闲时间全部用来练习普通话。整整一年,他才被允许在舞台上出演小角色。
这些角色虽小,但他丝毫不敷衍。一次又一次的龙套经验让他的表演愈发流畅。
他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几年后,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这一路并不容易。五姐为了给他筹学费卖掉了家里的钢琴,其余哥哥姐姐也各自拿出积蓄,全家人合力为他铺平了追梦的路。
初到上海的他,每月靠着150元的工资度日,省吃俭用,甚至把部分工资寄回老家补贴家用。生活虽苦,但他从不懈怠。
从上戏毕业后,他进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却再次面对被忽视的命运。外貌平凡的他,在才华济济的团队里依然跑着龙套。
那段日子里,他心灰意冷,甚至在深夜酒后站上南京的桥,想着一跃而下。正是女友宋林静的拉扯和鼓励,把他从绝望中拉了回来。他开始重新振作,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自己上。
他第一个真正引起关注的角色,是在《曹操》中饰演的荀彧。虽然只是配角,但他的表演细腻自然,赢得了不少导演的认可。从此,他在行业内有了姓名。
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是39岁时的《三国》。他用深厚的演技,把刘备的隐忍与仁义演绎得入木三分。一夜之间,这个沉寂多年的演员,成为无数观众喜爱的“刘皇叔”。
成名之后,他片约不断。从《我是特种兵》到《觉醒年代》,他的演技备受赞誉。2021年,他凭借《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一角,摘得白玉兰视帝。
但于和伟并不满足。他尝试幕后,担任监制,将自己的作品推向更多可能性。尽管有过多次陪跑金鹰奖、金鸡奖,但他的演技已经得到业内外的一致认可。
一路走来,支撑他的不仅是对表演的热爱,更是他对亲情的感恩。事业有成后,他第一件事就是为每个哥哥姐姐买了一套房子。
他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自己。母亲和大姐已经离世,这成了他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亲人给予的爱。
于和伟的故事,不只是大器晚成的励志模板,更是一个关于家族和爱的故事。从贫困到辉煌,他把家人的支持转化成动力,告诉世人,逆境并不是终点,奋斗才是最好的出路。
每一次起落,每一个角色,都书写着他的坚持与感恩。他用真实的人生,演绎了一场无声的传奇。
参考资料:
《二手杰作》首映被赞“年度黑马” 于和伟郭麒麟演绎父子荒诞大戏——中国台湾网2023-10-24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