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名将,追击赵云,两败关羽,吓退孙权,为何鲜闻于后世?

黑白说历史 2025-04-07 08:38:45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汉末三国的名将何其多,但大部分人会记住的,或者说下意识能想起来的也就那么几个。

比如:关羽、张飞、张辽、马超、太史慈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姓名早就刻在脑海里,这也得益于演义的塑造。

当然,今天要写的,不是什么广为人知的名将,而是一位被低估的名将。

因为他的战绩拿出来就很唬人:追击赵云,两败关羽,吓退孙权。他是谁呢?

第一回·泪洒襄阳

建安十三年秋,荆州城头西风烈。

文聘扶刀独立,远望刘备携百姓南去,烟尘滚滚中,忽觉眼眶一热。身后副将劝道:“曹公已入襄阳,将军何不速去拜见?”文聘默然不语,只将腰间玉玦攥得生疼——那是刘荆州临终所赠。

三日后,曹操召见降将。殿上文聘长跪不起:“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话音未落,竟有热泪坠地。满堂文武哗然,独曹操怆然说道:“仲业实乃忠臣!江夏要地,非卿不可守!”

且说这文聘原是刘表心腹,荆州水军皆出其手。此番归曹,看似明珠暗投,谁料正是这滴泪,浇出了一段三国传奇。

第二回·长坂断云

建安十三年冬,北风卷地,长坂坡上枯草如刀。

文聘跨马提刀,与曹纯并辔而行,身后五千虎豹骑蹄声如雷。忽见前方尘烟蔽日,隐约有白袍将领怀抱幼主,在乱军中左冲右突——正是赵云!

“此人枪法精绝,不可轻敌!”曹纯皱眉。文聘却冷笑:“子龙虽勇,却不知此地后方有断龙径!”言罢引三百轻骑绕后而行,硬生生截住赵云退路。

赵云银枪横扫,挑翻数骑,厉喝:“文仲业!汝本汉臣,奈何为曹贼前驱!”

文聘默然不应,刀光却愈发凌厉。二人交手二十余合,长坂坡黄沙漫天。正酣战间,忽听身前一声暴喝:“燕人张翼德在此!”声若惊雷,竟震得文聘坐骑人立而起。

待烟尘散尽,但见当阳桥头蛇矛寒光凛凛,赵云早已绝尘而去。曹纯欲追,文聘横刀拦道:“张飞据险而守,强攻必损精锐。且放他们走,来日江夏再决生死!”

第三回·双战云长

建安十八年,关羽提青龙刀跨赤兔马,率三万精兵北伐。

烽火传至江夏,文聘却抚须笑道:“云长勇则勇矣,却不知江夏水道纵横,正是伏兵之地!”

当夜月黑风高,汉水畔芦苇丛中,忽有火把如星。

文聘与乐进伏兵尽出,箭雨裹着火油倾泻而下。关羽急令退军,战袍竟被火箭燎去半幅。待退至寻口,又见文聘横刀立马:“关将军,江夏非汝驰骋处!”

这一战,《三国志》不过八字记载,却让“武圣”尝到平生首次败绩。

后人皆道关羽大意失荆州,却不知早在七年前,文聘便已破其锋芒!

第四回·空城惊涛

黄初七年夏,暴雨十日不绝。孙权亲率五万大军突袭石阳,见城墙坍塌如犬牙,大喜:“天助东吴!”

岂料入眼处城门洞开,街市寂寂。城楼上唯见一老卒扫阶,哼着楚地小调。

孙权惊疑不定:“文仲业莫非已死?”话音未落,城头忽飘来一阵药香——竟是文聘卧榻烹茶,慢吟《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一吟,吟得孙权汗毛倒竖。二十日后吴军退去,文聘却率八百轻骑星夜追击,杀得吴军丢盔弃甲。

后世只知诸葛空城,却不知曹魏早有文聘石阳“卧榻退敌”!

第五回·江夏明月

太和某年,文聘临终前,握曹叡之手:“老臣守江夏三十载,幸不辱命。”

是夜,江夏百姓见北斗星坠于城楼。

史载文聘“名震敌国”,此评价不可谓不高。然其地位入不了五子良将。

有门客愤懑:“将军之功,岂在张辽之下?”文聘笑指城外稻田:“且看这千里沃野——三十年来,可有一粒粟米染血?”

尾声·青史谁书

今人游古江夏,但见烟波浩渺。谁还记得当年:

关羽青龙刀在此卷刃,孙权五万军在此折戟,曹魏半壁江山在此安枕。

文聘之名,恰似江心沉剑——水过无痕,却曾劈波斩浪。正如《三国志》载其“有威恩”三字,字字千钧。

有道是:

襄阳泪落湿征袍,江夏孤城铁未销。史册虽薄功不朽,千秋明月照文刀。

(本文主要根据《三国志》进行合理的剧情展开)

在你看来,文聘是否为被低估的曹魏名将?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0 阅读:146
评论列表
  • 2025-04-10 20:42

    这主要是罗老描写文聘偏写,小战小胜,真实的文聘比魏延厉害

    黑白说历史 回复:
    正史的文聘确实能力不俗,但要说强于魏延,那还真不好说。毕竟文聘一生主要时间都是在守江夏,魏延可是攻守兼备。